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对策
2021-10-31王明姬
王明姬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类型教育。作为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贵州(清镇)职教城视察,并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职教城空间布局总体形成、配套服务基本完善、目标定位日渐清晰、融合发展初见成效,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竞赛等功能为一体,入驻院校19所、在校师生近14万人,开设314个专业,覆盖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园地”“人才高地”“科创基地”。同时,职教城也面临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制约,亟待破局之策。
一、推动“三区联动”,为职业教育赋能
职教城充分释放资源效能,高效利用46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推进校区、街区、园区“三区联动”,打造产教融合的多元新型产业链,推动城市资源和校区资源双向开放。
(一)以“教”为魂,为学生成才“丰翼”
充分发挥职教城作为全省最大职教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各行业青年能手。一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衔接的原则,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二是培养培训“黔匠”人才。根据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贵州三大战略需求,围绕省内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十大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等重点领域,培养市场紧缺的技术人才。目前,职教城每年输出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32000余人。
(二)以“产”为要,为学生成长“赋能”
面向全省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通过企业提供设备、院校提供场所的方式,探索实施“产业园区+标准实训+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引企入校”“引校进企”“前店后校”“企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校企合作方式,与比亚迪、吉利汽车、保时捷、万科物业、中国移动等上百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2016年以来,3000余名企业青年得到培训,80000余名在校职教学生获得技能提升。二是吸纳社会力量。目前,职教城已同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和贵州新闻旅业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培养各类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1年5月,共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9份,涉及合作项目69个。
(三)以“创”为引,为创业人才“搭台”
加快大数据及“双创”项目发展。一是初步形成大数据应用及服务产业链。作为贵阳市“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职教城通过联通商旅服务呼叫中心等分布在职业院校的人工语音智能呼叫项目,聚集了大数据核心、关联、衍生业态企业50余家,汇聚创业就业岗位6000余个,为经济“脱虚向实”打下基础。二是加快创业成果转化。依托院校建立的大师工作室、“双创”项目及云梦小镇、网购生态城等项目,围绕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创客街、创意街等创新研发、自主创业发展平台,鼓励学生将职业学习直接转化为创业创新成果。各院校已累计孵化成功项目200余个,辐射带动3600余名青年创业就业。
(四)以“城”为基,为职教人才“筑巢”
推进职教城与清镇中心城区同城化,既搭建汇聚职业人才之“巢”,又为广大青年休闲娱乐创造更广阔的舒适自然空间。一是山水校城融合。建成掩映在山水间的校舍242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二是打造人文生态。建设山体公园、老马河湿地公园、山地自行车实训基地等,形成职教城特有的“一校一景”“一区域一特色”景观。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云站路、金清线、龙凤大道等城内23条、幼儿园4所、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四是强化配套服务保障。启动建设贵阳市八中、贵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云梦小镇、网购生态城、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和派出所、职教城法庭、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为职教城提供服务保障。
二、职教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瓶颈
(一)产教衔接不够紧密
相对于“十四五”期间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布局的要求,职教城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互补性不够。各校专业设置重合现象明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人才需求与发展供给脱节的状况。二是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一方面,职业院校对急需技术人才支撑的企业支持协作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没有很好地结合院校优势学科开展研究,校企融合方式较为传统。
(二)校地协同有待加强
入驻职教城的院校的关注重点主要是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实现教学功能、培训功能和科研功能的融合。由于各院校上级主管部门不同,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情况,造成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在推动职教城青年贡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思考不多、方法不够、效果不佳。同时,院校丰富的图书馆、体育馆等服务设施,目前尚未实现校地“共享”,校地融合的大门还需进一步打开。
(三)教育供给有待提质
职业教育迅速扩招带来教育资源在硬件资源和师资供给两方面的考验。职教城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建筑、校舍、图书资源和其他设备仪器,然而面对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硬件资源依然难以及时配给到位。此外,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等问题,同样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目前,部分“十三五”期间续建项目正在推进,职教城内现代建筑与土堆石块交错,一些道路还差“最后一公里”,医疗、教育、生态环保等公共配套设施也需进一步完善。此外,“十四五”期间急需启动建设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项目有20多个,初步估算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超过40亿元。
三、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继续完善政府主导、根植企业、辐射行业、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协同公办民办联合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清镇职教城打造为我国南部地区职业技术人才的集散地。建立跨省级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立足贵州本省、辐射长江以南,统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输出和交流。
(二)推动产教融合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适应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必须满足社会对各类青年人才的需求。依托职教城庞大优质的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校校合作、育训结合,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的建设力度,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标杆行业,以专业服务就业助推产业,以就业产业反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丰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成“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重,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客座讲师,指导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推进政、企、校三方联合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四)健全基礎设施补齐短板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启动安置房、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补齐职教城配套短板。同时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实现节约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产教景青”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