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

2021-11-01张成会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财政支出差距城乡

张成会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得到快速发展和增长,我国居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每年平均GDP增长率高达6.5%[1],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我国经济发展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农村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和城镇相比都存在着一些差距,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最主要表现,且城乡收入差距有着持续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元;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4.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万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4.35万元和1.70万元[2]。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要加快乡村振兴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国家、社会和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支出倾向以及教育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教育这一影响因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方面,教育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够起到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个人能力的作用,而劳动者收入又依赖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配置性特点,能够起到缓解收入分配不均并推进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是国家教育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同时教育财政投入也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不断增强,但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也出现了支出结构不合理和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城乡不同收入群体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此外,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的城乡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在不断靠近,而我国的城乡人力资本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城乡收入水平。因此,研究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宫锡强通过构建分位数模型研究发现,财政教育支出具有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且在不同区域这种作用大小不一[3]。李昕和关会娟将各级教育投入和劳动力转移放在同一框架研究教育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促进城乡帕累托改进,各级教育投入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效果最明显[4]。花亚州和刘昌平根据劳动力异质性理论和假设,从效率和平等两个角度研究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是城镇还是非城镇地区,教育对个体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相较于城镇,非城镇地区的教育投资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但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5]。然而,有学者认为教育投资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6-8]。郭磊磊和郭剑雄从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主要由于城镇政府投资和农村个人投资的差距,造成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城乡收入不均衡[9]。此外,人力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10]。蔡文伯和黄晋生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在东西部地区最为显著,但对中部地区无明显影响[11]。

对于人力资本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已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姚旭兵和邓晓霞运用空间计量探索农村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能缩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相邻地区也同样具有显著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农村中等人力资本中更为显著,但对农村初级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不明显[12]。张辉和易天认为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接受职业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无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但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尤其在中部地区,这种影响最为显著[13]。詹国辉和张新文研究发现,教育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在一定水平内教育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超过这一水平则变为负向影响[14]。张伟和陶士贵认为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会带来收入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15]。马磊认为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缩小作用最为明显[16]。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已有研究大多将教育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或者将人力资本作为作用机理研究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鲜有文献将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放在同一框架下,研究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本文运用固定效应的FGLS估计方法,试图将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放在同一框架下,并对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一)模型设定

由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而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因素纳入实证模型中,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gapit=α+β1lnfinit+β2hcit+β3openit+β4gdpit+β5roadit+β6kejiit+β7govit+εit

式中gap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lnfin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教育财政支出,hc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人力资本水平,open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对外开放水平,gdp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人均GDP,road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keji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govit代表第t年i省(市)的政府支出水平;β1、β2、β3、β4、β5、β6、β7为各指标的系数,α、εit为常数项。

(二)变量选择

根据各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相关指标衡量各变量,并进行相应解释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城乡收入差距:本研究选取2005—2018年31个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并用二者之间的比值进行衡量,即gap。

2.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分别为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

(1)教育财政支出:文章选取2005—2018年31个省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解释变量,并对其进行对数处理,即lnfin。

(2)人力资本:本研究使用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指标,用hc表示。参照杜两省和胡海洋采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方法,即平均受教育年限=6s1+9s2+12s3+15s4+16s5+19s6,其中s1、s2、s3、s4、s5、s6分别代表就业人员中受过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人员的比重[17]。本研究分别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高中和专科中。

3.控制变量

为减小实证结果误差,添加相关控制变量,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各控制变量如下。

(1)对外开放水平:本研究用某地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该地GDP水平之比代表某地的对外开放程度,用open表示。对外开放水平决定了引进先进技术和吸收先进知识的程度,并影响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另外,对外开放水平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对外开放水平越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就业,最终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故本研究选取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

(2)各省人均GDP:本研究根据库兹涅茨假说,该理论认为劳动者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且这种变化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用gdp代表各省人均GDP。

(3)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情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程度,从而可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各省份公路线路里程数/人口总数,用road表示。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会带来技术进步,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技术进步而被取代,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形成“被迫性失业”,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一定影响。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用各省份的专利数表示各省份的科技创新程度,用keji表示。

