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质变化影响篆书笔法的研究

2021-10-31杨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篆书笔法材质

杨佳

摘 要:篆书是书法之首,与古代文字的发展联系密切。作为一项艺术形式,篆书具有非常顯著的艺术特色及独立的意义,加之古代篆书材料的不断出土,使之演变过程不断受到关注。现代人更加重视篆书书法意义的解读,而秦小篆与清篆是篆书研究中的主要材料,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前提下,结合篆书笔法的相关内容,研究材质变化对篆书笔法的影响。

关键词:材质;篆书;笔法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与汉字是共同产生的,直到东汉末年,书法在我国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后,相关书法作品才得以流传后世[1]。许多学者对于篆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对各朝各代书法大家的具体笔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仍然缺乏系统的全面论述,追究其笔法影响,在广泛收集各种材质的书法作品时,可以将青铜器皿、纸质作品等与书法笔法相结合,再通过相互作用来梳理和考察,以此说明篆书笔法的具体特征,进而概括出篆书笔法所应有的艺术原貌。随着先秦篆书材料不断被发现,人们对先秦篆书的了解更多,无论是对笔法的研究,还是对材质的研究,都可以呈现出篆书发展的另一面,使之呈现出更多的素材。

一、篆书的相关内容及笔法特点

所谓篆书,就是在竹帛之上所作的书。无论是大篆,还是小篆的书体,都有“雕刻之文”的意思。有人认为隶书不可登大雅之堂,而篆书可以。篆书的笔法载体是汉字,注重书写技巧,属于独立的艺术,但在技法之中,笔法又是核心内容。古人重视笔法,在对前人书法作品的研究中,寻求笔法的真谛是探索篆书笔法特点的关键。古人对笔法的研究是非常宽泛的,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所以为后代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古代著述的见解也更加独特[2]。从古人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找到笔法演变的特点。其一,古人对笔的控制方法包括腕运和指运;其二,古人对笔锋的运动方式包括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其三,笔法的形态表现包括点、画、书的写法;其四,笔法中包含了古人的审美理想与要求。

中国书法的变化是非常多的,书写的技法又有所不同,所以从材质方面来研究篆书笔法时,要尊重笔法的发展规律,从书体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探究篆书的发展趋势。同时要考虑材质因素,在不同时代所盛行的书写材质所呈现出的书写笔法是不同的,而且为推动篆书笔法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不可缺少。另外,篆书笔法存在个体创新,在基本保障笔法完备的基础上,书写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自由发挥并创新艺术风格。相信基于这些研究,可以探索出篆书笔法的主要特征。

二、材质变化影响篆书笔法的过程

(一)商末至春秋时期的著铭方式

商朝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式属于一模一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陶木模的制作方法更加程序化,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西周时期是礼制盛行的时代,所以国家事务及社会生活都在礼制的约束下变得规范。同时西周完美继承了商朝的青铜文化,统治阶级也将青铜器作为礼仪的象征,所以有“天子九鼎”的说法。从相关铭文资料中可以看出,根据西周时期大篆的发展框架可以研究当时的天文历法及社会动态。古人将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而周朝的各种青铜器上金文是非常多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被人称为钟鼎文。曾有清朝的学者在研究青铜鼎文铸造方法时说道,“见钟鼎文字,揣制作之法,有刻木范为阴文,刻泥抑为阳文”。在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制作青铜器的铭文时是区分阳文和阴文的。在春秋时期制作铭文的方法主要是凿刻青铜器,这也是当时青铜器制作的主要特点。铭文的字形是随意倾斜的,其结构并不工整,书写时以直率的笔法为主,曲线多变而笔锋陈健,线条的变化比较明显,经过烧制以后,其神韵较为丰富[3]。这些青铜器历经千年的沧桑,材质已经相对锈蚀,所以在书法研究者眼中成为一种“金石器”,所形成的残缺成为一种古朴美。而如果后续的锈蚀问题比较严重,那么在青铜器出土以后需要对其进行除锈复原,并在整个过程中使字体变瘦,而金文的线条或许存在断裂,或许存在续延,但气息的变化和笔画的肥瘦都会成为一种特殊的风格解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凿刻铭文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以小篆著称,制作铭文的方式包括著铭、刻款及错金等。有学者认为西周的金文形式发展主要以线条画为特色,线条的粗细变化成为主要现象,不相连的笔调变成特色[4]。字体中所形成的线条化与平直化问题,可以从书写角度来解读,而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要想做出详细的阐述,可以结合商代晚期及西周前期形成的文字,其形象度虽然较高,弯弯曲曲的线条也较多,但其中包括了许多呈方、呈圆的内容,只是书写过程比较麻烦。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使文字的线条更加平直,经历了这一变化以后,文字的形象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书写过程更加简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铭文铸造过程中,因其图画性的强烈感而凸显出了青铜器的艺术特色,同时长篇铭文的出现使其秩序化特色非常明显。在铸铜成文以后,这种制作方法成为刻画铭文的一种新风尚。更有学者发现春秋时期的兵器上也有铭文专刻。也有学者指出,用于锤制青铜器的薄胎以红铜为主,所以器胎的质地比较柔软,有利于利器的刻画(当时已经有相对尖锐的铁制工具)[5]。春秋战国时期铭文篆刻所发生的变化,让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转变,并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且书体中的刻款与著铭相似,风格与笔法工艺虽有所差别,却也成为一种艺术特色。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

