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与思考
——基于产业投资视角
2021-11-01白鸿雋
李 哲, 罗 寅, 白鸿雋
(云南省滇中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 650051)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科学、稳步地发展健康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立足人的健康,推动与之相关的健康产业发展,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1]。大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细分产业领域众多,在当前新形势下,推动健康产业持续发展需充分发挥供给和需求“双引擎”的作用[2]。云南省作为自然生态大省,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立体气候、丰富的生态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健康产业的必备要素和突出优势[3]。科学合理、协调稳健地发展大健康产业,是促进云南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关键路径。
健康产业兼具劳动密集和智力密集两大特性,产业投资作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是整个产业生态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从产业投资视角分析云南健康产业发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思考和创新发展建议将对该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 健康产业的概念及范围边界
何为大健康产业?从广义上说,大健康概念涉及与人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各界都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对大健康产业的见解,但对“大健康”却没有形成统一共认的概念[4]。援引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研制发布《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的定义[5]: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健康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包括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为主体的健康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以医药、医疗设备和器械和健康相关用品等的研发制造为主的健康产品制造业和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以医疗卫生,人才教育,健康促进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以及与健康保障相关的金融、法律、科研技术、环境管理服务为主的健康服务业。按照现有产业结构归纳分析,可将大健康产业归纳为3个层级:第一层的核心层为医药和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是大健康产业核心价值所在;第二层的直接相关层为医疗服务和跨医疗健康服务,是实现产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功能在于通过服务把研发成果转化为大众消费品;第三层的外围相关层为健康概念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融合的“健康+”产业,目的是把健康理念融入生活,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的主旨是从战略投资者的角度分析并提出大健康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因此沿用国家统计局的“健康产业”定义作为研究的范围边界是合适的,后文所提及大健康产业等同于健康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2 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1 国内大健康产业的格局
截至2018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份额占比如下:医药产业45.6%,健康养老产业36.79%,医疗产业9.55%,保健品产业5.01%,健康管理产业3.05%,如图1所示。从量上看,作为健康支撑产业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产值仍将在未来大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的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且是与人直接接触、交互的领域,而健康服务业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图1 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份额(2018年)数据来源:WIND金融数据库+网络公开信息整理
2.2 云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
2016年4月,云南省印发《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支持“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并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放在了首位,官方定义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指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的统称。具体包括5个方面:①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②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生产;③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流通;④与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服务机构;⑤医疗养生服务[注]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统计监测暂行办法。。2016—2019年云南省大健康产业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见表1。
表1 2016—2019年云南省大健康产业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2016年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2017实现增加值2 55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例为5.15%、6.06%。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官方统计数据仅公布了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2.49%。2019年官方未公布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行业增加值统计数据,仅公布了行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2 368亿元。从GDP增长趋势以及已公布的重大事项分析,2019年云南省生物医药行业的增长趋势与前3年基本保持一致。2016—2018年云南省大健康产业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如图2所示。
图2 2016—2018年云南省大健康产业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新闻发布会(云南省统计局统计快报)
从营业收入方面看,目前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占比最大的是商贸流通业和医疗养生服务业,合计达整个产业营收的70%左右;生物医药和健康产品制造、天然药物和原料种植合计占比约30%左右;科技研发及服务占比不足1%。虽然2018、2019年官方仅公布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营收数据,但对比2016、2017年两年细分行业占比数据,可以推断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2.3 产业现状分析
