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预防护理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1-10-30蒋娟
蒋娟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中采用并发症预防护理的价值。方法:纳入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研究(2019年4月~2021年1月),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0,采用并发症预防护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生活质量。结果:(1)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6.67%)低于对照组(26.67%),组间对比P<0.05。(2)护理效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51±1.41d)、排气时间(2.91±0.82d)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5.51±2.41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3)生活质量:观察组6个维度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并发症预防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康复中效果确切,可降低并发症率,亦可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值得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并发症预防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生活质量;感染;休克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伴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的消耗性疾病,具有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若疾病未及时控制可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及患者生命,鉴于此需加强对并发症的控制,旨在改善其预后效果及生存质量[1]。常规护理在临床应用时间长,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目前该方案无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且护理存在片面性等问题,临床推广价值有限,而并发症预防护理以预防SAP患者腹腔感染、休克等潜在并发症为主,各措施实施以患者需求为主,为深入了解其临床价值,本文遴选2019年4月~2021年1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基础资料:纳入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双盲法分为2组,观察组男(n=20)女(n=10)年龄自20到70岁,均值(49.25±10.25)岁,发病原因:6例暴饮暴食、5例慢性胰腺炎病史、4例胆源性感染、10例饮酒、5例原因不明;对照组男(n=21)女(n=9)年龄自21到71岁,均值(49.42±10.11)岁,发病原因:7例暴饮暴食、4例慢性胰腺炎病史、4例胆源性感染、11例饮酒、4例原因不明,数据统计P>0.05且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审批。
(2)纳入标准:①年龄>20岁者;②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8分者;③沟通及理解能力正常;④临床资料齐全者;⑤知晓研究目前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
(3)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精神及心理状态异常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认知功能障碍者;⑥合并其他功能不全者;⑦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⑧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⑨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3]。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科室护理制度为其提供基础护理方案,包括病室环境管理、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并加强用药观察及病情监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上报医师处理。
观察组采用并发症预防护理:护理实施前工作人员需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明确疾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实施护理预防的价值;其次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及评估,并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疏导,使其以积极、乐观的状态面对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4]。(1)肠胀气:在患者入院后指导其禁食,并给予其大承气汤口服,1包/次,2次/天,若肠胀气较为严重可进行灌肠处理。(2)感染:感染为SAP患者常见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保持病室内干净、整洁、无异味,还需定时进行通风,并使用紫外线对病室内物品、仪器等进行消毒处理;其次定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评估,若出现感染需及时进行隔离;针对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物品需进行单独回收、处理,避免出现交叉性感染[5]。(3)高血糖:每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监测,若血糖高于正常范围或有升高趋势需给予其小剂量胰岛素进行控制,旨在将机体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内。(4)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护理人员需每日通过制酸、护胃药物进行预防,并定期询问其是否存在反酸、嗳气等不适感,同时密切观察其排便情况,若发现因此需及时采用肾上腺素和冰盐水等进行治疗[6]。(5)多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状态,必要时可转入ICU进行高流量吸氧、机械通气治疗,并加强对其生命体征、尿液等的观察,旨在预防肾衰竭。(6)休克:SAP患者早期、后期出现感染性休克可能性较大,因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若发现意识异常、四肢湿冷、尿量异常等情况需即使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1.3 觀察指标
(1)记录两组肠胀气、消化道出血、感染、休克、高血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
(2)根据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排气时间等评价护理效果。
(3)参考QOL量表从生理、心理、躯体、活力、社会、总的健康等维度评价生活质量,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7]。
1.4 统计学
研究涉及数据以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x±s),实施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n,%),实施统计学卡方(X 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0.05(有统计差异)、P>0.05(无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并发症率
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26.67%,组间对比P<0.05。见表1。
2.2 统计两组护理效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见表2。
2.3 统计两组生活质量
观察组6个维度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见表3。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较快且多为进行性发展,若疾病未及时控制可损伤肾脏、肺部等脏器组织,亦可引起功能障碍及衰竭,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并发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关键因素,因此临床需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评估、预防及干预,旨在改善其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8]。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致病原因较复杂,在入院后医师会指导其禁食,旨在促使处于高代谢状态的胰腺得到休息,但若禁食时间较长会引起肠道病变,亦可继发肠胀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率,而常规护理服务以疾病,各措施的实施以患者医嘱为主,在规避潜在并发症率中可行性不高,鉴于此需寻求更有效护理干预。并发症预防护理针对性较强,为明确其改善SAP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价值,本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住院时间、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可见经并发症预防护理后患者预后效果得以改善,分析:预防护理可针对SAP患者术后易发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护理不仅可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亦可熟练应用各种操作对患者进行抢救,最大限度上规避了并发症发生可能,既可提高其生活质量,亦可改善预后效果。其次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可弥补常规护理片面性、无针对性等不足,各措施的实施均以预防潜在并发症为主,但为提高患者接受程度,在护理实施前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使其明确预防性护理在改善预后效果中价值,引导其以积极的状态接受护理及治疗[9-10]。
研究发现,预后效果不仅受治疗效果影响,亦受护理质量影响,因此临床管理人员需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其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病情及时选择有效地处理方案,并协助医师进行积极治疗,提高病情控制效果,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影响其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并发症预防护理在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中可行性较高,结果数据发现该方案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亦可提高患者对临床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值得借鉴,但基于本研究方案设计较为简单、纳入样本数量有限,通过对比虽证实并发症护理可规避潜在并发症,但尚未明确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亦无法规避研究偏畸形,鉴于此后期需优化研究设计方案,通过多数据、大指标对比降低研究偏畸形,为临床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玉光,叶蕊,马佳,等.床旁端坐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6):31-36.
[2]关静.并发症预防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医药界,2020,14(14):0178-0179.
[3]徐婷婷,居敏潔,邵珍珍,等.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9,054(004):575-577.
[4]蔡雪军,邵建平,李永元,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源性感染指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029(001):99-101,105.
[5]梁少惠,黄惠仪,谢晓红,等.循证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8):1167-1170.
[6]王晶晶,蔡常春,张晴,等.联合使用大黄、芒硝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成药,2019,41(05):1191-1193.
[7]林天娇,潘新亭,万有栋,etal.消皮素D通过介导细胞焦亡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损伤的机制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01):89-94.
[8]黄晓佩,秦秉玉,代荣钦,等.大黄逐瘀汤内服与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08(2):86-91.
[9]侯宗敏.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中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评价[J].健康必读,2021(7):195.
[10]冯秀蓉,马会玲,周雅,等.系统化护理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9):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