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相对普遍,无论是官方的法律文书,还是个人著作都有所应用。简牍的主要材质是木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既有70cm的,也有10cm的,但宽度不超过1cm,厚度也在0.1cm以上,字数从几个到几十个均有。除简牍以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书写也使用帛,通常是没有经过染色的白帛,经过粗丝加工而成,属于野蚕丝制品,但却经久耐用。从目前的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出,简帛在战国时期就开始被使用,从右端向下书写以后,再用墨与朱砂勾画成直行格,整幅帛书的字数并不均匀[6]。帛书的随意性较高,所以制作时长短差异较大,有的长帛书在书写以后可以不用剪开,继续写另一种书。另外,有的帛书在首行开端会用墨色小方块进行标记,但也有帛书并没有记录,甚至有些书都没有书名,标题也并未放在开端,而是放在文章的末尾处,还有记录字数的习惯。在先秦篆书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大篆到小篆的一体化特色,其笔锋运动比较灵活,如草体的手写简帛中,采用了“连”的方式。这些草篆的连带方式较为简便,且以绞转的方式为主,表现为笔锋的正侧转换。在我国的四川、湖北、甘肃等地,常有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简牍篆书文物出土,为现代研究材质变化对篆书笔法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秦代权诏量铭的篆书笔法

在青铜器上著铭由来已久,在纸张未被发明之前,这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发布政令的主要渠道。秦朝建立以后对天下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对各级官吏进行督责,且只有经过合格的权量以后才能将诏文印刻在青铜器上使其成为一种标准的器具,之后投入使用。从相关文献中就可以看到,秦代权诏量铭的器件非常多,几乎散布天下。随着近些年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古文物的陆续出土,现代人对秦汉文字产生了新的认知。秦代简牍问世以后,小篆和隶书的融合促使“隶变”发生,如果前者有所规整,那后续就会比较简约。如果说小篆属于正体印刻的方式,那么秦简文字就是草体,在秦代权量文字的发展下,二者逐渐融合。正体的小篆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权威,而草体则迎合了民众的意愿,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简书文字用笔比较恣意,笔画的并连趋势明显,有人认为是因为材质发生变化,有的人则认为是线条的转变使其變为直线的状态,这一表现手段让字体书写更加缓慢,用笔的路线也更长,所以折笔的时候需要停顿。秦代尚未出现纸张,通常使用简牍帛书发布政令,篆书笔法因材料工具的不同发生了一些转变。

三、结语

受书写工具和材质的影响,不同文字载体与书写技法是存在差异的,书写人可以根据书写工具而选择书体,形成相对应的笔法,并在不同的场合应用特定的笔法。随着汉字制度化的发展,青铜器铭文及简牍帛书的应用是随着秦系文字的发展而形成的,尽管有涉及篆书字形变化的部分,但是小篆的艺术性仍然无可挑剔。依托不同书写材质所呈现出的笔法发展史,建立起篆书笔法的发展结构,从中找到脉络,可以顺利地梳理出材质的变化对篆书笔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思敏.材质变化影响篆书笔法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2]王珏.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J].艺术评鉴,2019(16):78.

[3]靳佩.邓石如篆书艺术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20.

[4]王明茗.吴让之篆书风格特征浅谈[J].江苏教育,2020(13):39-42.

[5]李蓉.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笔法研究简析[J].神州(上旬刊),2019(10):18.

[6]袁文龙.笔有诀 疾涩存道:浅析晚清刘熙载篆书运笔法[J].江苏教育,2020(5):61-62.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

猜你喜欢

篆书笔法材质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刚柔并济
品读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论笔法势的作用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左传》笔法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