虽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但从产业分类来看,“生物医药”属于现代工业,而“健康服务”属于现代服务业,只是两者的服务对象、目标人群和最终要实现的社会价值一致;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将医药和健康服务产业分开进行分析会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3.1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2020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千亿级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目标到2025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 000亿元,到2030年达到8 000亿元。根据目前的产业现状分析可知(图3),云南的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绝对值和占比都不高;相关企业营业的收入增幅和净利润增幅呈交替上升趋势,净利润的增幅未能一直保持高于营业收入增幅的状态,说明企业经营能力不佳,市场竞争力不足,产业发展不够稳定[注]数据来源于税收调查统计,因税收数据的保密性要求未公开原始数据,此处只引用结论。。进一步细分到行业领域,情况也基本相同。
图3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总体现状数据来源: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新闻发布会(云南省统计局统计快报)
医药细分行业主要包括生物药、化学药、中药(植物药)、医疗器械等子行业,几乎都是高度依赖科研创新能力和巨量资金的投入,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云南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之一,尤其是中药(植物药)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目前,云南省医药工业结构以传统中成药为主,但中成药往往经不起药物有效性的“双盲”检验,其用户规模和接受度无疑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若云南医药工业继续沿着以中成药为主导的路径发展,面对有限的受众市场规模、替代品的竞争以及大型医院集中采购时对中成药的排斥等冲击,其发展将会遭遇瓶颈。
纵观全球十大畅销药单品,基本都是生物药,其对研发投入的要求极高,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资金、时间、人才、风险都不是一般规模的企业或科研机构所能承受的。中国的生物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但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云南本土生物药企业较少,仅有沃森生物、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研究所等少数几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具备研发能力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中小企业基本都不具备自身研发的条件[6]。从行业研发投入看,云南的医药龙头企业如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的研发支出总额和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2%[注]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9%,仅有沃森生物对研发投入总额较大;云南省与生物医药研发相关服务行业的营收额和在产业中占比不足1%;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利呈现出“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状态,有效专利比例不高,发明专利转让交易数量较低[7],说明本身研发能力不足,且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和渠道有限,这也对研发投入意愿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政府性投资对研发创新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侧面反映了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取决于企业内生动力[8]。同样,化学药也高度依赖科研创新、人才和资本的持续大量投入,且原料药还需要基础化学工业的配套,显然云南并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还可能存在生态环境污染的隐患。
总体来说,云南的生物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本身不具备持续投入研发的能力,加之高端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弱,导致了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2.3.2 健康服务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从统计数据分析,云南的健康服务产业中占比最大的是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品的流通贸易;医疗和养生服务业的产值绝大部分还是由疾病伤痛治疗构成,预防、康复、养生等服务占比较低;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等新兴细分行业虽然受关注度不断增加,就规模体量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基因检测和传统体检为主;专业医疗科研服务虽然在整个产业系统里作用巨大,但目前体量还很小。
同时,各地州发展健康产业的方式趋同,基本都是以旅游结合康养概念投建健康特色小镇为主。实际运营内容和效果并未突出“健康”概念,大部分健康小镇项目的“健康”主题只是地产开发商的宣传炒作手段,实际并未真正提供足够的健康服务产品,其商业模式仍以传统一次性房产销售为主,重销售、轻运营现象比较普遍,与当前新兴的“城市/小镇运营商”理念不符。
3 云南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建议
在现实中,健康是一个内容丰富、边界范围不断融合、延伸、扩张的概念。对健康产业的研究聚焦于满足人的各类活动中的与健康直接、高度相关性的具有“产业”性质的领域。“产业”是指能够可持续地提供“产品”或“服务”,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产生的一系列生产性经济活动。只有不断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有效需求,产业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作为“产业”而存在[9]。同时,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应满足“生态、社会、经济”3个领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根据前述大健康产业结构的3个层级划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3.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和建议
目前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规模小,不具备创新研发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无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形成恶性循环;大型龙头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意愿不强,现有的市场份额能满足其短期发展需求,导致几家龙头企业的良好业绩表现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因此,为破解当前困局,保证未来发展的根源是解决“研发”问题,吸引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协同发力,可从以下3个方面切入:
3.1.1 引进和培育新型CRO企业
解决当前“研发和创新”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积极引入新型CRO[注]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发组织,即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科学机构。企业为研发创新赋能。当前国际上CRO在医药研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型CRO是通过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CADD[注]CADD(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是以计算机化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和预算药物与受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设计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方法。等创新技术加速临床试验进程,更精准、更高效、更精益地提供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服务,在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方面成效显著。就缩短研发周期来看,同样的研发项目,CRO企业所需时间比制药企业自身承担所需时间一般可缩短20%~30%。此外,新药研发费用构成中,人工成本占比超过1/3,CRO企业研发人员薪酬比大型药企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低20%~30%,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药企的研发费用。
