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
2021-10-29陈大琪孔权
陈大琪,孔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神经外科,广东广州 511300)
高血压脑出血(HICH)主要是由于血压过高引起脑底小动脉破裂形成血肿所致[1]。HICH 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且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均较高。相关研究显示,脑出血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而且大部分脑出血患者因血肿压迫神经导致瘫痪的概率增加[2]。目前,治疗HICH 的传统方法是开颅血肿清除术,但存在操作时间长、创口大、易感染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微创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机体重要的神经细胞因子,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骨窗微创术对HICH患者的疗效和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HICH 患者65 例,根据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3 例)和对照组(32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肿量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颁布的HICH诊断标准并经CT确诊[3];②无开颅手术史;③发病至住院时间<24 h。排除标准:①近期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②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③由脑创伤引发的脑出血;④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距发病时间2.4~6.0 h。患者全麻后气管插管,选取离血肿块最近的大脑皮层处作为切口,用撑开器暴露颅骨后钻孔形成直径约3 cm的小骨窗。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后采用穿刺针吸取颅内血肿,清除完成后及时止血,在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后逐层关颅。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手术距发病时间2.4~6.0 h。患者全麻后气管插管,在颞上回作马蹄形切口,直径大小为8 cm 左右。直视下颅骨钻孔4枚后沿着骨窗切口剪开硬脑膜,待血肿腔充分暴露后清除血肿并及时止血,在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后逐层关颅。
两组患者术后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脱水、控制血压、抗感染等治疗,术后1周内复查CT,记录血肿清除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1 d(手术前)和术后1周(手术后)检测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分别在手术前后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SE、NPY 及BDNF 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在术后1 周时记录两组治疗效果[4]。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46%,病残≤3级,生活可自理;有效:18%≤NDS<46%,病残4 级,生活部分自理;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死亡。以(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计算总有效率。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NIHS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 评分分别为(22.62±2.51)分和(23.02±2.64)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6,P=0.534)。手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 评分分别为(17.21±2.05)分和(19.65±2.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0,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3 32手术时间(h)1.36±0.24 3.15±0.33 25.067 0.000术中出血量(mL)114.15±25.33 207.41±39.78 11.310 0.000住院时间(d)21.68±4.17 34.33±6.24 9.637 0.000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NSE、NPY、BDN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NSE、NPY 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aP<0.05。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PY:神经肽Y;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3 32 NSE(mg/L)手术前24.81.±2.57 25.94.±2.42 1.824 0.073手术后10.04±1.34a 14.46±1.46a 12.722 0.000 NPY(ng/L)手术前216.27±23.78 217.24±24.63 0.162 0.872手术后118.27±15.42a 169.32±18.18a 12.284 0.000 BDNF(ng/mL)手术前3.34±0.49 3.51±0.44 1.470 0.147手术后6.38±0.57a 5.03±0.39a 11.1101 0.000
3 讨论
HIC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常在患者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发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剧烈头痛、偏瘫、失语或昏迷等[5]。脑出血6~7 h 后,周围的脑组织开始出现水肿或坏死,而且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6]。目前临床上治疗HICH的手术方法有多种,比较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穿刺引流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这几种手术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因此在治疗HICH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7]。但是,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微创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本研究比较了小骨窗微创术和传统开颅手术对HICH患者的疗效和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开颅手术创口大、易感染、手术时间长等问题,还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这与叶建忠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而且本次研究在患者发病6 h 内进行血肿清除,可以更好地保护脑组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HICH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对各种神经功能指标造成影响。NSE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健康人体血清中水平较低,脑出血后随着神经元的变性和坏死,机体会释放大量NSE进入血液从而造成NSE水平显著升高[9]。NPY是神经肽Y,通过提升血管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导致脑缺氧的发生和神经细胞代谢的异常,从而对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10]。BDNF 系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出现HICH后其与特定受体结合,有助于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观察组患者NSE、NPY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术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相比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小骨窗微创术治疗HICH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这可能与小骨窗微创术可早期清除血肿,减小脑实质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有关。另外,该术式能避免重要大血管和功能区的损伤[11],这对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采用小骨窗微创术治疗HICH患者的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恢复快,比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更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