文化常识题莫心慌 三个“法宝”巧过关
2021-11-01杨廷珺
杨廷珺
文化常识题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常驻之客”,但中学阶段涉及的古文常识却零星地分散在古诗文课文及其注释中,没有专题介绍或讲解,给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很大困难。致使不少考生一看到文化常识试题中有没学过或者自己觉得生疏的词语,立马心慌意乱,信心大减。这里,笔者教给同学们三个“法宝”,可以让大家遇到文化常识题时能以清晰的思路进行精准的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底,巧妙快速地找到正确答案。
第一个“法宝”:回忆教材
一般来说,试题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大部分是以教材为依托的,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回忆相关教材,主要是语文课本(有时甚至不妨扩大到历史课本)中的古诗文课文,回忆试题中的相关词语或概念是在哪篇课文、哪条注释里出现过,并据此确定试题的相关表述是否正确。例如:
例1【试题错项表述】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文本语境】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
【分析】早在《杨修之死》一文中,就出现了“近侍”一词。原文是:“(曹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课文虽没对“近侍”作出注释,但根据文本语境不难知道此处的近侍属于平时对皇帝的生活起居加以照顾的人。再进一步根据此题文本语境中“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一语进行分析,即可知道“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的说法虽然没错,但从问的内容只是“兵马之数”这点看,“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个“法宝”:分析语境
所谓分析语境,就是把试题中的相关表述代入文本所设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加以检验,考察其与上下文文意是否吻合,从而确定其正误。例如:
例2【试题错项表述】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文本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分析】从文本中“移疾”一词的上下文语境中,可看出传主陈登云是因为“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意思是: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但相关信息却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才“移疾归”的。由此可知“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不符合文本语境所说的情况,故该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第三个“法宝”:考察选项表述
所谓考察选项表述,就是要努力从选项的表述文字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的出题情况看,古代文化常识浩繁而且复杂,为减少死记硬背,不少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选项的设置,都可以让考生从对试题各选项自身表述的分析中找出正确答案。例如:
例3【试题错项表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本语境】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舊。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分析】文段中将“中外姻亲,道俗义旧”连在一起,说明这八个字各表示一种意思:“中”指本族,“外”指外姓,“姻”指有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道”指志趣相同的人,“俗”指一般人,“义”指有交情的人,“旧”指老关系、老朋友。因此,该项对“姻亲”的解释错在过于狭窄,把“姻亲”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来解释了。
例4【试题错项表述】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文本语境】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分析】此题考查的“乡试”在中学课文中虽然出现多次,但在高考考场上,考生由于心理高度紧张难免会出现“失忆”的状况。此时该怎么办?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试题既然表述说“(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那考生就应该来自相应的“各地州、府”,怎么会“来自全国各地”呢?由此可断定此项表述为错。
例5【试题错项表述】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开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对象,后来专指国家。
【文本语境】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
【分析】乍一看,此题考查内容似乎有些生僻,因为平时没多少考生会去记“社”和“稷”同“土神”和“谷神”的对应关系;而且,在文本语境中也只能确定选项关于“社稷”专指国家的说法是正确的,却难以判定关于“社”和“稷”说法的正误。但是,如果再仔细从字面意思分析,就不难找到答案:“社”含“土”,应该同“土”的意思有关;“稷”有“禾”,应该同农作物有关,可选项表述却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这不恰恰把“社”和“稷”意思弄反了吗?由此可知此项表述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