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浆N端前脑钠肽相关性分析
2021-11-01陈兆荣
陈兆荣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人民医院内科,安徽芜湖 2412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存在预后差、治疗难度高的特征,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近,其可导致患者工作与生活能力的严重丧失,降低其生活质量[1]。早期诊断、评估预后是制定合理干预措施的基础。慢性心力衰竭需进行持续地监测与干预,临床应动态了解疾病进展特征,以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敏感度高的血清学标志物是实现动态监测最为理想的指标。N 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肌标志物之一,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与预后评估[2]。近年研究显示,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变化可反映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上述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NT-proBNP 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提供监测标志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2月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的78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Ⅱ级(43例)与Ⅲ/Ⅳ级(35 例),于同期选取78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Ⅰ/Ⅱ级患者中,男23 例,女20例;平均年龄(70.0±4.1)岁;平均病程(4.0±1.1)年;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1±2.5)kg/m2;心功能Ⅰ级19 例,Ⅱ级24 例。Ⅲ/Ⅳ级患者中,男16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73.0±5.1)岁;平均病程(6.0±2.2)年;平均BMI(25.3±2.6)kg/m2;心功能Ⅲ级24 例,Ⅳ级11 例。健康对照组中,男42 例,女36 例;平均年龄(71.0±4.0)岁;平均BMI(25.6±3.6)kg/m2。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4];②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慢性肺心病患者;②合并肺动脉高压者;③合并心房颤动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6 h 内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UniCel DxH800 血细胞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 COULTER)检测RDW 与MPV,采用AutoLomo A2000plus 化学发光测定仪(中国安图生物autobio)检测血浆NT-proBNP 水平。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心力衰竭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群静脉血RDW(正常参考值:11%~16%)、MPV(正常参考值:7.5~11.2 fL)及血浆NT-proBNP(正常参考值:0~300 pg/mL)水平差异,并分析心衰患者RDW、MPV 水平与血浆NT-proBNP 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力衰竭患者RDW、MPV 水平与血浆NT-proBNP的相关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RDW、MPV 及血浆NT-proBNP 水平的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MPV 水平及血浆NTproBNP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患者RDW、MPV 水平及血浆NT-proBNP 均高于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RDW、MPV 及血浆NT-proBNP 水平的比较(±s)
表1 三组RDW、MPV 及血浆NT-proBNP 水平的比较(±s)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0.05;与Ⅰ/Ⅱ级患者比较,bP<0.05
组别例数MPV(fL)RDW(%)NT-proBNP(pg/mL)健康对照Ⅰ/Ⅱ级Ⅲ/Ⅳ级F 值P 值78 43 35 9.84±0.71 11.56±0.84a 12.47±1.12ab 132.646<0.001 12.03±0.89 12.87±1.10a 14.34±1.27ab 59.400<0.001 138.23±24.11 724.29±146.94a 1134.92±296.31ab 512.922<0.001
2.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MPV 水平与血浆NTproBNP 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MPV水平与血浆NT-proBNP 成正相关(r=0.223,P=0.048);RDW 水平与血浆NT-proBNP 成正相关(r=0.544,P=0.001)(图1~2)。
图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MPV 与血浆NT-proBNP 的相关性
图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 与血浆NT-proBNP 的相关性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危急重症,及时的监护与治疗对改善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心力衰竭预后判定依据主要为疾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血浆NT-proBNP 水平及超声检查所得的心功能指标等[5]。其中NT-proBNP 水平及变化特征是心力衰竭预后评估、病情进展较为可靠的指标之一,在近年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认可,其与患者心功能变化关系密切,NT-proBNP 水平越高、上升速度越快,患者心功能越差[6]。NT-proBNP 检测简单易行,但单次检测成本较高,持续地重复检测可加重医疗负担,此外单个生物学指标的检测存在一定偶然性,可降低诊断与预后评估的可靠性。因此临床应探索增加生物学指标辅助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RDW 及MPV 在近年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病情评估体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晶等[7]的研究显示,RDW 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及相关病死的独立预测因子,随着患者心功能的下降,RDW 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可反映疾病进展特征,其与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RDW水平与血浆NT-proBNP 成正相关(r=0.544,P=0.001),提示RDW 可反映心功能损伤程度。RDW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骨髓造血,导致红细胞成熟障碍,非成熟红细胞增多相关。同时可能与铁代谢紊乱、消化道淤血损伤、慢性失血相关[8]。有研究显示,RDW 水平变化可影响炎症机制,加重心房细胞心肌重构,进而促进房颤、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进展,其与心功能参数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反映急性与慢性心脏疾病变化[9]。MPV 被认为是血小板活化评估的敏感指标,其水平上升可提示血小板活性上升,可诱导血小板TXA2、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释放水平增加,促进血栓生成,并引发相关不良事件[10-11]。研究显示,缺血性心脏疾病越严重,患者机体MPV 水平越高,其上升程度与Gensini积分相关[12-13]。血小板活化程度越高,血小板黏附功能越强,血栓相关疾病发生风险越高[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MPV 水平与血浆NT-proBNP 成正相关(r=0.223,P=0.048),提示MPV 可较好地反应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对预后评估可能具备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 及MPV 水平可出现显著上升,且二者水平与血浆NT-proBNP成正相关,对疾病早期诊断与病情评估可能具备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