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2021-10-29何宏莲宋冰

理论观察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何宏莲 宋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083 — 04

据《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为4051万人”〔1〕,约占2015年全国0-17岁儿童总数的14.95%。据2019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683万人,包括城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设,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未来,对留守儿童更是时时挂怀、时时惦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2〕,不断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多社会上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3〕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不满16周岁的农村户籍的儿童,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两个范畴。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但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仍存在交往障碍、心理叛逆和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

(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

从外界环境的影响角度讲,父母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国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显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照顾,4%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这种隔代教养和他人代为教养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对心理方面的问题存在‘不知、不识、不解现象”〔4〕,隔代教养的教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新事物的了解较为匮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因此他们很难满足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的需要。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匮乏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

另外,父母深处他乡,子女很难和父母建立密切的关系,当子女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很难给予及时的关怀和指导,他们缺乏和父母的交流,易导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封闭、淡漠、孤僻、懦弱等性格特征,本身就性格孤僻的孩子在遇到别人的冷漠就会更加孤僻,例如,在没有正确疏导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抛弃自己,把自己扔给其他亲属,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从儿童自身性格发展的角度讲,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沟通能力不健全,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更特殊的群体,“父母情感的缺失会造成他们的心理或精神上的情感危机”〔5〕,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儿童过度思念父母会带来紧张、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缺少爱意和关怀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对亲情关系淡漠,不擅长与人交谈,遇见问题时很少寻求外界的援助,而是自我消化问题,具有个性阴郁、心理多变、性格孤僻等心理特征。

(二)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叛逆心理

从客观上讲,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权重存在失衡现象,中小学校主要注重学生的智育考试成绩,学生的心理健康考核占比则较小,很少利用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少组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对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计划未能有效的落实、落地,同时,部分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不足的现象,导致他们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出现问题。此外,学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的过程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会接触到同辈群体,但正是因为同辈群体的存在和相互比较才让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家庭方面的缺失。而作为正常家庭的儿童很少会接受到如何与留守儿童正确交往的教育,这会使他们在不经意间伤害到留守儿童脆弱的内心,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叛逆心理严重,不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同学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从主观上讲。青春期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2018年我国民政部的一项统计显示,6-13周歲的留守儿童占他们总数的67.4%,而14-16周岁占10.9%。他们的主观认知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是心理最脆弱、最易发生变化的阶段,心理健康发展较不稳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所影响,会出现逃课上网、吸烟、打架、偷窃财物等不良行为,甚至还有极个别留守儿童出现早恋、怀孕堕胎、吸毒现象,严重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无论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很难得到认可,性格的偏离决定他们常常形单影只,进而为他们带来消极的情绪,学习和沟通的叛逆心理愈发严重,出现一些不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同学关系紧张的现象。

(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严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所存在的自卑心理,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导致他们出现问题时与父母的沟通常常缺位,虽然对他们的自我独立产生一定的帮助,但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直接导致他们不善与人交流的弊端,进而导致他们的性格大多自闭,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其他亲友的家庭中生长,安全感和归属感缺失,不愿与亲友面对面沟通,甚至个别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位的情况存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自卑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表现出怯懦、在公共场所不敢表现自我,在与人交往中不敢正面交流、甚至语言障碍的现象。长此以往,他们易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滋生更多的自卑,孤独感加重,甚至会出现抑郁倾向等。近年来,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例如自我封闭、公众场合发言胆怯、与他人交往行为失当等,甚至极个别的留守儿童对社会充满仇恨,产生报复社会行为,自卑心理是他们行为失当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理之策

本文界定的儿童是指未满16周岁的儿童,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知,儿童从他们婴儿期到青春期有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自主与害羞、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及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五方面的冲突,然而,农村中存在着儿童父母长期不在儿童身边、隔代教养存在局限性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等情况,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問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理是复杂、多元的,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不仅应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而且要对儿童实施正向教育和引导,使他们重归积极、健康向上,此外,更要大力加强资金、人力的投入,缩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差距,建设社会扶助和关爱机制,为每个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物质、制度及精神的全面支持。

(一)增强关爱和责任意识,加强心理健康引导

家庭的关爱是子女心理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父母和托管人要定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时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性格的动向及发展趋势,以便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引导。

