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与五对范畴
2021-10-29速继明
速继明
【关键词】党史学习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成熟的民族,总是能正确地看待“昨天”,在关于历史的客观认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总是能准确把握“新的历史特点”,在关于未来的合理规划中为民族国家的发展设定正确的发展路线。对于一个具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政党而言,“党史学习”的出场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师,在“走过的足迹”中获得未来的发展启示的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理性选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在历史性地取得“四大成就”和作出“四大庄严宣告”、稳步迈向民族复兴之路之际,通过党史中“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形成维系、强化群体组织的内聚力,建立文化上、种族上的归属感,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识,激发探索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促使中华民族结成有机整体,凝聚起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内在力量。
党史学习的目的与意图
党史学习的目的与意图何在,这是关涉党史学习成效的核心命题。“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鉴古知今,善于在关于“过去”的回顾中思考有关“未来”“亮光”与“灵性”。
其一,通过党史学习培育“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交织着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网”,是一种时间序列上对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整体思考的历史认识方法和价值评判倾向。历史意识作为对已逝去的过去的理解,以及本身产生于时间之中的双重意义,在党史学习的目标、动机等方面产生了三个意向:一是对百年党史本身的尊重,即对百年党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动机乃至历史意义的客观性体认以及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避免历史覆辙的倾向,是一种基于基本知识而对历史现象的判断力、辨别力和对未来的预判和引领能力;二是对民族未來的期盼,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百年建党历程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并从战略决策的角度作出的对历史趋势的憧憬、预测和规划与设计;三是对历史的价值评判,即对百年党史中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历史事件的影响作出价值挖掘、凝练和评价,具体表现为对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基本态度和倾向。
其二,通过党史学习孕育“历史自觉”。通过党史学习,培养把党史中的积极性质、“善”的因素转化为具有符合规律和趋势的变革主动性、实践自觉性和内在的自省性。就精神向度而言,党史学习乃是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反观自身,对失去历史必然性、呈现落后态势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作出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整合,这是一种蕴含着以“革旧鼎新、自强不息”的状态来表达否定、怀疑、批判、扬弃等主动变革意识的意志和能力。建党百年,都是以“革旧鼎新”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意志,不断发起“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何以发生的精神层面的自我拷问,不断发起“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识层面的拷问。就实践向度而言,党史学习乃是不断弥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差距,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的过程。正是这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意志,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有了敢于变革的开放意识,也有了敢于为世界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方案。就世界视野而言,就是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感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对自身的发展差距与趋势进行审慎评估,能对外来冲击作出自我防范和回击,能在参与国际交流中较高地彰显民族自信与能力,能用战略眼光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能生成担当世界负责任的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心理机制、谋略储备和气质、气场等。
其三,通过党史学习培植“历史价值”。党史学习的历史价值不是人为的“赋予”或“添加”,而是在其政党使命的呈现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四大成就”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其内部使命价值而获得的在历史、文化乃至精神层面的沉淀和结晶。这一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具有大无畏担当精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历史发展趋势,为实现民族复兴历史变革的自觉历史创造性活动。建党伊始,“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亡国灭种特殊节点。诞生于炽热的革命环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四万万同胞把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普遍关切转化为以反抗、奋争、流血乃至牺牲而绘就的宏伟的“救亡图存”图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先进个体的个人认知汇聚成普遍的、主流的群体意向。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为全体中华儿女提供了“脱贫”“奔小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共同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总之,党史学习就是要建构一种意义重大的反思性力量,也即:在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整合中,建构一种能够把来自于自身的传统质素和来自于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按照自身的价值目标加以整合,从而形成面向民族、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并且能够内化为人民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尼采意义上“将过去、陌生的东西与身边的、现在的东西融为一体的力量,那种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力量”。百年党史,只有在承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转换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之后,才能真正地释放能够“保存和丰富自身”,并且“作为现在的力量而活着,它融化和转化于现在中”的这种内在历史灵性。
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
在民族历史中,由于具有对抗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创造民族辉煌和民族荣光的共同记忆,易于在共同的历史事件、共同的庆典仪式和共同的图腾象征中构筑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文化共同体。倘若一个民族对这些因素失忆或者选择性遗忘、甚至篡改,无疑就会对曾经发生的历史产生疏离感、甚至背叛这段历史。所以古语有云“国可亡而史不可亡”。为记住历史,往往通过国史的编纂、宗族谱牒的刻录来明确和编码社群成员的位置关系,来规定个体、家族与国家间的秩序和归属关系。鲁迅曾深刻地指出:“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因而,如何从百年党史中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达到:科学地看待和评判过去、智慧地处理当下和未来,就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思维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