(5)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涵盖面较为广泛,涉及国防、医疗卫生、教育文体、农业等多个方面。而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动力,各种资源和优惠政策更多地倾向于城镇,从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用政府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衡量各区域政府支出水平,并用gov表示。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利用我国2005—2018年的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并对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最后运用Stata 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考虑到所选取的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实证分析前先进行方差因子检验(VIF),检验结果显示平均VIF=3.87,说明所选取的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线性。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区域差异性可能会带来较大误差,故从全国和分东、中、西部地区研究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一)全国范围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由于样本数据可能存在自相关、异方差等相关问题,为避免此问题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数据处理。表2反映了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及加入交互项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结果。

表2 实证结果分析

第(1)列和第(3)列为固定效应回归结果,第(2)列和第(4)列为FGLS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明:(1)加入交互项后,教育财政投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由表2可以看出,教育财政支出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便会缩小0.11%,教育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着积极作用。(2)无论是否加入交互项,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总呈负向关系,但加入交互项后,人力资本水平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由原来的缩小0.10%变为缩小0.90%。即加入交互项后,人力资本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显著增强。(3)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力资本弱化了教育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一方面,城镇的教育财政支出远高于农村;另一方面,增加教育财政支出是为了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尤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较于其他的教育层次,高等教育的首要表现就是教育回报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致使我国的教育回报率在不同收入阶层存在异质性表现,其中,最大受益者是城市居民,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我国教育回报率呈现出“马太效应”,促使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8]。(4)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支出也起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中,对外开放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最为显著,对外开放水平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20%;政府支出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会扩大0.16%。由于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官员晋升机制中,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故诸多任职的政府官员为追求职位升迁,便将更多的政府财政支出指向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忽略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19]。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且这种做法追求效率漠视公平最终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5)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因素。经济增长会带来居民收入的增加,目前城镇的发展已趋于相对饱和,城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早已完善[20]。因而,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心,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科技创新会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尤其是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21]。因此,科技创新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分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考虑到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小及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研究将中国31个省(市)按照所处地域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实证结果见表3。

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不同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且呈现中、东、西部递减趋势。在东中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均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虽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但教育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培养的人才大多流向东部或中部地区,出现本地的教育投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能最终却在其他地区得到回报,导致西部地区教育财政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无显著影响。其次,无论在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项系数均为正,这一结果和全国范围的实证结果一致。而中部地区交互项系数为负,与全国范围的结果相反。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迅速期,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要素禀赋也会不断优化,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人力资本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最终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对外开放水平在东部地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在中西部地区则存在负向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影响结果都显著为负,说明人均GDP的增长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地区无显著影响,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作用;政府支出能够促进缩小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但在东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科技创新能有效缩小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对中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运用2005—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地区进行更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分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均能降低城乡收入差距。(2)从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项影响来看,全国范围的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对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作用,在东西部地区这种交互作用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3)在控制变量方面,人均GDP的增长对全国范围和分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均起到缩小的作用,其他控制变量则显示出不同的影响,这可能受到各地区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因而要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化。一方面,丰富农村教育经费筹资方式,保证一定程度的农村教育财政投入,鼓励并吸引社会各企业或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帮助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平等分配的局面,甚至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重新布局农村教育资源,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农村教育体系,从长远看,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最终实现城乡收入分配平等。总之,只有加快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才能保证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城乡同等创造能力的收入体系,进而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第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首先,积累农村人力资本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向市场化改革,农村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农村生产要素之一,应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加以盘活,创造并改善农村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回报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其次,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资源分配应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将一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攻坚”战略,全面落实各种惠农相关政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产业,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质量,提高农村农民收入。

第三,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首先,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对农村各要素进行充足的财政投入,保证农村的人力资本能够满足农村科技创新的需要,提高农村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促进劳动偏向性技术发展,并鼓励创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偏向非技能劳动技术,增加农村非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者收入。最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从基础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抓住重点,落实核心技术[2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条件建设,不仅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硬性条件建设,也要注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软条件建设。

猜你喜欢

财政支出差距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建议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