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2021-10-29黄文叶钿均林贾颖白伟波罗中范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结扎术内环疝囊

黄文 叶钿均 林贾颖 白伟波 罗中范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可分为传统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而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疼痛、腹壁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优势[1]。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通常住院1~3 d,甚至手术后不需要住院,可直接回家休养。术中几乎不出血,腹腔镜手术视野比较清楚,血管处理会更精细,可以同时处理对侧疝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复发率极低[2,3]。目前腹腔镜手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切口多为三孔法(主操作孔+辅助操作孔+观察孔)或二孔法(主操作孔+观察孔)。单孔腹腔镜手术因其只有一个小切口而无其他切口,手术难度增加,但其对患儿的损伤较传统腹腔镜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手术效果更满意。为更好地提升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单孔法与二孔法腹腔镜手术的疗效差异,为更好地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7 月~2020 年 10 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8 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纳入标准:①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②年龄≤14 岁,性别不限;③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符合疝囊高位结扎术适应证。排除标准:①其他器质性病变;②患儿腹部进行过其他类型的手术;③手术禁忌证;④患儿家属不同意进行本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单孔组(46 例)和二孔组(62 例)。单孔组患儿中男35 例,女11 例;年龄8 个月~12 岁,平均年龄(4.4±2.9)岁;单侧疝31 例(其中左部15 例,右部16 例),双侧疝15 例。二孔组患儿中男53 例,女9 例;年龄7 个月~12 岁,平均年龄(3.8±2.8)岁;单侧疝43 例(左部20 例,右部23 例),双侧疝19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儿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均由本院具有5 年及以上手术经验医师操作,术前手术部位作好标记,禁食6 h 以上。手术主要器械包括直径5 mm 30°腹腔镜、3 mm Trocar 1 个以及3 mm 腔镜抓钳1 个,自制穿刺针。

1.2.2 手术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气管插管+静脉麻醉,取平卧位,垫高臀部约20°,呈头低脚高位,脐下缘切开小口,形成气腹压力为8~10 mm Hg(1 mm Hg=0.133 kPa),放置5 mm 套管和腹腔镜,放置5 mm 30°观察镜,观察双侧内环。①二孔组患儿行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于脐左、右缘脐环作3 mm、5 mm 切口,刺入3 mm、5 mm 穿刺套管,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分离钳,观察疝囊内环。在疝囊内环体表投影处作2 mm 切口,疝针带双4 号丝线刺入腹壁疝内环前方中点,疝针顶端到达腹膜外间隙,在此间隙内逐渐从疝环一侧边分离边刺向内环后方中点,男童避开输精管,然后刺入腹腔,用分离钳抓住疝针针头的4 号丝线,轻轻向外拖出,将线留置在腹腔内,退针后同法从另一侧刺向内环后方中点和出针点汇合后刺入腹腔,使用4 号 丝将第一次引进的丝线经由线环卡住并从内环口外半周拖出体外,完成内环口高位结扎。②单孔组患儿行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沿脐左右切开皮肤,置入3.5 mm Trocar,右侧进腹腔镜目镜,左侧进操作钳。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切开皮肤长约2 mm,将斜疝针刺到内环口前壁腹膜外,然后绕内环口内侧紧贴腹膜外潜行。朝腹腔空间较大处穿破腹膜,用操作钳牵拉斜疝针背面短线端,通过针孔单线留入腹腔。然后缓慢退针,操作钳辅助牵拉腹膜及留入腹腔的线端,针尖退至腹膜外时停止。之后环绕内环口外侧绕行,经同一腹膜穿刺点进入腹腔,退针使斜疝针上双线形成线环,预留入腹腔的短端单线穿过斜疝针凹面线环。退针至皮外,牵拉疝针和线带出线端,排空阴囊内残气后打结,线结位于腹膜外。牵拉皮肤至平整,排出腹腔内二氧化碳,拔出Trocar,用可吸收线缝合脐部及腹股沟 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 h 疼痛评分、阴囊水肿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术后疼痛采用FLACC(face:面部表情;legs:腿部活动;activity:体位;cry:哭闹;consolability:可安慰度)疼痛评估量表分级[4],将各部分肢体表情按照0~2 分进行打分,共5 个子项目,总分为0~10 分:当分数>7 分时,说明患儿为重度疼痛;当分数为3~7 分时,说明患儿为中度疼痛;当分数<3 分 时,说明患儿为轻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 h 疼痛评分比较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孔组患儿手术时间(26.2±9.6)min、切口长度(6.5±0.6)mm、术后下床时间(4.2±1.2)h 均显著短于二孔组(30.5± 10.0)min、(10.8±2.1)mm、(6.8±1.3)h,术后24 h 疼痛评分(1.6±0.7)分显著低于二孔组的(2.5±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 h 疼痛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 h 疼痛评分比较()

