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11-01李会文张爽爽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隐性显著性差异

李会文,张爽爽

(河南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大高校正式开始了扩招之路。到如今,202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的在学总规模达到了4 183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54.4%,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管理的难题,大学生逃课问题浮出水面,日渐喧嚣,高居不下。显性逃课行为可以进行有效遏制,但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却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很多大学生虽然每天都按时去教室上课,但是在上课期间玩手机、看小说、娱乐,这种按时到教室上课却又做其他事情,不认真听讲的行为被学者周琦称为隐性逃课[2]。尤妙认为隐性逃课应该分为“理性隐性逃课”和“惰性隐性逃课”,“理性隐性逃课”指的是上课自学其他科目等行为,而“惰性隐性逃课”指的是睡觉、玩手机等行为[3]15。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经常隐性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65.2%,只有2.5%的学生没有过隐性逃课行为[4]。隐性逃课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不利于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重视。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背后潜藏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不同的教育问题研究需要采用适当的调查方法。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这一问题的探究,在充分吸取前人学者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工具

本研究应用基于山西师范大学杨宇霞老师的《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改编的问卷,对317位来自不同地区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三部分,首先是被试人口学基本信息及对隐性逃课的态度、逃课类型等的调查;第二部分为个人隐性逃课行为的调查,该部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级计分;第三部分为在梳理文献、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生隐性逃课潜在影响因素的题目项。该调查问卷信度系数为0.807,信度较好。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7份,回收317份,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314份,有效率达99%,所收集的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在问卷调查之后,运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结合访谈法了解学生的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探究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的内涵与实质需要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客观、科学的认识,因此,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F检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

当代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学生都存在隐性逃课这一问题。

1.91.1%的大学生存在隐性逃课行为

如表2所示,28个学生表示在上课时会从头到尾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占比8.9%,其他91.1%的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逃课行为,其中66.2%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听课,22.0%的学生小部分时间会听课,2.9%的学生几乎不听课,来上课只是为了出勤率。由此可见,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比较严重。

表2 大学生一节课的听课情况

2.选修课隐性逃课行为最为严重

在最不想听的课程类型中,6.4%的学生选择专业必修课,4.5%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29.6%的学生选择公共课,59.6%的学生选择了选修课,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严重,但还是会有选择地进行隐性逃课,即将近六成的学生在选修课上具有隐性逃课行为。

表3 大学生不想听课的课程类型

3.大学生对隐性逃课持宽容态度

在对隐性逃课的态度上,5.1%的学生表示支持,58.6%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12.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23.9%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支持,也就是说,有76.1%的学生都对隐性逃课持宽容态度,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对隐性逃课的态度

4.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方式多样性与交替性并存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方式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方式描述统计

可以看出,在隐性逃课的行为方式上,大学生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有71.4%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自学其他科目的行为;72.6%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玩手机进行娱乐的行为;79.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准备证书类考试的行为;76.8%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学习考研和考公方面知识的行为;58.6%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睡觉;71.3%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胡思乱想的行为;65.0%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聊天行为;53.3%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看娱乐书籍的行为;65.7%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发呆行为。并且在一节课的过程中,大学生并不是只采取一种隐性逃课方式,往往是多种行为交替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行为方式存在多样性、交替性,两种特性并存。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做探究,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从而探究性别、年级、成绩、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政治面貌等变量对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是否具有影响。

1.不同性别大学生隐性逃课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性别差异

由表6可知,男生和女生在隐性逃课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我们的印象中,女生比男生可能更在意学习成绩,更在意课堂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印象,不容易产生隐性逃课的情况,但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均值分别为2.20和2.18,两者相差不大,证明男生和女生都普遍存在隐性逃课的情况,且男生与女生的隐性逃课情况基本相同。

2.不同年级大学生隐性逃课具有显著性差异

使用单因素方差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年级差异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年级与大学生隐性逃课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不同,经事后检验分析,大三和其他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的隐性逃课情况最为严重。

3.不同成绩大学生隐性逃课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不同成绩的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成绩差异

