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核心任务的课堂教学设计

2021-10-31刘璐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专题

刘璐

摘 要 统编教材在适配课标、编写理念、体例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指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为有效完成单元核心任务,根据具体学情,我们主要尝试了“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依托单元学习任务的微专题设计”“基于单元任务的单篇精读设计”三类课堂教学设计,力求在课堂上避免单一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单元核心任务;大任务统领;微专题;单篇精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使用两年了。温儒敏先生用“守正创新”来概括这套教材的特色。统编教材既包含了中国语文教学优秀传统的部分,又有在新课标要求之下的创新部分。与过去的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在适配课标、编写理念、体例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指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课堂是以单篇课文和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以教师讲授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由重点设计教师如何讲转变为设计学生怎么学。教案的设计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不全是授课的讲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读书的引导等。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因此,才有了单元核心任务。为有效完成单元核心任务,根据具体学情,我们主要尝试了“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依托单元学习任务的微专题设计”“基于单元任务的单篇精读设计”三类课堂设计,力求在课堂上避免单一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

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是指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根据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这类设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但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是比较全面的。我们对那些适合学生生动地展示任务成果或者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实践性较强的单元进行了此类设计的尝试。

比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其核心任务就是牢牢抓住戏剧体裁的特点,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到这几部悲剧作品中去,领略其中丰厚意蕴,深化对戏剧体裁的理解,从而发展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学阅读的能力。为了完成的这个任务,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研读剧本;活动二,台词朗读比赛;活动三《雷雨》话剧表演。

在活动一中,学生抓住戏剧冲突这一核心,分组讨论三部戏是如何开展的,发生了哪些戏剧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冲突。此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戏剧冲突,体会悲剧内涵。从性格看,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从遭遇看,他们都遭到罪恶的侵袭。从结局看,他们都被毁灭了。人物的美好与他们命运的不幸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悲剧的震撼力量正来源于此。

在活动二中,学生选出小组代表,对三部戏中的经典台词进行朗读——有的学生选择窦娥的三桩誓愿,有的选择哈姆莱特的独白,有的选择周朴园和侍萍对话。读完之后同学们进行点评,探讨这些台词有哪些潜在含义、蕴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如何读最合适,最后再以自荐和互荐的形式进行第二轮展示。台词是剧本的关键部分,读好台词为接下来的话剧表演打下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面对复杂场景的多种能力,整合学生对戏剧的认识,本单元的最后一个活动为《雷雨》话剧表演。一出戏要有演员、导演、编剧、服装、剧务,甚至要有舞台灯光舞美。通过编排和演出《雷雨》,学生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其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各自能做的。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情形中锻炼组织协作能力,更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禀赋。从实际教学来看,由于学生是在自己阅读、探究,投入的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他们从文本深处得来的“发现”有很多是精心“备讲”的老师所没有发现的、意料不到的。

又如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生活。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

本单元的学习笔者放在了2020年5月份回校复课之初,同学们刚刚经历了疫情最严重的阶段,在家的时候,也通过多种途径关注此次新冠疫情。所以,我们进行了“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主题报告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如何抗击疫情主题报告。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搜集资料,并认识不同媒体的特点。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展开小组活动,进行组间交流,对那些有疑问信息进行整理、答辩,引导学生辨识虚假信息,挑选出正确、格调高、导向正的信息来使用。最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题报告并进行展示。在课堂展示之后,我们进一步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课外拓展,指导学生将主题报告的核心内容,改写成海报、电视台、广播台、校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介的功能优势,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依托单元学习任务的微专题设计

依托单元学习任务的微专题设计是指借助教材设定的学习任务,参照课文的自身特点和编排结构,进行分解、重组,找到合适整合的切入点实施专题教学的设计。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我们根据学情整合单元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进行一些短平快的整合,以主题、文体、内容或写法聚合,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学習内容进行设计。这些探索课以小的切口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比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选了八首经典诗词作品。八首作品分为三课,从时间线看分别属于魏晋、唐、宋三个时期,从内容看,每一课有比较集中的主题。因此,们将三课设计为三个专题,分别是,魏晋文人的入世与出世,唐诗的浪漫与现实,宋词的豪放与婉约。这种微专题设计,可操作性强,思路比较清晰,内容比较集中,便于学生深入地挖掘诗词内涵。

新教材不再仅仅是为阅读而存在的“选文”,而是要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提供“语料”和资源。我们也尝试将课堂的切口设计得更小一点、更具体一点。比如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的第10课,由《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组成。两篇文章都是革命导师的演讲词,文体一致,且都为译作,其中还有不少长句子,理解难度大。我们以此作为聚合的突破口,将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学习任务设定为感受演说词中的长句之美。我们首先为学生推送背景资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然后设置情景,学生以听众的身份感受革命导师的精神力量,体会演讲的魅力,在课上一起剖析文中表意丰富的长句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基于单元任务的单篇精读设计

群文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不意味着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种方法。使用新教材进行单篇精读,不是机械地单篇叠加,而是在单元任务的引领下,以经典单篇为基点,对外扩容,对内在文化意蕴上进行打通,更加全面深刻地解读文本。这类设计比较适合内容丰富、学生自主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本。

如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之一是思考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追求的意义。因此,我们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学习任务设定为“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原则和人生理想追求”。学生在疏通字词、了解文意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孔子四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的认识四位学生的言行,我们推送了四位学生的人物介绍,补充《公西华(赤)使齐》一文,并进一步抛出问题“现实生活中是否需要‘公西华式谦让”。学生的思考关注点从说话的内容到说话的人身上,从古人到今人身上,在讨论中充分理解了这次对话所包含的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温良恭俭让”处事方式的提倡。

又如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核心任务是“倾听理性的声音”。所谓“倾听”,即理解和把握;所谓“理性”,即辩证思考。《六国论》作为一篇史论,是苏洵针对国家现实问题、为委婉劝喻而作。我们将学习《六国论》的主要任务设定为“能够辩证看待六国兴衰,以史为鉴,培养家国情怀”。我们为学生推送苏辙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学生阅读三篇文章、联系所学历史,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和现实意义畅谈自己的看法,对苏洵《六国论》中所持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和合理推断,从而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更新,还有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更新。这种更新是涅槃重生式的,老师只有为学生设计出合适的学习活动,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建课堂,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是否容易教不是评价教材的标准。遇到难啃的骨头,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吃透教材和课标,深入理解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对新教材的使用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对新教材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但是,我们会坚持遵循课标精神,积极探索整合之路,转变角色,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上,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运用必备知识和提高关键能力。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第十九中学]

强化“五育并举” 扭转“唯分数”导向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二〇二一年修订版)》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焦新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啟动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方案》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前两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答: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制度安排。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印发以来,全国已完成两个周期监测,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抽取了1966个县(市、区)约120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加。监测在诊断教育问题、引领教育改革方面作用明显:一是摸清底数。研制各级各类监测结果报告,客观呈现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成为掌握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可靠来源。二是诊断问题。向省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并督促整改,推动解决长期在教育系统内部循环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建成品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指标工具,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评价品牌。

猜你喜欢

微专题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基于课本资源的“微专题”教学实践与思考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