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1-10-30徐景新陈宏慈
徐景新 陈宏慈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根据症状中医将其归为“吐酸、吞酸”,临床分为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GERD、Barrett 食管三类[1]。GERD 患病率正逐年增加[2],有研究[3]认为GERD与抑郁症有显著关联,提示肝气郁结与GERD 病因密切。有网络分析显示,肝胃不和在GERD 证型中占比最高[4]。临床上采用质子泵抑制剂疗法,有增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风险,不宜长期使用[5]。因其难根治性及与情绪的密切关联,GERD 极易复发,因此中医“疏肝和胃”法更适合其慢性难治性特征。本研究旨在分析现代中医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 的用药规律,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用药思路及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来源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将“胃食管反流”“吐酸”“肝胃不和”等作为主题词搜索,时间为201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6]肝胃不和证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数据来自临床病例;②符合GERD“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③符合随机对照分组;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献结论明确有疗效。
1.4 排除标准
①数据来自经验方,未经临床对照分析;②包含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中成药等;③重复的中药组方。
1.5 药物名称规范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2020 版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如“乌贼骨”统一为“海螵蛸”,“大贝”统一为“浙贝母”等。
1.6 资料处理与数据分析
将整理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运用数据管理和分析模块,对纳入的108 首中药复方进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类别”“药物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从检索库中共检索出939 篇文献,收集方剂227 条,剔除相同组方后,最终纳入方剂108 条。
2.1 用药属性分析
2.1.1 药物“四气”分析 治疗GERD 中药“四气”以“寒”(366 次,37.20%)、“温”(362 次,36.79%)居多,使用频次984 次。见图1。
图1 四气统计雷达图
2.1.2 药物“五味”分析 治疗GERD 药物以“苦”味(654 次,37.05%)和“辛”味(568 次,32.18%)居多,使用频次共1765 次。见图2。
图2 五味统计雷达图
2.1.3 药物归经分析 治疗GERD 药物主要归“脾”(767 次,25.07%)、“肺”(560 次,18.67%)、“胃”(504 次,16.47%)、“肝”(425 次,13.89%),使用频次共3060 次。见图3。
图3 归经统计雷达图
2.1.4 药物功效分析 治疗GERD 药物主要为“理气药”(234 次,24.15%)及“补虚药”(232 次,23.92%),使用频次共969 次。见图4。
图4 功效频次统计
2.2 用药模式分析
2.2.1 药物频率分析 108 首治疗GERD 组方共使用中药122 味,频次共计1195 次,柴胡频数最高(85 次);频数≥20 次的中药共18 味。见表1。
表1 高频药物频数、频率
2.2.2 高频药物组合分析 将整理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组方规律挖掘,在“关联分析”中,将支持度设为30(约整体数据的27%),再按其频次进行降次排序,得到柴胡-白芍、白芍-半夏、柴胡-甘草等20 个组合,共由8 味中药组成,即柴胡、白芍、半夏、甘草、枳壳、陈皮、香附、黄连。常用药对有“柴胡,白芍”“白芍,半夏”等,常用的3 味药组合有“甘草,白芍,枳壳”“柴胡,白芍,枳壳”。见表2。
表2 高频药物组合
2.2.3 关联分析 在“关联分析”中,将置信度设为0.75,在“规则分析”中对上述药物组合进行分析得到相关规则系数17 条,其中“甘草->柴胡”“白芍,陈皮->柴胡”关联系数较高。见表3。
表3 支持度≥30 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
2.3 聚类分析
2.3.1 核心组合分析 将k(聚类个数)设为“3”,进行无监督熵聚类,可得到3 个具体核心类方组成。见表4。
表4 新核心组方及频数
2.3.2 常用中药网络展示 基于“方剂聚类分析图”,得出1 个新核心方的网络展示。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新核心方“柴胡、甘草、白芍、半夏、枳壳、香附、陈皮、枳实、黄连、海螵蛸”是以“柴胡疏肝散”为核心方进行加减。胃气上逆,加旋覆花降逆止呕;脾虚,加白术、茯苓、党参健脾益气;痞满,加厚朴消痞除满;胃胀严重,加延胡索理气止痛;烦躁易怒,加郁金疏泄肝火;胃寒,加吴茱萸散寒止呕。见图5。
图5 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药网络展示
3 讨论