注:与二孔组比较,aP<0.05

2.2 两组阴囊水肿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单孔组35 例男性患儿中发生1 例阴囊水肿,发生率为2.86% (1/35);二孔组53 例男性患儿中发生7 例阴囊水肿,发生率为13.21%(7/53);两组男性患儿中阴囊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3,P>0.05)。随访发现,单孔组出现1 例(2.17%)疝复发,二孔组出现2 例(3.23%)疝复发,两组疝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05)。此外,二孔组病例中,有1 例操作穿刺孔出血,因例数较少未行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主要包括直疝与斜疝两种类型,其中腹股沟斜疝常见于儿童与青壮年,经由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至阴囊,容易发生嵌顿[5]。根治腹股沟疝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术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无需修补即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传统手术方式的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患儿术后疼痛较明显,而且对存在的隐匿疝不易发现,同时术中容易损伤精索周围组织,甚至影响患儿日后的生育功能[6-8]。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切割、外观美观,几乎看不见手术瘢痕的优势,且精索损伤和缺血性睾丸炎发生率降低,另外,可降低神经痛发生率,术后不适少,恢复快,目前已成为三级医院治疗小儿疝气的首选[9]。

本研究中单孔组采用的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在腹腔镜下准确定位疝囊位置,对腹股沟区的组织损伤极小,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手术的安全性更高[10,11]。同时,本研究中二孔组采用的是二孔法,即除了脐部切口外,仍需在腹壁另外开一小孔,虽然手术难度有所降低,结扎效果相当,但手术需增加人手,而且切口总长度较单孔组增加,并未能达到微创手术的理念要求。相比之下,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却有手术切口小、外表美观和安全等优点,是真正的微创技术[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患儿手术时间(26.2± 9.6)min、切口长度(6.5±0.6)mm、术后下床时间(4.2± 1.2)h 均短于二孔组(30.5±10.0)min、(10.8±2.1)mm、(6.8±1.3)h,术后24 h 疼痛评分(1.6±0.7)分显著低于二孔组的(2.5±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所需时间短、切口小和术后较早下床活动等优点,而且术后24 h 疼痛评分也较二孔组明显下降,对生理耐受力较差患儿的疼痛效果较好[13]。阴囊水肿是疝囊高位结扎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显示,单孔组只发生1 例阴囊水肿,而二孔组发生7 例,虽然两组男性患儿中阴囊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也间接表明单孔法可预防术后阴囊水肿的发生,江兵等[14]的研究也支持本研究的观点。

龚俊宇等[15]研究表明,单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73 例患儿中无复发病例,而双孔法手术的73 例患儿中有5 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本研究中,单孔组患儿中 1 例术后出现复发,而二孔组患儿中只有2 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跟术后随访时间(3~6 个月)较短有关,需排除患儿的个体因素及手术操作因素等影响,这有待纳入更多病例后作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中单孔组患儿的观察穿刺孔均未见出血,而二孔组患儿中有1 例操作穿刺孔出血,经局部加压及电凝处理均未能止血,需予丝线缝合结扎止血,因例数较少,未行统计学分析,但这提示了双孔法手术方式,出血几率亦有升高可能。

综上所述,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绝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而单孔法与二孔法在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手术器械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结扎术内环疝囊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