由分析结果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成绩与大学生隐性逃课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来看,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越少,成绩越差的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越多,且不同成绩的大学生在隐性逃课上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生隐性逃课与其他因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依次对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政治面貌与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在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政治面貌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与基本信息的差异分析

(三)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使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

由表10可知,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的KMO值为0.710,且显著性小于0.05,证明该研究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0 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的KMO和Bartlett检验

表11 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

由表11可知,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个因子,特征值都大于1,且这4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24.249%、13.229%、11.116%、9.070%,旋转后累计方差解释率是57.664%。综合研究内容和分析结果,将这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师因素、专业认同因素。

将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师因素、专业认同因素作为自变量,隐性逃课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知,本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R2=0.236,意味着自变量“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师因素、专业认同因素”一共可以解释因变量“隐性逃课”变化情况的23.6%,也就是大学生隐性逃课有23.6%是受到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师因素、专业认同因素影响的。对此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为1,即VIF<5,意味着这4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次研究的运算结果准确可靠,那么模型的公式为:隐性逃课=2.168+0.069×社会因素+0.280×个人因素+0.019×教师因素+0.091×专业认同因素。

表12 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在本次分析中,F=23.905,P=0<0.05,即这4个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师因素、专业认同因素”至少有一个可以显著影响隐性逃课的变化情况。社会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069(t=2.230,p=0.026<0.05),说明社会因素会对隐性逃课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280(t=9.033,p=0<0.01),说明个人因素会对隐性逃课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019(t=2.944,p=0.532>0.05),说明教师因素不会对隐性逃课产生影响;专业认同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091(t=0.626,p=0.003<0.01),说明专业认同因素会对隐性逃课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整理归纳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由此得出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的结论。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恶劣,预防和控制此问题已经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缓解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后,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差异情况、影响因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严重,且隐性逃课的行为方式多样性与交替性并存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严重。在本研究中91.1%的学生都有过隐性逃课的经历,这和张晓霞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虽然高校针对逃课现象实行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大学生不来上课,也正因为不能逃课,绝大部分学生都采取了隐性逃课的方式,即使坐在教室也不听课。尤其是随着一些教学智能化APP的出现,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手势签到”“刷脸签到”等方式进行考勤,有效抑制了逃课行为,那相对应的隐性逃课的情况则日趋增多。另一方面,学生清楚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一般只要到课了,期末成绩也合格,基本不会挂科,所以隐性逃课现象比较“猖獗”。

本研究结果表明,隐性逃课最严重的课程类型是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因为与专业息息相关,且会进行考试,几乎很少人会选择在此类课程上不认真听讲,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中隐性逃课,公共课一般是几百人一起上的大课,教师难免监管不严,而选修课大多为考查课,学分较易拿到。因此,学生在这种类型的课上更容易隐性逃课。这和刘锟的研究结果一致[6]。

研究还显示,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这一行为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逃课不对,但是对于在教室里却不听课这种行为却很宽容,其实逃课和隐性逃课的不良后果几乎差不多,但只因为隐性逃课时老实地待在教室,学生们的态度就天差地别,这说明学生对隐性逃课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觉得只要待在教室就还是“好学生”。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行为方式多样性与交替性并存。在隐性逃课的行为方式上,大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有上课娱乐的,比如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等,也有上课学习其他知识内容的,比如学习四六级、教师资格证、考公知识等,也有上课无所事事,睡觉或者发呆的。研究发现,这些隐性逃课行为出现的学生比例均过半。而其中79.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准备证书类考试的行为,这一行为的均值在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中排名第一,证明大学生隐性逃课主要倾向于理性隐性逃课,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知道在大学期间哪些证书能为自己的未来增加更好的筹码,而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学习动机;另外72.6%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玩手机进行娱乐的行为,玩手机的平均值并没有在所有行为中排名第一,说明玩手机并不是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第一选择,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不同,很多研究都显示大学生隐性逃课主要是因为手机娱乐,这个研究结果值得进一步分析[7]。此外在一节课的过程中,大学生并不是只采取一种隐性逃课行为,往往是多种行为交替进行。这与教师讲授的吸引力及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专注力都有一定的关系。