因此,可由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当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CRO企业形成合作,利用本地化优势,以开放创新的理念共同培育植根于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CRO企业。
3.1.2 主动创新园区合作模式
另一条补“研发创新短板”的路径是推动云南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园与国内具有成熟创新培育经验的园区开展合作,主动对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已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效应地区的头部园区,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大兴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药谷、深圳国际生物谷、广州国际生物岛、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成都天府生命园等。借助其多年来已发展形成的研发设施、政策、资本、人才等产业生态环境基础,在共享、开放的原则下,创新利益分配模式,充分尊重合作双方的合理诉求,促进合作的持续稳定。
保证合作持续稳定的基础是合作园区之间合理的收益分配模式。在园区政策方面,互相对推荐入园或转移的企业给予针对性扶持;企业与园区运营机构之间,除了传统的产品上市后的固定销售分成或递减的分成比例、专利特许使用费、约定价格和时限的专利转让合同等,考虑设定研发到产业化的分阶段对赌条款等创新方式。初始研发团队也需更新转变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到知识服务和生态链等无形资产和投入的价值,对研发成果提出合理的价值主张,与市场和业界基准保持同步。这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作为保障,促进对创新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3.1.3 找准具有发展基础优势的发力点
食品是直接关系到人身体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食品牌”也是云南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兽用生物医药领域发力也是另一条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创新路径。
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生猪出栏量为3 850万头,存栏量3 055万头,排名全国第四。2020年5月,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将生猪产业列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之一,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另外,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94号公告中明确从2020年起,中国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减少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维护动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可以预见与牲畜养殖相关的兽用疫苗、替代抗生素生物菌剂等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现实需求,而云南又恰好在相关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为人们提供质量好又安全的绿色食品,从源头上对人体健康基本要素之一的食品产业链进行创新,无疑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方向。
3.2 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建议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比2017年上升2.88%,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呈稳步提升态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更加快了健康知识和预防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大众健康观念也有了本质转变,关注点从被动疾病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保健和提高身体机能。结合云南的资源基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及建议。
3.2.1 大力推进“体医融合”转型发展
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的基本活动和关键要素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改变传统以治疗为中心的“被动、依赖型”健康干预方式,推行以预防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干预理念和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体育科学融合发展是提升健康服务供给侧能力,促进人民全面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模式;也是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多维度、深层次融合的最直接途径。
中国经过多年“全民健身”普及,运动文化逐渐形成,参与运动的人群规模逐年扩大,因运动导致的伤病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且平均年龄呈年轻化,越来越多的运动人因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导致运动损伤,对运动伤害的治疗康复、科学锻炼的专业咨询等需求快速增长,但当前市场可供给的产品和服务却远无法满足上述需求[10]。云南在体育运动领域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良好基础条件:拥有多个竞技项目的国家级高原运动训练基地、冬训基地,亚洲乃至全球知名的户外运动、极限运动训练基地和赛事举办地,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促使全年有多项特色赛事在滇举办并逐渐成长为国际级赛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运动爱好者前来。抓住此需求,提供优质“运动医疗、康复”相关服务和产品,既是满足现实迫切需求要求,也是完善体医融合产业链,补齐短板打牢基础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发展运动医疗和康复,也是扩展中医物理疗法应用场景的有效途径。对于欲“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云南,以世界知名运动康复中心为基础打造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世界级运动康复中心”,叠加旅游目的地对国内外人群的吸引效应,目标受众人群将更加多元化,可带动“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更快形成。
3.2.2 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侧质量
随着社会整体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人民的健康需求已从治病到防病再到全面健康转变。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发布,其两个核心就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发展,就是达到两个核心目标,实现公众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的重要支撑。
健康管理服务属于预防医学下的一个专业领域,传统的健康保险、体检、疗养机构正在融合发展成基于新科技的综合健康管理机构[11]。当前的健康服务以健康体检最为普遍,年度体检方式对疾病预防的效果不甚理想,且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借助基因、细胞等前沿生物技术提供综合健康检测,以及穿戴式智能健康设备和健康大数据进行持续监测,提供科学化、个性化、持续性的综合健康管理专业服务的机构,必然是未来健康管理这个巨大蓝海市场中的主导者。
