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效果分析*
2021-11-01韩丽李芳芳张慧芸
韩丽 李芳芳 张慧芸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治疗与护理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针对早产儿这一薄弱环节研究成果更加深入[1]。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为极低体重儿,出生体重<1 000 g为超低体重儿。这些早产儿各项器官发育都不完全,体质都虚弱低下,护理不当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及并发症,而且开奶不及时都相应增加了早产儿成活率的危险性,致使早产儿与足月出生的新生儿相比,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普遍要高,因此积极有效的提高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存活问题是一个急需攻克的难关[2]。营养供给是解决早产儿存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早产儿可以通过胃肠道喂养和静脉营养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早产儿的喂养问题,但是这种方式的长期喂养对于早产儿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免疫功能及感染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于先天身体素质不佳、需要精心喂养的早产儿来说,稍有不慎,就会使其诱发感染及一系列的并发症。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各项器官发育并不成熟,有些功能还不健全,早产儿相比足月儿接受能力差,在刚开始给早产儿经口喂养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在医院长期护理以使自身身体素质增强,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由此可见实现全经口喂养是各医院在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上共同的目标,其在补给极低体重早产儿营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由肠道外营养和鼻饲管喂养过渡到全经口喂养是重症监护病房各个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口腔运动干预主要包括对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舐腭、叩齿、鼓腮、搓唇等项目。通过对其口腔内部的全面刺激,可以锻炼患者的口腔功能,治疗咽炎、口腔炎及口腔癌等疾病,安全有效且效果佳[3]。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儿家属知情同意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住院的80例极低体重早产儿,纳入标准:(1)均为极低体重早产儿,且符合文献[4]《早产儿产房复苏中氧气使用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中诊断标准;(2)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器官疾病,无法配合;(2)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3)合并患有严重的畸形或重度窒息的极低体重早产儿。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胎龄27~34周,平均(30.42±2.54)周;体质量1 312~1 910 g,平均(1 589.38±263.67)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5~10分,平均(7.81±1.74)分。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胎龄27~34周,平均(30.75±2.37)周;体质量1 307~1 890 g,平均(1 590.43±261.82)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5~10分,平均(7.74±1.78)分。上述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密切关注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及护理后的反应情况,第一注意呼吸情况,及时给氧,观察是否缺氧;第二要密切注意室内保温保暖;第三要注意消化系统,防止喂养后出现吐奶、溢奶或者腹胀的情况;第四要注意免疫功能,预防并发症及防止感染;第五根据需求情况合理给予早期经口喂养。
观察组采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主要针对腭、牙龈、腮、唇及舌根进行诱导,按照规定时间9:00-14:00的喂养时间点,选择其中一次喂养进行干预,1次/d,直到完全经口喂养结束。通过对各个部位的按摩刺激,使舌头、咽部、牙齿及腮部的肌肉得到运动激发,诱导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吮吸能力,刺激患儿可以自己进行吸吮。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经口喂养情况、体质量增长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经口喂养情况比较:根据喂养过程的喂养奶量,对比两组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并按时按量记录开始经口喂养时摄入奶比量(单次经口摄入的奶量占医嘱奶量的比例)、开始经口喂养时喂养效率及完全经口喂养时喂养效率。(2)体质量增长比较: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及时登记患儿的体质量情况,对开始经口喂养体质量、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体质量及出院体质量做好记录,并且进行分析比较。(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针对各个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身体状况,后期出现一系列反应,以应激、疲乏、喂养不耐受及血氧饱和度降低为目标对象,及时做好登记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经口喂养情况比较
两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喂养效率、摄入奶比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早于对照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情况比较 (±s)
开始经口喂养时 完全经口喂养时 开始经口喂养时 完全经口喂养时观察组(n=40) 33.42±0.78 34.36±1.32 0.88±0.28 5.78±1.25 10.58±4.27对照组(n=40) 33.27±1.34 36.07±1.48 0.74±0.25 5.46±1.16 8.37±4.23 t值 0.792 2.372 1.283 1.187 2.325 P值 0.471 0.016 0.081 0.239 0.023组别 纠正胎龄(周) 喂养效率(ml/min)开始经口喂养时摄入奶比量(%)
2.2 体质量增长比较
两组开始经口喂养体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出院体质量、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对比 [g,(±s)]
表2 两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对比 [g,(±s)]
组别 开始经口喂养体质量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体质量 出院体质量观察组(n=40) 1 694.18±178.53 2 012.74±198.64 2 034.58±197.64对照组(n=40) 1 730.76±184.22 1 893.28±187.42 2 004.26±188.28 t值 1.273 2.384 2.035 P值 0.083 0.013 0.041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的应激、疲乏、喂养不耐受及血氧饱和度降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极早产儿在一般医学也被认定胎龄大于28周但小于32周的胎儿,这类新生儿由于种种原因过早的剥离母体,自身各项组织器官都发育不尽完善,会因为自身抗体及免疫力低下极易受到感染,以至于诱发一系列疾病及并发症,不仅成活率是个难关,而且其致残率也呈攀升趋势。因此寻求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乃至治愈极低体重早产儿这一问题更显得尤为关键[5]。根据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自身合理需求,科学有效的营养供给是各个医院面临的共同目标。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医疗技术的提高及医疗器械的逐渐完善,针对早产儿这一话题研究的逐渐深入,胃肠道喂养和静脉喂养成为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喂养方式,可以补给早产儿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是对于一般情况不佳的极低体重早产儿,会出现吮吸能力差及胃纳不佳容易呕吐。喂养的时候会出现流奶过快,来不及吞咽,容易导致窒息;流奶过慢,吮吸特别费力,容易使极低体重早产儿疲倦并且拒绝喂养,影响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导致其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得不到提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经口喂养干预模式,成为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早日康复的一个重大热门问题[6]。
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可以刺激口腔内部的神经系统,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促进肠道的活动,使喂养进程可以有序进行。由于喂养不耐受会使极低体重早产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在早期及时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的口腔内部发育,并促进吸吮、吞咽反射及消化功能的发育,有利于加快促进喂养进程,使其稳步过渡到全经口喂养。经口喂养过程中能量消耗大,而早期口腔运动的及早干预可以完善喂养存在的不足,使极低体重早产儿及早适应经口喂养,改善管饲喂养和肠道喂养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各种并发症,使患儿的吸吮-吞咽功能成熟,消化系统得以完善加强,逐渐适应全经口喂养进程,减少住院时间,尽早身体康复[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喂养效率、摄入奶比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早于对照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可以提高经口喂养效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胎龄尚小,可以很快适应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在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全经口喂养缩短很多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经口喂养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开始经口喂养体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出院体质量、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可以提高患儿的体质量,增强免疫力及抵抗力,分析其可能与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可以刺激患儿的神经感官系统产生条件反射,使患儿的口腔吮吸功能得到开发及改善直至成熟,可以促进患儿更好地吸收营养供给,加强消化功能的完善,达到喂养效率的提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的应激、疲乏、喂养不耐受及血氧饱和度降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可以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及发育功效,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可以激发患儿口腔内部的神经末梢,使其产生兴奋,促使该反应激发胃肠道的活力,从而胰岛素、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量得到明显增加,致使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得到显著提高[11-12]。
综上所述,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极低体重早产儿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经口喂养效率,提高患儿的体质量,增强免疫力及抵抗力,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及发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