2.大学生隐性逃课在年级、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在年级、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政治面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年级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大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大学的运行机制,成了学校里的“老油条”,更容易隐性逃课。且大三时,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证书考试,考研也拉开了序幕,而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相对于大一大二也有所减少,因此大三的隐性逃课情况较为严重。大学生隐性逃课在成绩上的差异是因为在课堂上隐性逃课的个体没有认真听讲,对教师所讲内容不理解,直接导致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努力学习,不隐性逃课,考试成绩自然较好。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8]23。

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与学校的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前人研究认为985、211高校的学生比一般高校的学生隐性逃课情况较少[8]21。本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中985、211学校的样本较少有关。大学生隐性逃课与家庭所在地、年收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家庭对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较小。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与政治面貌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党员的样本量过少有关,是否党员身份在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上的差异有赖于进一步的研究。

3.大学生的隐性逃课主要受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专业认同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专业认同因素三方面的综合影响。个人因素方面比如个人的学习动机、专注力、自制性等;社会因素比如周围学习环境的影响、家人的影响或就业压力等方面;专业认同因素是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在本研究中,教师因素不会对隐性逃课产生影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9]。教师因素不会对隐性逃课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我们平时的观念不同,可能与问卷的编制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学生个体的隐性逃课行为与教师的个人特质相关不大,学生在隐性逃课时不会在意教师,更多考虑的是个体的需求和期待。对个别大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学生在隐性逃课时不在意教师是否严厉、讲课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这些因素只会影响学生隐性逃课采用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学生是否隐性逃课。学生的原话是,“我不想听课时,老师怎么样我都不听课,她管得严我就不玩手机,发呆、打瞌睡、无聊画画,她管的不严我就玩手机、和朋友聊天”。由此可知,教师因素不会对大学生是否隐性逃课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严重,预防和治理大学生隐性逃课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

1.增强内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学习与基础教育学习不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只有学习动机稳定,学习态度端正,产生内部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走好每一步。因此,学生个人应该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知识充满敬畏之心,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隐性逃课的不当行为。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为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12。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没有基本的目标与理想,时常陷入迷茫,从而人云亦云,昏昏沉沉地度过大学四年。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沿着目标努力,不被身边人的状态所影响,始终如一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且坚定的学习目标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此外,当大学生脱离父母的管教范围,自己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时,往往会沉迷娱乐等休闲方式,形成熬夜、不规律作息的坏习惯,从而影响白天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影响正常生活。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勤于锻炼,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拒绝沉迷网络游戏,为学习提供良好的体魄和精神。

2.建设隐性逃课管理制度,协力共建良好学风

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这一现象,学校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课堂听课状况评估制度,对上课违纪、未好好听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与期末成绩挂钩。学校根据任课教师反映的具体情况实施改进和完善隐性逃课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检查,有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隐性逃课的现象才会消失。从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现在大学生还未充分认识到隐性逃课的危害,“只要坐在教室就是好学生”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对隐性逃课持宽容态度,学校应该加强隐性逃课危害的宣传教育,可以开展关于隐性逃课的主题讲座,也可以让教师及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此方面的教育,转变学生心中大学管理松散不注重课堂学习的错误观念,进而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促进良好学风建设,利于人才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高中增设大学导论课程,培养专业认同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选专业时都是“拍脑袋”决定或者父母协助,这种方法选出来的专业有很大概率不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冲着专业名字想当然选择,等到真正学了才知道不感兴趣,这种对专业的不感兴趣以及不认同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状况。因此,可以在高中开设一些关于大学的导论课,让学生提前了解关于未来专业的内容,这样既增加了高中的选修课程,丰富了高中的课程资源,还能有效避免学生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而乱选专业的情况。并且经过高中阶段的专业基础认知的培养,学生在大学可以更加容易地适应大学课程,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隐性显著性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