新型健康综合管理与“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健康战略思想契合。①健康管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于新技术的应用:健康体检领域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发现早期疾病;健康风险评估机构扩展病种风险预测模型,提高健康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健康干预机构主要开发运动与营养干预、心理与睡眠以及中医治疗未病等方面的非医疗干预技术[12]。②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深度融合将形成健康管理服务的新业态,打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与医保部门、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的渠道,在控制诊疗风险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③综合健康管理自身带有的数据化属性,使得其与物联网(IOT)、区块链(Blockchain)等新兴技术可以无缝对接,实现对公众健康状况进行实时健康、预测与评估、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和促进,特别是在当前COVID-19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下还可以有效促进传染病预防及监测,满足多层次健康需要[13]。④推动健康管理产业与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的协作,将进一步扩大健康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可持续的收益来源。
3.2.3 大力发展国际化、多样化的特色健康服务
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提供满足多层次健康需求的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基于已有的发展合作基础,优先考虑以下发展方向[14]:
1)依托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在学术、科研、教育开展多年的交流合作基础,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深度。可由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发起,联合省级重点医院、临床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建云南参与南亚东南亚医疗卫生、医药和人才培养的产业跨境交流合作机构或社会企业(NGO)[注]社会企业通常是指“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而以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可持续地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一般盈利性商业企业。在其他国家经常也会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出现,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一般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具有一定程度公共性质并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是一种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为产业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需求调查等专业咨询顾问服务。
2)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区的开放政策,开放以养身康复为主题的跨境医疗,把云南打造成为新的跨境医疗服务终端目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主流的跨境医疗目的地,一类以美国、日本和欧洲、新加坡为代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的国际著名医院,另一类是印度、泰国为代表的特色化、高性价比医院,服务内容以重症转诊、精密体检、辅助生殖、医美抗衰为主[15]。虽然云南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佳,但医疗资源并不算发达,云南的健康管理机构应整合国内和本地医疗康复、健康管理资源,开展跨境医疗服务合作是扬长避短的明智选择。
3.3 健康地产发展思路与建议
从产业内涵看,房地产业与健康产业存在强相关性,特别是当前健康产业项目大多与地产开发关联,产业投资者多主动或被动地把地产开发销售作为产业培育期的重要投资收益来源,因此有必要把“健康地产”作为云南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探讨。
3.3.1 大力推广健康建筑理念
现代人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是在建筑中度过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建筑的室内环境、功能品质也有了更加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对身处建筑中的健康需求提升愈发强烈。而建筑物作为房地产业实现价值的载体,两者间高度依存关系,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和作用于房地产业。
在国际范围内,主要应用由国际WELL建筑研究院(IWBI)制定的WELL标准对建筑进行健康指标评价,它从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精神等7个方面衡量建筑对人类健康的提升。国内各大知名地产开发商对健康建筑也愈发重视,万科、绿地、华润、恒大、金茂等房企通过技术研究、企业标准、试点项目等方式开始全面启动或筹备健康建筑发展战略。健康建筑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更高层次,将成未来主流,根据“绿色+健康”理念建造的建筑将成为未来地产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是云南健康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3.2 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健康地产商业模式创新
云南房地产市场对省外购房者的吸引力主要来自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其次是云南在“一带一路”倡议定位转变提高了未来增值预期。但地产增值实质上源自产业及人口聚集,如果没有实质产业内容的支撑,几年后将会出现项目所在区域的“僵尸化”和“空心化”。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建和已建成100个大型健康地产项目,以多层次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主题的类型最多(86个);康养度假旅游型次之(6个),且都集中在云南、海南等旅游目的地;健康产业型(关联制造业)最少(3个)[16]。各大知名地产开发商正在转变过去单一招商引进资源的模式,通过共建、收购、参股、并购等方式与医疗、健康资源开展多渠道合作。健康服务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健康服务业运营的长期性,保持重资产持有和轻资产运营的平衡行和持续收益性,探索破解重资产持有资金沉淀期长这一关键问题,考虑利用资产证券化(ABS),提前实现部分成本回收,缩短投资回收周期;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健康地产项目提供长期健康服务的经营动力和房地产依靠一次性销售获利传统模式之间的商业逻辑矛盾,构建新商业模式。基于健康服务与物理空间载体的“使用价值”的思路,构建以满足健康这一终极目的为核心价值主张的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17]。
因此,健康服务内容需要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运营有机融合,把健康促进功能内化成为健康地产产品的一项基本功能,而不仅仅是一项借以提高销售价格的附加服务。探索以购买健康服务产品组合获得对应时长的房地产实体空间使用权益的方式方法,使房地产开发形成的建筑和配套设施成为承载健康服务价值传导的物理载体,将健康地产的核心交易资产从固定资产转变为大众普遍适用的健康服务权益,形成真正以健康提升为根本目的、可持续的健康地产商业模式。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产业投资视角,围绕创新这一核心要义,通过对生物医药、健康服务、健康地产3个产业领域的分析,提出云南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①充分考虑到并遵循健康产业的特性,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②不过度依赖于资源,聚焦提高资源利用率及附加价值;③优先发展融合度高的细分行业,形成产业发展规模增值效应;④符合创新的基本规律,利用现有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市场条件,重新组合、融合,提出新的价值主张,满足现实需求并留下未来扩展空间。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可积极引入和培育CRO企业,以开放的姿态创新园区合作模式,着眼具有发展优势的细分产业发力;对于健康服务产业,可大力推进“医体结合”的发展,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侧质量,同时依托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优势发展国际化、多样化的特色健康服务;对于健康地产,大力推行绿色+健康建筑理念,主动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充分考虑运营的长期性、持续性和收益性,创新以服务为核心的健康地产商业模式。通过这些路径措施提高云南大健康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