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2021-10-30李宝瑞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摘 要: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一直存在并且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本文在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建设性的提出了几点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两千多年以来,体现在古诗词中的进步思想与卓越艺术,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灵魂。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适宜的载体之一,曾有人说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的文化”。文化与文学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诗词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具有特殊魅力的精神产物,也是构建当代人精神家园的建造框架。

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自《诗经》到清朝的大量的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初中阶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可以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由书本知识扩展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可以加大他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长远来看,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挖掘他们的思维深度。其次,古诗词中包含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人格精神,是古人智慧情感灵魂的结晶。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古诗词中包含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与最基础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们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之中,自然会被这些精神品格所熏陶感召。最后,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加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古诗词教学。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却并没有得以很好的渗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今教师逐渐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却并没有明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还是以传统教学中的诵读、识记为主。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思维能力与感知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只重视对古诗词内容的解译,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去解读其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只关注学生的背诵情况,忽略了对古诗词语言与意境的鉴赏,古诗词的教学失去了灵魂。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古诗词的文本之美,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较少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课业任务十分的繁重。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较少,除了教师课堂渗透不足的原因,还存在着学生的一种应付考试的心理。古诗词的内容与现代知识的内容相差甚远,所以给了学生一种学习古诗词没用的错觉,认为研究或者不研究都不能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所以没有必要去钻研。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逐渐加强,热闹、新鲜的外来文化深受广大学生的追捧,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冲击,学生们已眼花缭乱,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在他们的生活中毫无踪迹可寻。这样下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日渐下降,我们对于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设想就难以落实。

(三)古诗词教学内容与课本脱离

目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内容与课本脱离也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很好融入其中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目前部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要是由解释古诗词的字词含义,分析意象、概括诗词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这几个环节构成。而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重点往往只放在了概括诗词大意这一环节,忽视了对于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思想的解析。这就使得古诗词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无异,古诗词所体现的文学特征无法体现出来,从而与课本脱离。其次,教师更加偏向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他们通常认为学好文言文才是古代文学的敲门砖,才是学好古诗词的基础与前提。再加以教师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常常是说一些很空洞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说,形成了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够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就与古诗词教学所要传达的理念相悖了。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要想真正提升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还是需要教师从各方面着手,秉承着发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教育深深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之中,下面建设性的提出几点有效策略。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灵感,也必须依托着生活中的各种载体呈现出来,古人所创作的诗词,也大都饱含着生活的烟火气。例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如桃花潭水般深厚的友谊。再如,陆游《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牵挂。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要想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要与生活的实践相结合起来。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高峰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认知水平来进行进行古诗词教学,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群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中华古诗词浩如烟海,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只选编了部分精华,其中部分诗词要表达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类似的。在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模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含有同种精神内涵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体会同样的精神内涵在不同诗词中表达的艺术性与多样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在导入环节引用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出本节课思乡思故人的主题,进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品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思念故人的情感。在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行诗意的分析的时候,插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听《闻折柳》引发的思乡之情,与由传统节日习俗引发的思乡之情进行对比,去体会其中不同的情味。

利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可以加大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达到学习一首诗而通晓数篇的效果,也可以起到复习与回顾的效果,温故而知新。教师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深深地熏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与人文精神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把这些优秀的品格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品格精神,有效地促进初中生精神层面发展的完善。

(三)深度挖掘,品味文化内涵

在部编本初中教材中,所选择的诗歌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学会仔细筛别,取其精华之中的更精之处,作为本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才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当中的古代地名、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等这些文化常识。如,在杜牧的《清明》中,可以引入清明节的习俗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释诗意的过程中,来品味清明节这些习俗所要寄托的是古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如,在王安石的《元日》中,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说说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再对比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感叹千年文化的传承,最后再以这些习俗背后的传说作为结尾,给学生以意犹未尽之感。其次,教师要学会根据作者当时的境遇去解读其背后隐藏着的深沉的历史原因,如朝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等等。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生于宋元交战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廷漂浮不定,岌岌可危。文天祥以诗明志,宁死不降,所以才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名句。通过深入诗词内容去挖掘其背后深層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那些古诗词也足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良好的载体。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找到自己的心灵坐标,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71):51-52.

[2]张恒.古诗词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2):27.

[3]吴心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0):100-101.

[4]张树强.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五法”[J].语文建设,2018(33):75-77.

[5]郭旻.弘扬传统文化 积淀人文底蕴——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黑河教育,2018(05):32-33.

[6]李天华,周全中.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3):82-84.

作者简介:

李宝瑞(1997-)女,安徽省池州市人,汉族,在读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