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企业家金融素养的特征分析
——基于77家森林康养基地的调查

2021-11-01谢一帆秦光远

农村金融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康养企业家基地

◎谢一帆 秦光远

引言与问题提出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林改发〔2019〕20号),意见指出,“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林业、健康、养老、中医药等产业基金、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依法合规进入森林康养产业”“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大力培育森林康养龙头企业”等,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森林康养企业家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即理解与金融相关的术语、问题以及运用其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目前,对金融素养的相关研究中,以企业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且几乎都集中在企业融资视角。如刘志霞(2021)梳理分析了金融素养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作用机理,指出现阶段金融素养能通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现金流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李建军等(2019)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同的结论,发现高管金融素养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企业受到金融排斥的概率。张晓丹(2020)则分别研究了高管金融素养水平对债务融资比率、债务期限结构、债务融资类型的影响。其他方面,Shamim Akhtar(2019)使用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发现,企业家的金融素养对中小企业的绩效产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影响,这也是与本文的研究主题较为接近的一篇文献。还有学者探究了金融素养对企业出口偏好、创新意识、创新活力等的影响(辛大楞等,2020;黄宇虹等,2019)。可以看到,我国还未有学者研究林业产业企业家的金融素养问题。本文采用一手调查数据具体分析了林业产业企业家的金融素养特征,试图进一步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乃至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数据及测度方法

此次森林康养基地经营发展情况调查,时间为2020年4月至8月,共收集全国范围内77家森林康养基地数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地的基本情况、产品类型、2018年和2019年的经营状况、企业家特征等。基于此,本文从金融素养的企业家特征、企业特征两大维度出发,对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金融素养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其中,金融素养的企业家特征具体包括年龄特征、教育水平特征和工作经历特征;金融素养的企业特征具体包括规模特征、经营性质特征和绩效特征。

关于金融素养的测度,一是受调查对象进行自我评估,即主观金融素养;二是设计相关金融问题由受调查对象进行回答,即客观金融素养。主观金融素养可能与受访者实际的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偏差,因此本文采取客观金融素养的方法来表示金融素养水平。参考Chu等(2017)的方法,本文以12个问题构造金融素养变量,来衡量企业家的总体金融素养。基于这12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参照Van Rooij等(2011)将其分成两部分:基础金融素养和高级金融素养。其中,基础金融素养包括调查问卷中的问题(1)-(7),题目涉及存款利率、单利、复利、通货膨胀、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及中央银行;高级金融素养包括问题(8)-(12),题目涉及股票风险、风险比较、股票判断、基金判断及股票市场。表1详细汇总了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对所有问题的回答情况。我们对每位企业家的回答结果进行计算整理,得到基础金融素养正确率、高级金融素养正确率以及总体金融素养正确率,并在下文中以这三个正确率分别表示三个金融素养指标。其中,基础金融素养正确率为问题(1)-(7)中回答正确的题目数与基础金融素养总问题数的比重,高级金融素养正确率为问题(8)-(12)中回答正确的题目数与高级金融素养总问题数的比重,总体金融素养正确率则为问题(1)-(12)中回答正确的题目数与所有问题数的比重。同时,每类金融素养下又分别设置最小值、均值、最大值三个指标,以此来比较分析不同群体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水平。

表1中,我们发现:对于基础金融素养的相关问题,样本被访者回答情况较好。具体来看,样本被访者对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了解情况最好,回答正确数占总样本的85.71%;其次是通货膨胀和货币的时间价值,高达80.52%的被访者能够理解物价上涨的货币贬值现象,高达75.32%的被访者能正确了解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与再投资价值会增加。对于高级金融素养的相关问题,回答情况则较差。总体上,大部分问题回答正确的比例均不高。具体来看,股票市场问题回答正确比例最低,仅有14.29%,回答错误以及无法回答的比例均占40%以上;超过一半(51.95%)的被访者无法回答基金的相关问题。

表1:金融问题回答情况

金融素养的企业家特征

(一)企业家年龄特征

以问卷中“出生年份”变量计算出的年龄作为划分标准,将企业家年龄分为35岁以下、35~44岁、45~54岁、55岁及以上四种类型。四种年龄段企业家的三类金融素养情况见表2。

表2:不同年龄段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表3:不同教育水平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总体来看,平均基础金融素养要高于平均高级金融素养,总体金融素养整体维持在60.39%的水平。不同年龄段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55岁及以上受访者的基础金融素养仅有53.97%,而由于年轻的受访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精力学习到经济与金融相关内容,其基础金融素养较高。高级金融素养涉及的问题为股市、基金等金融市场工具,与年龄的联系不大,所以相较于基础金融素养,平均高级金融素养差别不大。与基础金融素养相同,55岁及以上受访者总体金融素养最低,只有50.93%,其次是35~44岁,这两部分受访者均低于平均水平60.39%。对于同一年龄段,差异同样存在。基础金融素养涉及的问题大多为金融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涉及较多,所以其几乎全部大于高级金融素养,无论是最小值、均值还是最大值。