1.父母应杜绝只顾工作而忽视、漠视子女身心成长的现象。事实证明,我国农村中的许多父母认为,赚取更多的财富即可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往往忽略了子女的精神世界。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得知,儿童会在成长阶段出现一些不信任、自卑、角色混乱等心理问题,而此时家庭的关爱是重中之重。父母是儿童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应尽最大努力定期返乡,加强与子女面对面的交流,在平等交流中,让子女感受到家庭无处不在的温馨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满足子女的心理上的安全需求和被关爱的需求。

未能及时返乡的父母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或通话的形式拉近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对他们说明外出打工的原因和家庭的现状,教育子女,激发他们的家庭责任感,使他们为了摆脱聚少离多的现状而不懈奋斗,提升他们正向的心态。同时,父母可以抽出时间询问子女在学习、生活上有无困难,并以定期邮寄文具和子女喜爱的玩具等形式,鼓励子女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努力学习,使子女切实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殷殷期盼和关爱之情。

2.托管人应发挥好关爱和引导作用,满足儿童心理成长需要。一方面,托管人应杜绝只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倾向,还应时刻增强与儿童的交流,例如,每周或每月定期以谈心的形式关爱儿童,去真正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在此过程中,应坚决杜绝机械式问话的形式,避免引发儿童的逆反心理,应侧重于全方位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观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否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托管人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托管人应扮演好儿童的家长这一角色,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并潜移默化地为儿童培育积极向上的三观,每当发现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应耐心地分析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正向教育和引导。此外,在平时生活中,应引导儿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儿童正确辨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努力避免儿童受到伤害。

(二)强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机制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学校应加大力度,强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1.强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堂,教师应在课上鼓励儿童发言,使儿童能够畅所欲言,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得以精准及时的记录,为儿童心理健康建档立卡。另一方面,各科目的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的融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在各门学科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有机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从而使心理健康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发力,作用于学生成长。

2.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应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一方面,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应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只有自己对系统理论知识有着足够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实地调研能力,以便结合实际、恰到好处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的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家庭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的与学生沟通。此外,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要不断培养自身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要力求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语言的艺术,真情交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打开心结。对学生家长的沟通,教师应更多地把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告知父母,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父母能全方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动向,以便配合学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3.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管理和评价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和留守儿童关爱机构。组织机构成员做好留守儿童基础信息调查工作,正确无误地掌握各班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并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其次,学校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每学期召开至少一次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加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聘请儿童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咨询自身的心理问题,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班级组织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同辈群体间增强交流,建立健全同学间互相进行心理调节的机制。发挥班级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定期举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儿童相互间倾听、解决疑难心事,利用同辈群体间的沟通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并设置一到多个学生记录员进行记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累经验。

(三)加强宣传投入,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完善,发挥政策保障作用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政府应发挥作用,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宣传投入力度。一方面,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政府应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如利用抖音短视频、微博热搜、微信视频号等网络媒介,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现状,引发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情心,最大程度地使社会公众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增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刺激公众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关爱程度。另一方面,发挥焦点人物和领袖的正向宣传和引导作用,例如,利用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号召、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流量明星参加的公益活动等,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效能,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关注程度。

2.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不断健全农村心理健康领域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一方面,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政府应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利用政策的执行力,更新学校老化的教学设备,重新布置教室,更换课桌椅黑板等教学物资,给儿童以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推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例如组建志愿者团队,志愿活动可以围绕着“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中与他们谈心、给农村留守儿童写一封信、帮助农村留守用普及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等。又如,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行业,举办亲子教育专题讲座,培养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与子女沟通,解决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还应发挥城乡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号召伟力,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如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心理咨询等活动。

3.政府要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整合乡村中关爱留守儿童的资源。第一,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例如,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旅游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人更少的外出务工,从而切实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第二,政府应建立健全保护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针对恶意伤害留守儿童身心、并造成其身心健康出现问題的行为给予法律上的严惩。第三,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关爱保护行动,力求关爱保护政策能够精准有效地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第四,各级财政部门应优化支出结构,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各种补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村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待遇,吸引青年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和工作队伍。

〔参 考 文 献〕

〔1〕〔3〕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新华网.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工作纪实〔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793660(2021.6.9),2020-07-22.

〔4〕胡春霞.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18):42-44.

〔5〕邹琳.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核农学报,2020,34(11):2643.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