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1-11-01刘艳
刘 艳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使得线上教学成为当时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疫情发生之前,使用过线上教学的学生比例为34.8%,疫情期间这一比例增长到99%,线上教学潜力巨大[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18)指出要建设中国“金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重要的环节就是改革教学评价[2]。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项目。2020年12月陕西省举行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展现出线下教学新的亮点,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环节,积极讨论,为线下教学提供了新的评价维度。同样12月世界慕课大会以“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在清华大学召开,推动在线教育建设、发展和共享。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聚焦于目标化和可操作化的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学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学生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课程教学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化。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和趋势。
1 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共有文献1 666篇,其中“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297篇、“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21篇。在对文献梳理分析后发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郭建东(2020)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原则,通过研究活动、评价和能力三者的关系,构建了关注过程和关注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体系[3]。刘强(2020)认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急需通过贯彻落实发展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聚焦教与学互动发展过程,健全多元参与、专家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诸多改革举措,保障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权利[4]。刘湉祎和李立国(2020)认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需要覆盖学习全过程,关注学生增值,加快建设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数据库,提高评价方法的专业性[5]。赵作斌和黄红霞(2019)指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心是“评学”,不是“评教”[6]。王寅谊(2020)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代表一定要以学生评教数据为评判依据,高校需要审慎对待学生评教分数及其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运用,才能实现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及结果运用的合理性[7]。马星和王楠(2018)认为只有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数据为依托”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引领和技术支持,逐步构建具有全过程、多层级、双功能特征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由大数据带来的学习变革[8]。此外,从线上线下融合角度探讨教学质量评价的文献有4篇。张欣(2020)认为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是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教学模式,以互联网教育平台为依托,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整合,成为未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难题与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9]。魏爱萍(2020)引入CIPP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式,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构建了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10]。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质量,自主研发了线上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体系,将规范搬到线上,教学运行常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线上实时监控[11]。
国外高校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缺少线上线下教学质量评价的统一标准,但是国外关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众多,相关研究也较为成熟。美国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学的多样性以及评价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的测量,也就是学生学习成就评价。国内外高等教育均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与创造,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但是关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体系研究较少。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拟通过构建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图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等手段量化其评价指标,希望能为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建设提供借鉴。
2 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基本过程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繁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是明确评价的目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21)强调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12]。本文在新文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引导下,对文科类专业师生进行访谈、调研,从课前导学到课中研讨再到课后复习巩固,全过程地探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
提倡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课前导学环节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辅助教学资源(含微视频、教案、PPT、讲义等),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时了解学生是否阅读,是否发表疑惑、问题及观点等,培养学生课前学习习惯,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深度参与打下基础。通过在线学习(本文在线学习平台包含智慧树、雨课堂、腾讯课堂、MOOC、校内在线课程资源库等多种形式),搭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前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前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课前学习效果,可以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中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
课中研讨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中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文科专业中很多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针对课前学习效果的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分组,对易错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化演练、小组讨论等形式,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本组观点阐述,教师进行引导、点评。这时课中教学不再是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能够深度参与到线下教学,师生面对面沟通更有效。
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指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课后复习巩固阶段,一方面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另一方面要注意本次课程与之后课程的联系,让本次课程的知识成为下次课程知识的种子,让知识再次生长。在课后设计中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作业、考试、调查等多种渠道,查看知识点,复习巩固,还可以通过下达课后任务,问答与讨论等板块,输入课后对学生的要求,比如本次课堂与上次课堂学习的联系,本次课堂哪些知识、技能可以与社会生活的热点、案例相联系,是课程思政、大局观念和理论联系实践等很好的途径。
3 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的实际调查,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习基地调研等,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从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并初步构建了二级指标的量表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17个二级指标,形成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目标层为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准则层包括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反馈和教学效果,其中课前导学包括学生活跃度、课前学习任务、课前在线测验;课中教学包括教学材料、因材施教、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成果、互动性和教师点评;课后反馈包括团队贡献、小组成果评价、知识巩固延展;教学效果包括德育养成、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思维开拓。在实践中对评价内容进行界定,不同指标有不同的评价主体,涵盖教师、督导、学生和实习单位,形成多维度综合评价。
3.2 基于Yaahp分析指标权重
3.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采用Yaahp软件对指标进行分析时,结合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目标层(A)为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准则层(B)为四个指标体系中的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反馈和教学效果(B1~B4);指标层(C)为17项指标要素(C1~C17)。
3.2.2 比较标度
Yaahp软件在专家进行指标要素的重要性比较过程中,采用9标度方法。参照Thomas L.Saaty的1~9级标度准则,具体如下:
标度1:重要性相同,表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
标度3:稍微重要,两个指标比较,表示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标度5:比较重要,两个指标比较,表示前者比后者明显的重要;
标度7:十分重要,两个指标比较,表示前者比后者非常重要;
标度9:绝对重要,两个指标比较,表示前者比后者非常强烈的重要;
标度2、4、6、8表示两个指标重要性比较介于相邻判断之间。
以上各数值的倒数,如1/3、1/6等表示两者比较时,后者与前者重要性关系的标度。
3.2.3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Thomas L.Saaty的1~9级标度准则,采用Yaahp软件进行专家比较,构建准则层判断矩阵如图1所示,构造指标层判断矩阵如图2所示。
图1 准则层判断矩阵
图2 指标层判断矩阵
3.2.4 计算指标权重
上述计算得到的权重能否作为下层要素对上层要素排序的依据还需要检验判断矩阵中的aij值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时用CR<0.1作为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图1准则层和图2指标层中判断矩阵的CR分别为0.044 2、0.051 6、0.083 1、0.051 6、0.053 4,均小于0.1,因此判定矩阵满足一致性。最终计算输出指标权重如图3。
图3 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4 结语
线上线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因课程性质、教育资源、教学对象、教学理念、设施平台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实践中存在较多的差别。但是梳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过程,从教师、学生及社会等方面进行访谈沟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高校教学融合发展的参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高校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中要契合以下五个重要方面:一是推进线上“金课”“一流课程”建设,为普通地方院校提供优质线上教学资源;二是新文科发展背景下,推进文科课程线上优质资源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形成符合校本特色课程;三是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潜在服务终身学习理念;四是要与实习实践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将学生实习实践评估计入总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情况,通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优化,培养具备职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人才;五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投入,学生也需要更多的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团队、学习小组等形式,打造优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团队,让更多人受益于教育形式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