(二)企业家教育水平特征

吴卫星等(2018)在研究金融素养与家庭负债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居民家庭的金融素养与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本文从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出发,以问卷中“教育经历”变量作为划分标准,将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的教育程度划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职业中专、大专、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其他六类(见表3)。

分教育水平来看,具有大专、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家三类金融素养的均值更大,这和吴卫星(2018)和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即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其金融素养也较高。不过,不是教育水平越高的企业家其金融素养就一定更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企业家的基础金融素养低于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企业家;具有本科学历企业家的高级金融素养、总体金融素养低于具有大专学历的企业家。随着手机及网络不断普及,学历虽是影响金融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一方面,人们很容易获得金融方面的信息与知识,参与金融活动的便捷性也不断提升,增加了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高博,2020)。另一方面,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只在自己学习的相关领域了解更深,不见得有更高的金融素养。分素养来看,除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受访者,其他受访者基础金融素养的三个方面均不低于高级金融素养。

(三)企业家工作经历特征

何昇轩等(2020)在研究金融素养时,发现个人职业对金融素养存在影响,并且还通过金融素养这一变量影响个人与家庭收入。本文以调查问卷中与工作经历相关的部分问题作为依据,将所有工作经历划分为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人员、生产人员等十六类。具体情况见表4。

表4:不同工作经历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从工作经历分类来看,教师基础金融素养最高,平均水平高达95.24%,其次是财务/审计人员,由于该行业从业者经常涉及到金融内容,该群体基础金融素养较高,为82.86%,但也不排除该行业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有一定金融素养水平的求职者,客服、技术/研发人员的基础金融素养则远低于平均水平70.50%,而且有过客服经历的企业家基础金融素养最高也只有57.14%。高级金融素养下,仍然是与金融接触较少、对金融水平要求不高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人员、市场/公关人员、客服人员、人力资源人员等素养较低。但和基础金融素养的情况不同,财务/审计人员的高级金融素养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这部分人员与金融知识接触更多,但主要涉及一些日常的金融知识和金融计算,与基金、股市等关系并不密切,所以高级金融素养不高。从总体看,顾问/咨询、教师、销售人员整体金融素养最高,均超过了70%,而客服、技术/研发人员、市场/公关人员总体金融素养较低。

金融素养的企业特征

(一)企业规模特征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标准,从企业规模维度出发,以“2019年基地的总资产规模”变量作为划分指标。将总资产≥120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8000万元≤总资产<120000万元的企业称为中型企业、100万元≤总资产<8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总资产<1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微型企业。

表5列出了不同总资产基地的企业家金融素养情况。从康养基地拥有的资产规模分类来看,具有较多资产的大型企业,其企业家对于基础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集中,最差及最优水平分别为71.43%及85.71%;均值方面,企业家的基础金融素养水平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小而下降。高级、总体金融素养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特别是微型企业的最优高级金融素养水平仅40.00%,这表明正确率最高的企业家也没有回答正确一半的高级金融知识。规模越大的森林康养基地,更有机会和能力进行投融资及其它与资金相关的活动,银企关系会更好,而中小微规模企业中一方面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资产较少,并没有意识、条件参与额外的金融活动,其金融素养较大型企业更低。从三类素养方面看,差别主要集中在最小值与均值,且受访者明显对一些涉及日常生活的简单金融知识了解更多、更全面。

表5:不同总资产基地的企业家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表6:不同经营性质基地的企业家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二)企业经营性质特征

从企业的经营性质维度出发,以问卷中“森林康养基地的运营主体”变量作为划分指标,将森林康养基地的经营性质分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业主及其他六类(见表6)。基于此,本文分别对不同经营性质基地的三类金融素养进行统计、解释。

抛开“其他”经营性质的企业不谈,三类金融素养方面,森林公园经营性质的基地均最低。森林公园性质基地的企业家整体对这12个金融知识了解情况最差,且其中存在没有回答正确一题、最高正确率(83.33%)在所有经营主体基地内最低的情况。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均为事业单位,但是为什么两者的金融素养差距这么大呢?森林公园这一经营主体的企业家主动应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和意愿不高,主要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缺乏自主性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素养,股份制企业的基础金融素养均值略低于高级金融素养,而其他运营主体的基地基础金融素养要大于高级金融素养,且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企业绩效特征

