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气候变化认知及其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2021-11-01谷政何泽

农村金融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年限适应性气候变化

◎谷政 何泽

引言

在目前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气候变化越来越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地表年平均温度也有着明显的上升迹象。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100年来我国温度上升了约0.5~0.8℃,与全球气温上涨的平均值0.74℃基本保持一致。在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影响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业,由于农业部门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首先尝到气候变暖苦头的人便是农民,因为粮食作物的减产在所难免。在过去的40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的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每年合计减少4000万吨。而在近50年来,我国气温升高的速度逐渐加快,几乎每十年温度便会增加0.22℃,超过了全球的平均升温速度。据专家预测,如果中国现在不采取任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气温升高的措施,在未来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产量将会大大减少,农业生产也会因变化的天气和多发的自然灾害而受到频繁冲击。据相关预测及估算,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的总产量会因全球变暖的缘故减产5%~10%,灌溉春小麦的产量会减少17.7%,而降雨给春小麦的减产比例甚至高达31.4%。

气候灾害是指由反常或极端的气候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的灾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中,当谈及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敏感度时,农业当居首位。农业生产对天气具有很高的依存度,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发挥了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从短期看,异常天气所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负面影响颇深;而从长期来看,我国现行的农业种植制度和生产结构由此受到的冲击较大,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会逐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会因此放大,并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家庭农场是一种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农业生产过程有着规模化、集约化的特点,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一般以家庭成员为主、雇工为辅。除家庭农场以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包括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这些主体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特征,不同于传统散户的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底,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超过70万家,经营面积约为1.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6.8%,平均经营面积约为450亩,全国家庭农场经营年收入共计1946亿元,家庭农场平均年收入约30万元。据统计数据显示,每个家庭农场(包括农场主)约有5~6个农民,其人员分布一般为家庭成员3~4个,农工1~2个。我国的家庭农场以经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约占总体的63%和23%。当前,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现代农业经营者必须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能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使小农户与大市场完成对接。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农业大省,由于所在位置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其粮食产量占比均在4%~11%,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会威胁到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并直接对这些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上述省份的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适应性措施,以期给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指导。

文献综述

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两大主要风险即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在自然风险中,天气风险是较重要的一种风险。像台风、暴雨、冰雹等气象因素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农民对这些天气风险的认知程度高低决定了农民是否能使自然灾害对其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已有的文献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及农民应对天气风险采取的策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关于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的研究中,谭智心(2011)对山东省齐河县小麦主产区3个镇的301户农民进行了关于气候变化认知和适应性行为的实地调查,发现87%的农户能够意识到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约有48%的农户会采取调整农时、增加投入、调整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肖兰兰(2013,2014)通过对山东省聊城地区、潍坊地区以及青岛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系统对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性别、是否为党员、是否已婚等因素与农民是否能认知气候变化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务农年限等因素则对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有着显著影响。吕亚荣(201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山东德州地区九成的农民能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现象并认为气候变化对其生产过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养殖业收入对农民有关气候变化的认知结果影响显著,而且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和性别因素对其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显著。张帆(2017)在对陕西省定边县的302户农民进行的气候感知以及适应性行为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当地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户未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仅有34.44%的农户依靠自身力量来认识气候变化现象,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以及农民的认知渠道和政府的宣传力度对农民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结果有明显的影响。谷政(2015)在对江苏三个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中发现,能认识到天气变化的农民约占样本的70%,超过九成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即是气温的逐年升高,且江苏的农户在适应气候变化这一方面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少利用外部力量。李根丽(2016)通过陕西省关中地区四市544份农户调查数据发现,该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农户认知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教育年限、务农年限、是否有灌溉灌溉、农业从事人员占比、是否种植经济作物、村民关系、气候信息获取渠道数目和互联网使用频率等因素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

