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危化品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2021-11-01陈国芳
卢 斌 陈国芳
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2上海卫生系统后勤协会 上海 200040
一、我国危化品行业管理的现状
危化品即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等特性,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保护的化学物品[1]。
危化品是一种国家管制的特殊商品,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危化品种类共有2828种。目前有2万多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危险化学品制造国,部分基础危险化工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总体来看我国危化品企业大多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当前我国危化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87万亿元,且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2]。
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特殊性,所有的产品都势必要经过物流来进行运输,普通人力经手的危化品比例较低。
2018年底,整个化工物流市场份额是1.4万亿元,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例依然不大,只占到全部份额的1/4,大概25%左右。在这个过程中,道路运输大概能完成12亿吨的运输量,水运能够完成3亿吨以上,铁路约能运输1.26亿吨,比去年有所增长。
当前我国危化品行业参与者非常多,仅江苏省就有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有136家,其中化工园区就有20余家。江苏省化工企业全国数量第一,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有4500多家,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就有2500多家。国务院安委会确定的60个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重点县(市、区)中,江苏占11个,居全国前列。
二、医院危化品概述
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危险货物品名表》《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及相关规定,危险化学品可分为八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项。
第一类:爆炸品。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是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当这类物品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分易燃气体、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和有毒气体三项。
第三类: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分低闪点液体、中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三项。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按它的燃烧特性分为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三项。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两项。
第六类:毒害品。是指进入人(动物)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如各种氰化物、砷化物、化学农药等。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属于危险化学品,但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管理范围。
第八类: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或液体。这类物质按化学性质分为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他腐蚀品[3]。
江苏拥有3万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次调研,医疗卫生机构所涉及的危化品主要为三大类八个品种:
易引发火灾、爆炸、腐蚀类:乙醇、高锰酸钾、次氯酸钠
易引发火灾、中毒、腐蚀类:甲醛溶液、氰化物、乙醚
易引发火灾、爆炸类:医疗使用压缩氧气、液氧、危险化学品废液
三、医院危化品管理现状分析
经过课题小组的调研和走访,收集到40个单位调研样本数据,对江苏省、上海市地区医院危化品管理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调研内容包括:(1)医院基本情况(包含医院类别、等级、类型等);(2)危化品采购、管理情况(包含负责危化品的职能部门、采购部门、审批部门、库房管理情况、库房信息化监管手段、危化品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及信息化管理投入情况);(3)相关科室危化品使用、存储管理情况(包含危化品主要使用部门、用量前三危化品种类、实验室资质、使用科室是否有二级库房和设施、二级库房和设施容量是否满足需求、使用、存储危化品的部门负责人是否与医院签订责任书、相关部门员工安全教育和考核、相关人员是否熟悉应急预案、是否有危化品泄露、失窃等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相关人员是否了解本科室使用危化品的危险性、危化品落实双人管理、危化品使用记录方式、危化品全流程管理是否有信息化全程可追溯);(4)医院危化品管理安全防范情况(包含危化品安全事故、危化品安全防范重点、上级部门每年对危化品管理的督查次数、危化品管理安全防范难点)
图 调研问卷
调研样本覆盖了江苏省、上海市的三级、二级医院,医院类型包括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及其他,样本数据充分,种类充足。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如下:
1. 医院危化品常见的管理部门有总务、保卫、医工、药剂、采购中心、设备、药学、科教,大多数医院危化品管理职能落在后勤和保卫相关部门,极少部分放在设备和采购中心管理。危化品主要采购部门有药学部、采购科、总务处、医工处,鲜有科教处、医学装备处直接申领采购。除各申领部门分管领导审批外,医院危化品的申领还有可能需要总务处、医务处、药剂科、采购中心、保卫处审批,少部分医院需要院感处审批。
