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淘锡坑内带型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2021-10-30范世祥陈巧云曾以吉陶建利
范世祥,陈巧云,曾以吉,陶建利,丁 明
(江西省地质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淘锡坑钨矿是一个大型规模的外带型钨矿床,矿脉从上到下,呈“五层楼”模式分布产出,进入花岗岩体后,出现了内带型含钨石英脉,研究内带型石英矿脉的地质成矿特征,以指导区内下步找矿意义重大。
1 成矿地质背景
淘锡坑钨矿地处南岭钨锡成矿带,位于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内。
1.1 地层
区内震旦、寒武、奥陶系地层构成褶皱基底,以次深海斜坡相类复理石建造为主,泥盆-二叠纪地层主要分布于晚古生代盆地中,以滨浅海相碎屑含煤建造及碳酸盐沉积建造为主;中生、新生代则以断陷盆地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
1.2 构造
本区多阶段、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构造层和以北北东向、东西向构造为主,北东、北西、近南北构造次之的总体格局。东西向构造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以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为主,加里东期以中酸性海底火山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为主;燕山期主要为酸性岩浆侵入,重要的有九龙脑岩基。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钨锡矿化关系密切。
九龙脑岩基:出露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呈北北东向岩基状展布,受区域性北北东与东西向构造的复合控制明显。岩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石英含量较高,钾长石高于斜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富集W、Sn等成矿元素,是本区钨、锡矿床的成矿母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1.1 震旦系
分布于矿区中部,是主要赋矿围岩,为灰色中厚层状变余石英杂砂岩与中薄层状粉砂质板岩、板岩、硅质板岩互层。
2.1.2 寒武系
分布于区内的北西部,为深灰色厚层变余石英砂岩与黑色薄层状硅质板岩、炭质板岩互层。
2.1.3 奥陶系
分布在矿区的南部,为浅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夹变余粉砂岩。是西坑口区段钨矿脉的赋矿围岩。
2.1.4 泥盆系
分布于矿区东麓,与震旦系地层呈断层接触。主要有:泥盆系中统中棚组:石英砂岩夹粉砂岩、页岩;泥盆系中统云山组:石英砾岩、含砾石英砂岩。是曾山里区段钨矿脉的赋矿围岩。
2.1.5 第四系
分布于矿区内山麓、河谷相对低洼处。
2.2 构造
矿区由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组成的紧闭的倒转复式背斜,轴向南北,在背斜的两翼,发育一些次级小褶皱,显示矿区地层的强烈挤压变形。
矿区断裂发育,根据空间展布可分以下四组,即北东向断裂、南北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北西西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在矿区内最发育,主要有F1、F2、F3、F4、F5、F6、F7、F8。以硅化破碎带为主,规模大,走向延长在2000m~4000m,裂面北西倾斜,倾角45°~80°,大多属于左旋挤压断层,切错了北西向矿脉,是本区较晚活动的断裂。
南北向断裂:在烂埂子区段分布,断裂成组平行排列,走向近南北,延长200m~400m,以西倾为主,倾角70°左右,多为矿脉(V2、V5)所充填,形态不稳定,常有弯曲、分枝尖灭等特征,是本区最早的容矿断裂。
北西向断裂:由北西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组成,走向330°~300°,倾向北东,倾角80°左右,裂面较平直,大部分被工业价值的黑钨矿—石英脉矿体所充填(V11、V12等矿脉),规模较大,延长近千米,呈带状平行排列,断裂力学性质显示压扭特征,均切割南北向断裂或矿脉,是主要容矿构造。