调查问卷中“2019年,本基地实现总收入为多少万元”“2019年,本基地的客流量为多少万人”这两个问题可作为衡量森林康养企业绩效的标准。在营业收入层面,将营业收入≥10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高收入企业、500万元≤营业收入<10000万元的企业称为中等收入企业、营业收入<5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低收入企业;在客流量层面,将当年客流量≥50万人的企业划分为高收入企业、10万人≤客流量<50万人的企业称为中等收入企业、客流量<10万人的企业划分为低收入企业。

1.营业收入层面

从康养基地的营业收入来看,不同收入水平基地其企业家的金融素养也存在着不同(见表7),且在三类金融素养中均存在一个规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企业家的金融素养呈正比,即基地的营业收入越多,金融素养越高。这个规律在基础金融素养和总体金融素养的最小值方面依然存在。金融素养可以反映企业家的金融能力和对金融活动的参与度,基地不仅可以通过主营业务比如门票、康养产品、纪念品、食宿等获得盈利,还可以利用闲余资金参与额外的金融活动或拓展新的业务。对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在2018、2019年投资超过15000万元的基地中,有60%都是高收入企业,且7家高收入基地的投资额在2018、2019年分别占全部77家基地的47.98%、38.90%。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良性循环”:高收入促进了企业家金融素养的提高,金融素养的提升对基地的现金流管理、风险管理等又有促进作用,会对基地收入的增加有积极影响。从具体的素养视角来看,三类金融素养差别主要集中在高收入企业的最小值方面,基础金融问题的正确率达到了71.43%及以上,而高级金融问题则存在无人答对的情况。

表7:不同营业收入基地的企业家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表8:不同客流量基地的企业家金融素养情况 单位:%

2.客流量层面

不同于营业收入层面,在以客流量作为企业绩效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从客流量方面看(见表8),高收入企业无论在哪类素养中,整体水平均不高,而中等收入基地的企业家在高级金融知识、低收入基地的企业家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回答情况更好,特别是低收入基地企业家整体的总体金融素养最好,超过了平均水平(60.39%),达到了62.94%。当以客流量来衡量企业收入时,低收入康养基地由于其观光旅游人数更少,其依靠主营业务所获得的收入来源也较少,当基地付出了成本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源,自然会寻求其他方法获取收益以维持基地设施的维护、产品的引进、人才的培训等,可能会带来收益的资金活动就成为一种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低收入企业反而具有更高水平的金融素养。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康养基地企业家、企业两大维度,分析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金融素养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金融素养存在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的异质性。一方面,由于缺少足够的机会接触金融知识、培养金融能力,年龄55岁及以上的企业家总体金融素养最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企业家金融素养水平最低,但随着社会网络程度的复杂化,学历并不是影响金融素养的唯一因素;由于客服、技术/研发人员、市场/公关人员几乎不需要金融知识、对经济金融水平要求不高,有过此工作经历的企业家总体金融素养最低。另一方面,基础金融素养均值普通要大于高级金融素养均值。

第二,不同规模、经营性质、收入水平的基地,其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水平也不同。大规模基地受益于自身各方面的优势,金融素养最高;森林公园由于其发展以政府发展战略为主,总体金融素养水平最低;同时,高营业收入企业、低客流量的企业更倾向于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这一过程对于提高该类别基地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有积极影响。

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可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释放绿色发展红利,着力服务人民群众生态和健康需求,也是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的战略需要。分析森林康养产业企业家的金融素养特征有助于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充分挖掘这一产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因此,从政府、企业家和其他主体等角度提出建议:第一,政府应重点关注低金融素养的企业家群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增加金融教育的公共供给,如金融培训服务、金融专题教育等,促使其尽可能地多了解相关金融知识,特别是与产业优惠政策相关的金融知识,改善其金融水平(赵国庆等,2021)。同时,加大产业优惠政策普及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增加康养基地的收入与资产,提高其企业家的金融素养水平。第二,企业家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的学习,比如关注一些经济新闻,学习掌握基础的金融知识、了解一些金融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用好政府的各项产业优惠,防止各种优惠政策跑冒滴漏。第三,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部门可以发挥其职能,履行宣传与普及金融知识的责任与义务,辐射提高基地的金融水平。在进行银行业务办理时,可以第一时间就这些业务的收益与风险对企业家进行宣传普及;也要拓展相关金融产品的供给,为企业家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企业家的金融素养在金融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也会相应提高。在未来森林康养发展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产业本身,还要重视企业家的个人背景特征。

猜你喜欢

康养企业家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对话“疫线”企业家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