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
2021-11-01吴林峰
吴林峰,郭 飞,王 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基层教学组织是各层次高校中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最基础的教学单位,在普通高校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尤其是2018-06-21,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一流教育的集结号,随后教育部颁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意见。以上内容的具体实施,最终依托教学实施的终端——基层教学组织来实现。笔者从2010—2020 年一直负责基层教学组织的全面工作,经历3 次专业审核评估、1 次专业认证,在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下面就教师团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的建设进行展开讨论。
1 教师团队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2010 年,笔者接管教研室工作时,已经有5 年企业工作和10 年高校专职专业课教师经历,对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有体会,这也为后面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经验。刚接管教研室时,教研室名为机械制造教研室(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有6 名专职教师,2 名“双肩挑”教师,2015 年与工程机械教研室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系,扩大为专职教师12 名,“双肩挑”教师6 名。截止到2020-10 专职教师达到18 名,“双肩挑”教师2 名,高级职称达到55%,如表1 所示。
表1 机械设计制造系教师人数
从表1 中可以看出,2010 年以来,教师队伍逐渐壮大,高层次人才比例逐渐增多,只是2019—2020 年,各种数据都减少,这是由于2020 年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开始招生,部分相关任课教师调剂到智能制造系,加上累计退休3 人,最终保持专职教师18 人,“双肩挑”教师2 人。以上固然是教研室重组扩大了师资力量,更重要是结合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提出了相关人才引进计划,平均每年引进不少于1 人高层次人才,外加持续培养,2 人获得博士学位,2 名在攻读博士学位,2 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是根本,但素质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只有不断的提升,才能迎接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素质的提升,主要通过提升教师业务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对于教师业务技能的提升,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含线上线下)教学会议或培训或交流,开阔教师的视野,接触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教学技能;对于新进教师,配备教学兢兢业业的高级职称教师作为导师进行引领,从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的校规和教学技能开始,严格执行学校验收相关规章制度;同时通过教研室活动,深入参与学习,实行教学名师和教学活动的双重引领,实现价值重构:为人师表、表里如一。通过教师申请和学校审批,选派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访学交流,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近5 年,累计引进6 名博士,国外人才3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 人,全员参加校外会议交流学习或线上培训。
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长抓不懈。通过名师讲座、导师价值引领和教师资格证获取等多种渠道和模式进行价值引领。
教研室每一位老师在科研和课程方面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定位,团队负责人由教授担任,负责人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位成员承担相应的研究内容和完成相应的工作。在课程建设时,课程组全员参与,执行集体备课、互听课、流水阅卷等各环节,实现团队和个人的同步发展。
2 理论课程建设——逐层推进建设
机自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生修完不少于180 学分的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三部分学分基本在83 学分左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要求也逐渐变化,课程建设成为必然。对于教研室依托的机自专业的课程,首先选择2 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第一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14 年为校级核心课程,2016 年为校级微课,2018 年为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 年为省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20 年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步建设的第二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2014年为院级主干课程,2016 年为校级微课,2018 年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 年为省精品级在线开放课程。根据以上两门课程的建设经验,随后推出了“微机原理及应用”“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机械控制理论”课程,并先后获得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门课程获得校级示范性课堂项目建设。到2020 年机自专业的核心课程60%以上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中最困难的是资金缺乏,仅仅依靠课程建设立项获得资金支助是杯水车薪。课程建设前期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团队、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团队以及名师培育等省级和校级团队项目获得多方面支助,获得前期的奠定成果,为各级立项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双万计划”“新工科”建设等精神,对每一门课进行思政建设,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融入点在大纲中具体列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到相关的知识点中,具体来说要在课程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 实践环节建设——以赛代练,以赛代学
实践环节是保证创新型人才体系之一,在满足工程专业认证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尤其突出集中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在专业建设持续改进中,首先增加集中实践环节学分,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达到毕业修满不少于180 学分要求,对于工科类“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类课程比重都有较大比例要求,只能从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中减少部分理论学时,以协调集中实践环节学分增加,结合机自专业的特性和培养学生动力能力的培养要求,单独设置机电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2015—2017 级由 2 学分增加到 2018—2020 级的 4 学分。由教师分散指导,2 学分的完成时间基本涉及到一个完整的学期加上一个假期,4 学分的完成时间跨越一个学年,指导教师给学生部分相关选题或学生自选题目,完成相关的设计并需要提供设计产品的实物,设计内容必需有产品结构设计和分析、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每一位教师指导一组或两组,每组学生5~6 人。对成果进行验收时,实行指导老师、答辩小组、成果三部分以3∶3∶4 的比例确定。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机电综合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及工程训练中心设备支持的条件做出实物,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室资源和实习基地资源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及科技竞赛中,例如通过机械创新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机电传动及PLC 控制、单片机系统开发等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科技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代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进行。三年来本系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35 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40 余项。
4 建设效果
经过10 年的建设和历练,笔者负责的教研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建设国家级本科实践基地1 项、国家级本科质量工程1 项、省级质量工程4 项、省级团队2 项、校级本科质量工程8 项、校级卓越教学团队2 项、校级示范性课堂2 项、校级思政样板课程1 项、校级教学名师培育对象1 人。近4 年,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国家和省级奖项289 项。2019 年机自专业获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 年机自专业认证申请受理。所在教研室2013 年获得校级优秀教研室,2018 年获得省级达标基层教学组织,2020 年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