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下的公共文化线上服务之思考
2021-10-30闫梦萦
闫梦萦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推动公共文化线上服务,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最大覆盖面、最个性化的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本文思考以线上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途径切入点,探索如何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实效性的对策,完善城市化发展下个体差异对文化服务需求的不同。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公共文化服务;线上服务;对策
引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我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63.89%,但与发达国家普遍的75%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我国还有11.11%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我国仍有1.5亿城镇人口增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互联网所具有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等特征,为公共文化拓展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一、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文化线上服务的发展背景
(一)公共文化线上服务需求现状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互联网+”式模式已经融为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推进公共文化线上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必将通过猛进的城市化进程和较高密度的线上服务来实现。这就进一步需要激发线上服务的创新活力,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来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群众基础文化权益的保障,以此来提升城市化人口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公共文化线上服务短板和问题
1.差异化需求无法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在平台、人力、物力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这种大体量的差异化需求。2.线上服务质量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数字化不够健全,覆盖面不够,线上服务功能的开发以及内容的设置存在滞后性。3.社会力量没有充分发挥。除城市常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平台(线下及数字化)外,社会机构、志愿团体的互联网平台的文化服务资源无法高效整合利用。4.线上内容互动性不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下,公共文化的线上服务内容还停留在宣传、教育等传统意识模式,没有结合时代特色开展互通式公共文化服务。
二、推进、完善公共文化线上服务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整合全市的场馆资源、活动资源、内容资源,实现内容配送效能的优化、精准化。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了解、掌握各市城市化进程下人口的情况(常住性、流动性),将公共文化大数据资源转化为更强的研判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打破体制界限,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线上资源整合创新,形成开放多元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同时,国家公共文化云、百姓文化云等平台互联互通,为区域内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预测和内容供给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很大一部分依托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性,开展公共文化线上服务依然离不开文化志愿的线上服务化发展。文化之源服务的“互联网+”思维的共建共享,使得供给主体更为多元,内容也势必更加丰富。政府主导线上联动文化志愿服务站、文化志愿团队、文化志愿者及团体的互联网线上平台,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线上传播体系。探索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会化平台开展公共数字化服务的工作机制,鼓励文化志愿者及志愿团队打造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矩阵。社会线上力量的积极参与,提升公共文化线上服务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为掌握群众需求、产品效益评估、经验总结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具,有力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进程。
(三)线上服务,动态化互动。
通过当下直播现象和短视频热潮来看,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线上服务的探索,应注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趋势,避免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供需错位”。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人口变化,如何更好地享有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线上服务索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城市化下的新增人口,对互动性文化服务的需求,根本上也是对该城市的融入感需求。例如:依托图书馆微信平台,以电子书、报纸以及原貌图书为内容,建立不同门类“微阅读爱书群”,打破区域图书资源受限的情况,开展在线阅读、数字图书资源免费、垂直的向市民开放。群主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管理员,进行日常群内管理,并定期开展线上“微阅读”沙龙活动,使得交流平台良性发展。积极、活跃的爱书同志,可以发展为文化志愿者并作为“微阅读”的辅导员,建立新的爱书群。以此类线上互动化的群众活动为切入点,使得城市新增人口更容易获得文化自信以及城市归属感。
(四)社区文化,互联共取暖。
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城市的提升和转型,社区作为城市的集中性最小单位,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载体,以“互联网+”社区公共文化,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可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公需对接水平。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条件不足、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受限、社区整体居住人员的文化背景差异(区别于传统家属院)等因素的背景下,公共文化線上服务需要一互联网思维纵向界定市、区、街道、居委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能,横向加强协调社区内各组成成员和资源要素,打破社区内单位的分割和封闭,完成一个闭环式社区线上文化服务链。例如:居委会负责统计社区文艺骨干、区域内文化志愿者,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开展线上长效服务,打造个性化线上文化品牌——“公益三分钟”以小视频为呈现载体科普文化艺术知识;“一杯茶文艺讲座”分门类进行个性化需求的文艺培训;“线上文艺志愿窗口”针对社区人员有关文化服务需求方面进行答疑解惑;“线上移动书摘”打造开放式共享式的线上读书平台,阅读者也是编辑者传播者;“一对一艺术角”根据邻里需求个展所长,将“互动型、社交型”社区文化活动机型到底。
结语:没有文化大繁荣,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垂直”,迈入“云时代”。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使人民群众应有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政府的行动逻辑[J]. 颜玉凡,叶南客. 开放时代. 2016(02)
[2]浅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 周武旺. 商品与质量. 2012(S2)
[4]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群,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