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电子音乐的音色选择技巧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29杨愷
杨愷
摘要:文章以交互式电子音乐的音色为研究对象,分析音色的选择技巧及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指出根据不同的发声以及合成原理如何对音色分类,并进一步分析在乐曲中的运用与发展,同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音色。
关键词:交互 电子音乐 音色 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79-04
交互式电子音乐作为电子音乐的一个分支在21世纪有着迅猛的发展,由于其融入了创新的作曲理念与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因此受到了大批作曲家的青睐,同时各大专业音乐院校也将交互技术引入到音乐创作的教学实践中。本文力求通过笔者在创作与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来探讨交互式电子音乐的音色分类选择方法,音色在不同音乐中的表现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不同类型的音色。
早在电子音乐形成之初,电子技术和音乐创作就已经是此门艺术的核心。由于电子设备的加入,电子音乐创作中可以使用的音色更是无穷无尽。“音色”可以从广义被理解为声音,即任何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通过处理都可以成为音色。因此,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普遍认为电子音乐就是声音的艺术。
电子音乐在理念上的超前解放,通常会给一些刚刚涉猎于这个领域的创作者带来迷茫。“我们好像一叶扁舟,在音色的海洋中迷失了自己,到底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声音”?这样的疑问同样也令笔者在刚开始创作电子音乐之时产生困惑。此情此景,犹如作曲家在创作传统器乐曲的过程中,偶获灵感后,时常会苦恼于最初的创作对象:为钢琴、弦乐,或是为室内乐或管弦乐。在着手创作前,作曲者应对音色有一个准确的分类,清楚自己的乐思需用怎样的音色表现更具有表现力,这会对作曲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音色的了解是电子音乐创作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之一。下面笔者将对电子音乐中可以使用到的音色做细致的分类说明。
一、物理發声类音色——采样音色
所谓物理发声类音色,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通过物理振动发出的声音,即可以通过采样转化成的音色。物理发声类音色根据其不同特点又可以细分成两类:
(一)乐器类音色
此类音色是指传统音乐中使用的所有乐器。如:钢琴、长笛、定音鼓等等,类似乐器的发声都可以通过采样技术转化为电子音乐的音色。通常来说,使用未加变形的乐器类音色来创作音乐是学习电子音乐的基础。现如今,我们听到的许多影视、舞蹈、流行等不同艺术领域中的音乐作品都使用了此类音色进行创作。乐器类音色一般可被储存在音源中,笔者下面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音源供大家探讨。
1.综合音源
巨人综合音源,英文名COLOSSUS是可以作为物理发声类音色的一个代表。此音源是由Native Instruments①公司出品的综合音源。它包含了管弦乐音色、钢琴音色、世界民族音乐音色等等。它内容丰富、分类齐全、使用简单。初学者使用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类的专项音源
由于音色种类纷繁复杂,故综合音源不可能把每个音色都做到极致。因此,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层楼就要使用分类的专项音源,这类音源会对某些特定乐器进行采样,并力求把它们做到极致,例如由NativeInstruments公司出品的钢琴音Akoustik Piano、由AudioBro出品的弦乐音色LA Scoring Strings、由Cinesamples 公司出品的打击乐音色CinePerc等等。
当然,乐器类音色的使用从不拘泥于此,作曲家们在使用此类音色时,常常也会对其进行大量的变形。我国作曲家张小夫教授在创作《吟》②时,使用了竹笛的采样乐器音色,但是经过了许多电子化的处理之后,使它们时而听起来“若隐若现”,时而又“面目全非”。此乐曲在演出过程中配合现场的真实乐器表演,令欣赏者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迸发出的无穷魅力。此时,在许多的追求个性并不断创新的创作者眼中,乐器类音色已不再仅是模仿现实中的乐器,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二)非乐器类音色
除乐器以外的一切声音,都可以被使用在电子音乐创作中。这些声音被称为非乐器类音色。电子音乐作曲家会使用潺潺流水之声来表现自然之美;使用机床工作时金属碰撞之声来倾诉出工业时代的紧迫;使用古刹中余音袅袅的铜钟声来衬托诡秘莫测的宗教色彩。合理而恰当地使用非乐器音色是最能体现电子音乐独特魅力的手段之一。
1948年,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使用自己在地铁站录制的复杂声音作为音色,其中包括乘客进出站,地铁鸣笛以及运行等声音。舍费尔巧妙地把它们重新组合,从而创作出了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地铁练习曲》。这首作品打破了之前“人声歌唱,器乐交响”的传统音乐思维,第一次在创作时使用了非乐器类音色,并向世人展现了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从而打开了“电子音乐之门”。
随着技术和理念发展,在皮埃尔·舍费尔之后,作曲家们在使用非乐器类音色进行创作时更加自由和开放。1970年,同为法国作曲家的吕克·费拉里在自己创作的代表作《几乎没有》中,把长时间录制的自然界不同的声音作为音色,并在几乎未做改变的前提下将不同空间、时间中采集的音色合成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水墨画。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上述两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只能使用录音机记录他们想要的声音,然后通过简单的加工成为音色,这极大地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今天的作曲家为了获得最能体现作品个性的非乐器类音色,一般都会使用采样音源对声音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想要的音色。
笔者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脚步》的过程中,采集大量的非乐音人声,其中包括使用人声模仿人们走步时所发出的的各种声音,甚至包括喘气的声音,然后通过Kontakt③制作成为音色,再通过电子化地处理后最终完成。其中借以“脚步”的表意,即走步时发出的声音,暗喻了人生的“脚步”——生、老、病、死的人生阶段。笔者正是运用了独特的电子音乐音色及语言,才使作品用“人声”喻“人生”,更能体现《脚步》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