肝胃不和型GERD 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无节,或外感邪气,“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乘胃克脾,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8];“胃中泛酸,嘈杂有灼热感,多因肝气犯胃”[9];肝失疏泄,从而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发为本病[10];“然总是木气所致,若非木气,即寒、即热、即怫郁,亦不酸,以酸为木气也”[11]。都指出病因虽多,但究其根本仍为“本虚标实”,因脾胃虚弱,致外感内伤可乘虚而入,或肝气犯胃,致该病往往寒热错杂,因寒致热,因虚致实。
通过平台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常用药药性以“寒、温”居多,且偏“苦、辛”,大多归“肺、脾、肝”经,多以理气药和补虚药为主,“柴胡、枳壳、陈皮、黄连、白术、茯苓”等多为疏肝行气、健脾燥湿之药。由于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致肝气郁结,肝胃不和;又可因外感邪气、寒热客胃、饮食不节,出现寒湿或湿热蕴于中焦,引发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苦”降逆下气,“辛”能散能行,皆使壅滞的肝胃之气运行通畅,由于虚实夹杂,应做到“行”与“补”的平衡,理气同时也注意虚为本质,重视对脾胃的调养,补脾益气。
通过平台聚类分析得出3 个新方,方1 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气止痛,白芍柔肝止痛,二药共助柴胡解肝经之郁,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疏肝行气,兼行气止痛之效[12]。脾为气机枢纽,脾主升,肝主降,升降失常,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见中焦痞满、寒热错杂、反酸嗳气。方2 针对寒热夹杂证,用半夏辛温除痞降逆、黄连性苦寒泄热开痞,二药搭配意“辛开苦降”;枳实宽中行滞,大枣、茯苓益气健脾,全方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13],来调节因虚致实的GERD。GERD 患者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P 物质水平低于健康人群,而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14]。“半夏”可提高胃泌素、胃动素、P 物质水平,降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从而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少胃酸反流[15]。方3 中海螵蛸制酸止痛,有抑制胃酸分泌和抑制胃内容物反流的作用[16];黄芩清降胃火,且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作用显著[17],与吴茱萸相配可用于肝胃郁热不和所致呕吐吞酸、嗳气口干等症[18]。
由于食道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引起食管黏膜炎症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胃内容物和压力增加,致胃扩张造成反流[19],所以抑制胃酸分泌及提高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增加胃的正向蠕动是治疗GERD 的关键[20]。柴胡中的皂苷可刺激肠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白芍有抗抑郁、调节胃肠道作用[21],且对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镇痛作用;半夏主要成分中的茴香脑、柠檬醛、1-辛烯等可抑制神经中枢而镇吐,并可通过调节5-羟色胺的表达而缓解抑郁相关症状[22];枳壳主要含黄酮类,可推动胃运动及胃排空[23];香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有抑制肠管收缩作用[24];黄连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可抗胃溃疡及胃酸的分泌[25];陈皮含挥发油、黄酮等,实验证实陈皮有抑制家兔十二指肠的自发活动;海螵蛸中的碳酸钙能中和胃酸,促进溃疡面愈合[26]。现代医学研究提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GERD肝胃不和证具有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及抗抑郁作用[27]。因此这3 个新的核心处方可作为临床医师的参考方向。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肝胃不和型GERD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提示疏肝和胃、补益脾胃为根本治法。基于用药属性分析,了解到临床针对此类疾病使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出高频药物及常用药组合;基于无监督的熵聚类算法可看出药物核心组合,将其提炼后可用于临床。不足之处是数据挖掘得出的结论不能看出药物的制法和品种,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临床上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方药调整。因此,不可拘泥于此结论,还需根据具体病情加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