在关于农民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研究中,尹仑等(2012)对云南德钦红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红坡村女性农户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主要以创新耕种的方式为主。Mortimore & Adams(2007)发现撒哈拉地区农场、地区和国家水平的适应性水平并不相同,且存在较大差异,区别它们的适应性水平也至关重要。Burton & Lim(2005)认为农民采取的农业适应性行为选择主要有:调整农时、调整农物品种、开发新产品、提高水供给和灌溉系统的能力、更多地关注天气预报等,而且政府对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指导与干预也很重要。Wolfe et al.(2008)的研究表明,农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并承担风险的,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可获得的资本量、对天气与环境进行及时准确地预测等因素决定了农户的适应性行为能否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林而达(2006)在对宁夏自治区农民的调查中发现,气象灾害、农产品的价格以及农药与肥料的价格对当地农户的收入影响颇为显著,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当地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

表1:各省份家庭农场农户的基本情况

家庭农场的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及其适应性行为研究

为了了解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适应性行为,本文采取分层随机抽样以及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这10个我国粮食主产省份的家庭农场及其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每个省抽取出5个在近三年内发生过气象灾害的县,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5户以经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农场,累计发放了2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345份,问卷有效率为93.80%。

问卷的内容包括农民的区域特征以及自身信息(受访者在的省份、性别、年龄、农业生产年限、受教育程度等)、经济条件(平均年收入、资产负债情况、总耕地面积等)、对于气候变化以及天气风险的认知(气候变化的认知、认知气候变化的渠道、气候变化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采取何种适应性行为等)。

(一)家庭农场中农户的基本信息

根据调查得到的样本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从被访者的性别角度来看,在2345位被访者中有1936名男性,占样本量的82.55%,而女性为409人,占比为17.45%,在调查中发现,家庭农场的主人大多为男性。第二,从被访者的年龄以及务农年限来看,30岁以下以及务农年限10年以下的被访者最少,仅有274人和157人,分别占总体的11.68%和6.69%,这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活动。据了解,各乡村大多数年轻人很多都选择外出打工等非农业活动。而被访者中,年龄在35~55岁或从事农业活动的年限在10~30年的农民最多(见表1),分别为1288人以及168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4.90%以及72.02%,这也符合现在中国的农民主要是中老年人这一实际情况。第三,从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拥有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中专学历的农民占绝大多数,而大专及以上的务农人员只占极少数,他们的占比分别为96.42%以及3.58%,这表明我国目前在家庭农场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大都未受过良好的教育。

岗位工作内容是职业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职业标准具体列举了职业的完整工作内容。国际商法课程的项目不应该来源于传统教材的目录单元或教师的主观构想,而应来源于职业标准中工作内容,它是国际商事活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系列典型具体工作。

(二)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共有1775位家庭农场的农户能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占总体比例的75.69%。此外,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区域来看,江苏、四川这两个省份的农户认知到气候变化的比例最高,都达到80%以上(见表2)。相较之下,辽宁、吉林、河北等省份认知到气候变化农户比例则偏低。根据实际访问的情况,造成此情况的可能的原因有:不同省份有着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省份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大有不同,不同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与普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各省政府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同等。

其次,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与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息息相关。据调查数据显示,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的农户仅有267人能认识到气候的变化,占比仅为60.02%;而拥有中学及中专学历或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户大部分都能认识到气候的变化,其认知到气候变化的农户占比分别为79.22%和84.67%。因此,从被访者的教育背景来看,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能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农户比例就越高,农民对于影响其农业生产量的因素越为敏感。

最后,从受访者的务农年限来看,务农年限在10年以内的农户仅有102位能认知到气候的变化,仅占64.95%,务农年限在10~30年的农户约有70%~75%能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而务农年限在30年以上能认知天气风险的农户约有80%~85%,明显多于从事农业生产年限较短的农户,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越长,其经历与经验也越丰富,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也越鲜明,进而越有可能认知到气候变化。