北西西向断裂:在宝山区段隐伏岩体内发育,规模不大,呈带状平行排列,为内带含钨石英脉充填,延长200m~400m,走向280°~300°,倾向北,倾角60°~85°,均切割北西向断裂或矿脉,是宝山区段内带型矿脉的控矿构造。
2.3 岩浆岩
区内没有花岗岩出露,深部钻孔揭露到隐伏花岗岩体,属燕山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呈小岩株状,总体呈南北向延伸,以北西段的宝山、棋洞、烂埂子一带和南部的曾山里、横坑、西坑口一带凸起,酸性岩脉发育,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为深部隐伏花岗岩体。
隐伏花岗岩体,岩性主要为中细粒含斑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钠长石和黑云母,石英含量为40%~50%、钾长石20%~25%、钠长石15%~20%、黑云母3%~8%,副矿物为磁铁矿、锆石、磷灰石、黑钨矿、辉钼矿等,富含钨成矿物质。
淘锡坑隐伏岩体的埋藏深度,根据钻孔和坑道资料,绘制了岩体顶板海拔标高的等值线(图1)。在宝山、棋洞、烂埂子一带,花岗岩顶面标高约+50m,面积约0.5平方公里,是隐伏岩体的突起地段,也是内带型钨矿化的富集地段。
图1 淘锡坑钨矿地质简图
郭春丽(2007)对隐伏花岗岩的年龄进行了锆石分析,得出花岗岩体成岩时间平均年龄为157.6±3.5Ma,属燕山早期岩体。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地质特征
淘锡坑钨矿区矿体呈脉状,产于震旦系变质岩中,往下延伸至深部的隐伏花岗岩体中,赋矿标高700m~-100m,分为外带石英脉型和内带石英脉型两种钨矿化类型。
内带型石英脉:
分布在宝山-棋洞隐伏岩体突起的区段(图1、2),从106中段往下见花岗岩内接触带石英脉组,揭露8条矿脉,其中Vn3、Vn4控制程度较高,产状:10-35°∠70-80°,走向北西西向(外带矿脉以北西向为主),矿脉在外带变质岩中有出露,呈细脉带状,脉幅多小于0.10m,进入内带花岗岩体后,内带脉增多,脉幅变大,在056中段矿脉数量多,延长100m~400m,脉幅为0.03m~0.40m,平均0.20m~0.3m,膨大缩小现象普遍,矿脉延深200m~300m,在内接触带往下100m范围内矿脉厚度大、品位富。
图2 淘锡坑矿区104剖面简图
内带主矿体Vn3:
矿体延长300m,延深150m~200m,产状15-35°∠72-88°,矿体形态具膨大收缩,分枝复合,尖灭侧现等现象。
矿体厚度变化0.05m~1.05m,平均厚度0.32m,厚度变化系数为59.44%;三氧化钨品位:0.08%~14.2%,平均为3.503%,品位变化系数为40.06%,矿脉钨品位在走向上呈局部富集,沿倾向往下钨品位有降低的趋势。
在056中段可见Vn5号脉切错了外带型V18号脉(图2),错距0.5m,可见内带型矿脉形成晚于外带型矿脉。
3.2 矿石特征
内带脉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矿石构造与外带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黑钨矿、锡石结晶粒度较外带小,伴生铜、钼、锌硫化物增多,成矿温度较外带低,显示内、外带为同源岩浆期后热液的早、晚两期成矿。
3.3 围岩蚀变
内带型钨矿脉主要赋存在黑云母花岗岩体内,围岩蚀变主要是云英岩化,硅化,其次是白云母化、铁锂云母化,萤石化和绿泥石化。
4 找矿意义
淘锡坑矿区主要为外接触带石英脉型矿体,近年新发现了内接触带石英脉型矿体,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石英脉型矿床。燕山期隐伏花岗岩体突起地段有利于形成工业矿脉,剖面上从标志带--细脉带-薄脉带--大脉带--巨脉带,呈“五层楼”分布(图2),内带石英脉从围岩开始少量出现,到隐伏花岗岩内数量变多,脉幅变大,呈“五层楼+地下室”新模式(许建祥,2008)产出。
内带型矿脉主要产于隐伏岩体的岩突部位,赋存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体中,与外带型矿脉在空间上相伴出现,在时间上晚于外带脉,属同源成矿的两个阶段,可以预测在淘锡坑南部曾山里、横坑和西坑口隐伏岩体岩突部位(图1),也可能存在与宝山-棋洞隐伏岩体岩突部位相类似的内带型钨矿体,对本区南部找矿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1)淘锡坑钨矿床主要有两期含钨石英脉成矿,早期为外带北西向钨锡石英脉组,晚期为内带北西西向钨锡石英脉组,后者切错前者。
(2)淘锡坑内带型矿脉产于隐伏的花岗岩体岩突部位,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体内接触带中,与外带型矿脉相伴出现,本区南部的曾山里、横坑和西坑口区段处于隐伏岩体岩突部位,是找内带型钨矿体的潜力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