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2021-10-31林晓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新工科培养

林晓玲

摘  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中国制造2025”、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坚持因时而立,因势而为,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藩篱,从思想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坚持以“科学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多措并举,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  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6(c)-011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ctively respond to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and support a series of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made in China 2025", servic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standing in line with the time and the situation, break the barriers of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rectify the source and innovate in ideology. An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drive" as the core, the industri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xcellent enginee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rough multiple measure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也对培养一批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使命,统筹谋划、整体设计,锐意改革创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新工科背景下科技创新的概念

新工科主要指新技术新行业,其涵盖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及對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1]。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指出新工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新经济正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卓越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冲破瓶颈广开新思路与改革创新工程教育是迫在眉睫的。新工科的诞生是对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主导智慧中国,“中国制造2025”等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发展需求的正面回应,是革新打破传统工程教育藩篱的重要举措。

2  新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学生层面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中流砥柱,立足于大学生层面来说,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促进自身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2]。

2.2 学校层面

高校是培育创新引领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孵化地,新工科教育是新时代最大体量工程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激发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3]。夯实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并且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相应的培养人才的学校也会提升自己声誉,树立品牌,吸引多元化的专项实践资金,以点带面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此达到良好循环的目的。

2.3 国家层面

立足于国家层面来说,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是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可以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发展新兴产业,站在科技前沿,把握主动权,促进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科技强国。

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3.1 科研创新的意识孱弱

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当前部分工科学生没有思想意识认识到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学好专业知识,修好学分,不挂科就万事大吉。科研创新费时费力,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实践,远远没有学好专业知识重要。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科技创新的兴趣,缺乏自信心,毅力不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学习领域具有一种恐惧感,害怕自己无法胜任科研任务,所以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科项目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科研技能学习技能不强

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学生的显著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都尚未开设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方面的课程,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科技技术和相关知识,新灵感和新想法无法付诸实践。另外,由于缺乏科研技能学习能力,无法验证一系列的创新灵感,打击了其科研创新的积极性[4]。

3.3 学生与导师协同度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需要导师的指导,研究发现,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学姐、学长所指导的。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参与度较低。由于很一部分专业教师都面临着科技考核和教训的双重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等,根本无法顾及相关科技创新竞赛。加之缺乏教师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创新奖励机制不完善

毋庸置疑,创新是具有难度的工作,为调动学生对科技的积极性,对于高校而言,需要相关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当前高校主要通过奖品和证书的形式来奖励学生科研项目的创新成果,这种方式无法达到学生的预期,打击了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的主动性,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5]。

4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路径

4.1 正本清源革新观念,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第一,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鼓励学生创建创新型社团和科技型社团,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其施展和表现的舞台[6]。第二,教师需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融会贯通,解决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从高校层面来说,要重视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并让视野开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与标杆教师成为学生技型社团和创新型社团的顾问,以此更好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习上看得见、摸得到的榜样,鼓励其形成开拓进取的意识,让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校园中蔚然成风。第三,组织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这样的举措,吸引更多的学生、专业教师乃至于专家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4.2 搭建科创竞赛体系,提供科技创新平台

第一,在基金层面,高校以“国家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和“星火基金”资支持为基础,构建科技“双创”基金体系,进而科学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立足于竞赛层面,可为学生搭建“2+3+n”竞赛体系,以“创青春”“大学生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依托这些科技竞赛,实现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并以支持学生“双创”团队、1对1专家指导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头脑风暴交流会等3项系列竞赛,真正意义上地构建课外科技“双创”实践体系,高校各个院校可以坚持以专业特色竞赛活动为主导,通过多措并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桥梁设计、动力创新、结构设计等“n”项专业学科比赛,借助多元化的举措,实现对学生工程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使命感和认同感。第三,高校发挥自身的作用,构建双创实践空间,组织双创头脑风暴活动等,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平台,并依托宣讲会、科技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发挥其科技创新精神,涌现诸多科技创新点子,在合作探究中,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4.3 成立科创指导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指导

第一,高校要认识到教师指导团队的重要性,构建科技创新队伍,重点加强对学生相关活动和项目的指导。在组建指导队伍的过程中,要保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科技实践经验,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进行指导,保证科技指导质量。导师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交流过程中,可以多维度的指导学生。例如,研究课题的研究、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创新思维的发展等,确保学生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多维度发展。第二,为确保指导团队的良性发展,高校需制定双向激励政策,即精神层面和长效物质層面,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指导教师业绩绩效、评优、工作量等进行挂钩。通过这样的举措,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加强对学生专业化指导的频率,将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贯穿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转化和推广学生的科技成果,培育生产力转化意识和成果商品化意识,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4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第一,从教育评价层面而言,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构建一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具体包涵学生专业考试成绩、大学生竞赛成绩、实习实践能力、科研训练项目成绩、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情况,“双创成果”、发明获奖、获国家专利情况等,通过体系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第二,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还要通过多元化的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如年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创新奖励加分、奖学金加分、素质拓展学分加分等鼓励、表彰肯定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并在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两微一端”的载体,宣传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而在高校形成学生“爱科研、少科研、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第三,重点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肯定教师的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付出和成果,进而在创设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以点带面的宣传效应,为培育卓越型科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5  结语

总而言之,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当前正在“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代创新”的生动局面,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要立足于实际,整体谋划,在培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正本清源革新观念,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搭建科创竞赛体系,提供科技创新平台、成立科创指导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指导、培育出引领智慧中国、“互联网+”、中国制造等工程需要的“新视角”“新思维”新素养”新能力”卓越型工程人才,为社会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磊,唐桂华,王秋旺,等.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专业大学生交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41-42,62.

[2] 黄艳,田伟霞,夏晨菲,等.面向“电子信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46-49.

[3] 叶美兰,陈桂香.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问题,原则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5):116-121.

[4] 刁衍斌,罗嘉文,于玺.新工科体验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0):120-124.

[5] 刘设,刘巍巍,陈盛兰,等.新工科背景下生产流程虚拟实验项目建设与研究[J].教育研究,2019,2(10):81-82.

[6] 张思齐,闫杰,宋保维.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科技智库发展路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19-125.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新工科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