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治理儒学教育的经济举措

2021-10-30姬禹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6期

摘 要: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通过个人捐俸、募集捐款、经营租息、购置学田方式筹措教育资金,保障儒学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宁夏地方治理目标。

关键词: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儒学教育;经济治理

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在民族边疆区推行文教政策,而文教政策核心的儒家文化,发挥着“保障民族间和睦共处、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民族多元互动则为民族间彼此文化认同提供沟通桥梁和纽带”[1]的作用。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通过个人捐俸、募集捐款、经营租息、购买学田等经济举措,实现对宁夏儒学教育事业的治理目标。

一、个人捐俸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以自掏腰包形式捐出俸禄,保障宁夏儒学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成化三年(1467),守备张翊以灵州社会存在“郡人既庶且富而不嗜学,或学矣,而素无庙祀以礼先圣先师,人无从致诚”[2]社会风气,便决定“亲出廪禄市群材,鸠良工师建正殿”。[3]嘉靖二年(1523),参戎公周尚文镇守中卫“进谒礼成,见摧毁日甚,兴叹移时。越明年甲申,军实武备,笳鼓不兢,乃捐己资为杗栋瓦甓、丹铅髹漆之费,鸠工抡材,躬省其事”。[4]万历二年(1574),冬,宁夏巡抚罗凤翔命檄兵宪解学礼督修学宫,解学礼“奉命惟谨,相与鸠工庀材捐资程费”。[5]

二、募集捐款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经常组织士绅、民众募集捐款,解决宁夏儒学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万历三十五年(1607),贡生周于人在《重修中卫学碑记》记载了中卫地方官与士绅募集捐款情形:“斯时,适钱公下车之日,亦遂欣然资助。而乡官贡士,阖学师生,各捐资供,共成厥美。”[6]乾隆五十二年(1787),灵州乡士民有着“不欲书院之荒落榛芜也,输赀积千余两,欲重建之”[7]的想法,向知州广玉提出重建书院请求,事后广玉选择贤能士民五六人重建奎文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灵州知州杨芳灿有鉴奎文书院出现经费不足情况,他“既捐俸百金以为倡,更望邑之贤士大夫共赞其成,以期久远不废,庶無负广君创始之心也夫”。[8]

三、经营租息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颇有远见的官员还以经营租息形式,解决教育经费筹措不足问题。乾隆十八年(1753),郡守赵本植采取“又相平罗河滨弃地,募民试垦之,成其收入,以给膏火费”[9]举措,增加银川书院经费收入。乾隆二十二年(1757)夏天,平罗知县宋维孜“然所以具先生之修脯,供生徒之膏火者,则有圣庙外市房二十五间,岁可收租钱二十余千”。[10]筹措平罗书院活动经费。乾隆五十三年(1788),杨芳灿“捐二百缗,择商民之老成者,岁权其息”,增加灵州书院经费收入。同样,平罗知县王楚堂采取“又有学租余钱三百串文,一并交合县当商生息,每年得息钱三百串文,以为书院经费”[11]举措,解决又新书院因经费不足问题。中卫知县黄恩锡“更为置本堡燕子窝滩田租息及堡门外市房租银,所延师以教其堡之子弟”。[12]提督杨遇春担心固原义学出现“此经费无出,究恐日久废驰”[13]情况,便决定“同六营将备,捐出养廉一千两,交固原州发典生息并咨明陕甘督院及藩司衙门存案外,每年共计得息银二百两,遇闰加增”。[14]

四、购置学田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官还通过购置学田举措,保障各地书院、社学及义学教育的稳定发展。隆庆五年(1571),宁夏巡抚张蕙首创学田。对此,王幼慈在《书院学田记》写道;“宁夏学设于永乐二年,规制渐备,而学田则创自今中丞祁斋张公也。”[15]之后,宁夏庆王宗室“亦量捐禄俸为助,共得田三百余亩,在城西隅”[16],用于“书院供需及一切考试课实兴等费咸取办焉”。[17]同时,地方官也时常用俸禄购买学田。杨时宁“购置出俸金二百余两,购瘦田三百一十六亩,招佃丁三十一人,俾学官掌其事”。[18]灵州知州周人杰“自余代庖凡五月,每有争官荒地,结讼不休者大半断归书院。募民佃焉,而收其租入,计有一千余亩”。[19]

平罗县、中卫县、宁夏府地方官员还以出租学田获取租息举措,增加社学、书院的膏火费。平罗书院拥有“灵沙堡田八顷、清水堡田二顷,岁可收租粮四五十石”,[20]以供书院开展各项活动。乾隆二十五年(1760)春天,中卫县枣园社学“置入无差粮田五十七亩。遗爱千载,永资膏火之费”。[21]顾光旭还以“院之田无籍,公核之得百三十有五顷。定期科归于岁额,而收其余供院之费,经可久也”。[22]

五、结语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儒学教育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一方面离不开历任宁夏地方官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充足的教育经费。宁夏地方官通过个人捐俸、募集捐款、经营租息、购置学田方式筹措教育资金,保障儒学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宁夏地方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福顺:《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下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的演进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1期,第1页。

[2](明)胡汝砺纂修,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卷3《所属各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0-191页。

[3]同上,第191页。

[4]同上,第226页。

[5](明)杨寿纂:《万历朔方新志》卷4,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25页。

[6](清)黄恩锡纂修:《乾隆中卫县志》卷9《艺文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7](清)郭楷纂修,杨芳灿监修:《嘉庆灵州志迹》卷4《艺文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8]同上,第218页。

[9]同上,第777页。

[10]同上,第781页。

[11]《平罗记略·续增平罗记略》卷8《艺文》,第240-241页。

[12]《乾隆中卫县志》,第296页。

[13]杨继国,胡迅雷等主编:《宁夏历代艺文集》(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86页。

[14]同上,第887页。

[15]《万历朔方新志》,第340页。

[16]同上,第341页。

[17]同上,第341页。

[18]同上,第342页。

[19]《乾隆宁夏府志》,第780页。

[20]同上,第781页。

[21]《乾隆中卫县志》,第292页。

[22]《乾隆宁夏府志》,第778页。

作者简介:

姬禹,男,1995年生,汉族,籍贯宁夏盐池县。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北区域社会史。

★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宁夏地区的地方治理研究”(项目编号:YCX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