2. 大部分医院有存储危化品的库房,并且设有专人管理仓库,其监管手段主要是视频监控,少数医院有RFID和条形码技术介入管理,极少数没有信息化监管。
3. 危化品管理系统的费用投入近一半医院维持在每年5万元以下,五分之一的医院费用投入在5-10万元,不到十分之一的医院每年在危化品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投入超过10万元。有无危化品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平分秋色,几乎各占一半。
4. 危化品使用部门包括病理、检验、科教、实验室、总务、医工、药剂、消毒中心、手术室;主要使用部门有:病理、检验科。
5. 医院主要使用的危化品有无水乙醇、二甲苯、甲醛、次氯酸钠、盐酸、硫酸、医用氧、甲醇,其中提及率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二甲苯、无水乙醇、医用氧。
6. 75%的医院有实验室资质,17.5%的医院无实验室资质。
7. 72.5%的医院有符合标准的危化品二级库房和设施,17.5%没有符合标准的危化品二级库房和设施。其中绝大部分医院的危化品二级库房和设施基本满足需求,少部分尚有空白。
8. 77.5%使用、存储危化品的部门负责人与医院签订了责任书,7.5%未签订。87.5%的医院对相关部门员工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考核,12.5%的医院情况未知。87.5%的医院相关人员熟悉危化品管理应急预案,12.5%的医院情况未知。80%的医院有危化品泄露、失窃等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7.5%的医院没有相关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还有12.5%的样本情况未知。87.5%的医院相关人员了解本科室使用危化品的危险性,12.5%的样本情况未知。
9. 85%的医院落实危化品双人管理,15%的样本医院情况未知。
10. 75%医院通过手工记录危化品使用,5%医院以手工和信息化结合记录危化品的使用,7.5%的医院使用信息化手段自动记录,12.5%样本情况未知。仅37.5%的医院危化品全流程管理有信息化全程可追溯,超过50%的医院不能实现危化品信息化全流程管理。
11. 危化品安全事故主要有:爆炸、盗窃、腐蚀、火灾、中毒。
12. 调研样本医院对危化品安全防范重点认知排序为:采购库房管理—采购审批—采购验收—过期危化品管理。
13. 85%的医院上级部门每年对危化品管理的督查次数(每年)超过四次,15%的医院少于四次。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医院危化品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管理体系各不相同,单位内部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管理。虽然大部分医院对于危化品管理有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演练等,但是整体来看,医院危化品信息化监管手段较为简单,不够精细化,资金投入也较低。医院危化品管理现状暴露了目前危化品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不仅在于涉及种类多,使用科室分散,分布广和存储不当,信息化滞后、临床医务人员安全观念不强也成了痛点之一。[4]
四、医院危化品管理的对策
?
(1)内部建立危化品闭环全流程管理。对危化品的采购、运输、存储、使用、销毁等环节进行闭环的全流程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采购申请审批制度,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签字批准方能进行采购,严管危化品的整体台账信息、对危化品进行入库出库管理。使用人员对收到的危化品进行核实并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使用和销毁。
(2)利用信息化及物联网技术对危化品库存实行动态管理。对每一件危化品来源进行统一的跟踪,涉及危化品的基本信息如下:分类、生产厂家、采购渠道、有效期、存储环境、存放地点、入出库量、库存量、使用及管理责任人等信息。[5]
对危化品库存储需要专门地点环境,保存于危化品存储柜,对于领用数量、种类、重量等信息可以通过RFID标签或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进行实施跟踪,实时掌握危化品动态。[6]
(3)落实危化品管理的责任制
●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
为加强医院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应明确危化品安全管理的体系架构和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医院与各职能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职能管理部门与各使用科室签订安全责任书、各使用科室与安全员签订责任书,明确从医院到危化品管理部门到使用科室再到安全员的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分解安全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管理。[7]
● 加强监管和培训工作
医院主要负责人或法人是危化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第一)责任人,对医院的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科室负责人是科室的安全管理人;专职(兼职)科室安全员协助科室负责人实施具体的科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对危化品二级库房的危化品库存、领用、发放进行规范管理。其有责任监督危化品的使用环节,要按时巡回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发生事故要正确分析、判断、处理、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参与事故的调查分析。[8][9]
危化品管理部门和各使用科室需梳理采购、验收/入库、发放/领用、处置等各环节规范流程,并组织专题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了解、掌握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流程,确保安全使用、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安全检查与巡查时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加强危化品运输、存储、使用等个环节的检查、巡查,及时消除隐患。[10]
注:本研究获江苏省医院协会2019年度医院管理创新研究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