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护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1-10-29李秀君
李秀君
精神障碍是以个体认知、意志行为、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换言之就是影响人情绪、思维以及行为的疾病。精神障碍患者具有症状控制慢、易反复、生活自理能力差、部分具有一定攻击性等特点,治疗与护理难度均较大。那么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存在哪些难点?又如何解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做以下概述。
1 什么是精神病?
精神病就是影响人情绪、思维以及意志行为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十分常见,每年约有1/5的成年人患上各种精神障碍,据2015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精神障碍患病率达到17%,以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发病率最高,此外还包括强迫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进食障碍等。精神障碍是一类复杂的脑疾病,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此外其发病与神经环路、神经发育异常等生物学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相关。常见诱因包括移民、城市化环境、儿童期创伤、严重伤害、毒品接触等。
2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有精神衰退、免疫力下降、冲动行为及兴奋躁动现象相对减少、存在多种疾病、主诉能力下降等特点。老年精神病患者病情复杂,易发生意外,护理难度较大,护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躯体疾病多
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加之患者对症状与药物治疗效果的感知力下降,反应迟钝,主诉减少,另外,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镇静效果,病情发生变化时不易被发现,导致病情评估不全面,延误治疗。
对策:护理人员应当熟悉老年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夜间是意外高发时段,尤其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关注度,夜间患者米粥神经兴奋,血流缓慢,部分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睡眠姿势、呼吸、面色变化,尽早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治疗。
2.2精神症状控制较慢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有精神症状复杂的特点,多数患者合并多种躯体疾患,另外,老年患者对药物耐受性与敏感性均降低,机体一般状况较差,容易产生毒副反应,严重时需要更换治疗方案或停药,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均呈退行性改变,肝肾代谢能力下降,药物生效慢,精神症状一时间难以控制,而精神症状的发作又影响到原有机体疾病,影响患者治疗。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卧床休息,但患者因精神症状发作,表现为兴奋躁动,大量消耗精力及体力,加重病情。
对策:需要强化对特殊精神症状的护理,如老年患者具有情绪不稳、易激惹、具有攻击行为、固执多疑等特点,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把握技巧,合理运用沟通技巧,避免激惹患者,若存在严重攻击行为,则需肌注镇静药物,必要时采用约束带进行肢体约束,保证患者及他人安全。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毒副反应较多,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用药的护理,严格遵守医嘱定时发放并督促患者服药,熟悉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报告。睡眠障碍是老年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年人因生理改变本身存在睡眠时间减少的问题,加上疾病症状的影响,可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反之影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夜间统一由护理人员熄灯,日间限制患者睡眠时间,以免影响夜间睡眠时间,增加活动,睡眠泡热水脚促进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助眠药物,确保患者睡眠充足。
2.3 生活自理能力差、并发症多
老年患者抵抗力弱、躯体状况差、自理能力差,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随之带来的是压疮、感染、帅跌及骨折等并發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对策:强化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实施分床包干、责任到人的护理制度,根据患者自理能力,进行支持教育、半补偿以及全补偿护理。所谓支持教育,即是对生活态度懒散但有自理能力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督促患者整理个人区域,使患者意识到做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升其自理能力。半补偿法是针对自理能力下降但尚未完全丧失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在强化健康宣教、生活技能训练之外,应当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全补偿则是针对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聘请专业护工,且上岗前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结语
老年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护理服务对象,其心理生理特点有别于其青年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障碍老年患者,因此护理也存在特殊性,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强化对精神疾患及躯体疾患的护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