(三)农户对气候变化表现的认知情况

除了调查家庭农场的农民是否感知到气候变化之外,笔者还对已认知到气候变化的1775位农户进行了关于气候变化表现的调查(可多选,频数之和可大于100%)。大约有1686位农民认为温度上升、气候变暖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占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被访者的94.98%;有987位农户认为气候变化表现为旱灾的频繁发生与降雨量的减少;有619位农户认为气候的变化表现在日益频繁的极端灾害的发生(见表3)。

(四)农户认知天气变化的渠道

表2:不同特征家庭农场的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表3:农民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的认知(可多选)

表4:家庭农场的农户认知气候变化的渠道

表5:家庭农场的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从总体来看,农民感知气候变化的途径仍有待拓宽,各类新闻媒体以及政府在促进农民对气候变化认知上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五)农户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行为

本研究不仅对家庭农场的农户做了有关气候变化认知的问卷调查,同时还对农民应对气候的适应性行为作了调查,通过问卷查访了农民会优先采取哪一种措施,并根据重要性将这些行为进行排序。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认识到气候变化的1775位农户中,有958户农民采取了适应性行为,占比54%,有817户农民没有采取适应性行为,占比46%。

农户采取的各种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性次数如表5所示,在第一位上,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最多的措施是调整农时,出现了383次;在第二位上出现次数最多的适应性行为是调整农作物品种,出现了244次;而在第三位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应对措施为向当地政府寻求帮助,出现了285次。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风险规避手段大多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如调整农时和农作物品种等,农户并不乐意通过借助政府等部门的外部力量来分散和规避天气风险,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可度相对较低,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种植业和养殖业受气候及天气的影响较大,而种养殖业在家庭农场的收入占比很高,因此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对于家庭农场农民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对全国10个粮食主产省份家庭农场农户的实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粮食主产区有约76%的家庭农场的农户能够认识到近几十年来气候的变化。而农户自身的受教育年限与务农年限会对其认知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文化水平越高或务农年限越长的农民越易于感知到气候的变化。(2)大多数农户都是通过自感知、政府宣传的方式来认识到气候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天气风险。(3)约有95%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约有55%农户认为气候变化表现为降雨量的异常,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4)农户应对气候变化和天气风险时,大多会优先选择依靠自身的力量,而非通过农业保险、政府等外部力量来转移和分散风险。

(二)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增加对农民专业能力与知识教育培训的投入,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风险意识等。由于较低的文化水平会导致农户对气候变化、天气风险以及农业科技等方面认知缓慢,政府可以在乡村设立农户专业能力教育培训机构,并建立稳定的农户职业教育机制,以此提高农民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并提高农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分散和转移农业生产过程中风险。

第二,政府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农户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拓宽气候变化知识宣传的渠道。只有正确认识到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等,农户才能采取相对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适应。因此,政府除了应多举办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会之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加深农户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理解,切实让农民意识到在逐渐变化的气候背景下进行农业生产要保量保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加强宣传农业保险(例如天气指数保险)的作用,使农户主动利用外部力量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第三,政府需要加大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可度。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风险,政府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农民投保的保费补贴力度,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在一些天气风险指数较高、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政府还可通过强制参保的方式,让农民逐渐接受这一新型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保障农民的收入,保证农业稳健、健康地发展;保险公司需要加强天气指数保险理论与精算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向农民开展业务的初期,可以简化保险的指标及其标准,如只选取降雨量这一个指标来制定理赔标准,让农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农业保险。

第四,政府需要推进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合作。调查显示,不同特征的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的程度不同,对此政府应积极构建不同经营主体、不同区域之间的气候知识及应对策略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促进农民之间进行合作,形成宏观有政府调控、微观有动员机制的良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局面,降低气候变化的负面风险,分享正面利益,取得规模效益。

猜你喜欢

年限适应性气候变化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影响种公牛使用年限的几个因素与解决办法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不同连作年限对设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辽宁朝阳市刘禹佳问:退役士兵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出现欠缴、断缴的,允许补缴吗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