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护理干预研究

2021-10-29陈淑燕董鲜苗谢璧霞苏巧玲苏小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8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躯体精神分裂症

陈淑燕,董鲜苗,谢璧霞,苏巧玲,苏小敏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 510430)

0 引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据统计其发生率为0.6%-1%,患者通常存在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妄想以及行为异常等,同时受精神病理的影响,还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1]。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通常集中在入院之初,严重威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2]。所以,准确地把握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并及时地加强护理干预,对保障患者、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其中64例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新入院的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是否存在攻击行为(MOAS评分>4分判断为存在攻击行为)分为研究组(n=64,有攻击行为)、参照组(n=64,无攻击行为)。128例患者均满足《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7d,患者家属了解本研究后自愿参与;同时排除合并情感性、器质性等精神障碍者,受躯体或是精神功能障碍影响无法配合完成相关问卷调查者。研究组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6.93±9.20)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0±2.77)年。参照组中男27例、女37例;年龄18-67岁,平均(36.87±9.69)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6.76±2.60)年。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评估方法

采用精神障碍患者暴力风险评估量表对两组的攻击行为风险实施评估,从轻到重分为Ⅰ-Ⅳ级。若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但可能有潜在性的攻击倾向,症状不太明显评为I级;若患者表现出被动性的语言攻击及高度激惹性,同时存在抱怨情绪但缺乏明确的对象,出现命令性幻听现象,在交流期间表现出敌意评为Ⅱ级;若患者表现出被动性躯体攻击与主动性语言攻击,或是有主动性躯体攻击史评为Ⅲ级;若患者表现出主动性躯体攻击,且攻击行为次数超过2次,或是攻击行为已致伤及他人评为Ⅳ级。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对于I级攻击行为风险患者,护理人员需进行妥善安置并给予密切关注,尽可能地排除一些可能诱发语言、躯体攻击行为的诱因;对于II级攻击行为风险患者,护理人员需将其安置于重症监护室,并持续监测其病情,以便于及时地观察到其攻击行为征兆,做到早预防、早控制;对于Ⅲ、Ⅳ级攻击行为风险患者,护理人员需将其安置于重症监护室并由专人看护,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刻上报给临床医师,在必要时可采用相关药物、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进行处理。(2)对病房进行定期检查,对病房内危险物品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寻找并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3)对于激惹性较高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持续关注其病情变化,并安排专人对其加强看护。(4)对于过于兴奋及躁动严重患者需对其进行隔离管理,避免嘈杂的住院环境激惹到患者,若有必要可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从而确保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安静、干净的住院环境,为患者病情稳定与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5)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要保持和蔼的态度,并以亲切的语言安抚患者情绪,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防止与患者产生语言冲突;同时,多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同情,防止患者产生敌对情绪继而引发攻击行为,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6)心理干预:a积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尽快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好感,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b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受病情、行为改变等因素影响常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情绪波动,所以护理人员在日常治疗与护理期间要用积极的语言、态度以及行为来影响患者,从而促进其治疗与护理依从性的提高;同时,在护理期间要保持诚恳、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c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要积极、耐心地解答,防止答错或是回答过于随意致使患者产生误解;同时,指导患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控制,养成表达自我想法与感情的习惯,若激动、气愤到无法控制要寻求家属、医护人员的帮助。d在出院前1d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嘱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时到院复诊;同时,指导患者要积极地融入社会,并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7)对于患者出现的攻击行为,护理人员需以新的应对方式进行解决,比如控制情绪法、沟通技巧等,让患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并对比两组精神状况,涉及激惹性、行为紊乱、敌对猜疑、思维障碍及焦虑抑郁等维度,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精神状况越差;观察对比研究组干预前后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涉及语言攻击、被动躯体攻击、主动躯体攻击及攻击行为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软件对本研究中相关数据进行处理,BPRS各维度评分用±s表示,以t检验;攻击行为发生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PRS评分比较

与参照组比,研究组BPRS各维度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PRS评分比较(±s,分)

2.2 研究组干预前后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与干预前比,干预后研究组各类攻击行为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干预前后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常在青壮年群体中呈亚急性发病,临床表现涉及思维、行为、情感及感知觉等障碍,且患者的精神活动的协调性较差。受妄想、幻觉等症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伤人、毁物及自伤等攻击性行为,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威胁[3-4]。因此,对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好攻击行为风险评估,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BPRS量表评估其精神状况,结果发现:与参照组比,研究组BPRS各维度评分均更高。表明相比于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精神状况较差,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其精神状况存在一定关系。

有研究指出,对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率[5]。本研究对6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其攻击行为风险等级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发现:与干预前比,干预后研究组各类攻击行为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更低。可见对新入院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李素荣等学者[6]指出:对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给予有效预测,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不仅可保障患者、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还可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与本研究结果趋同。究其原因在于根据患者的攻击行为风险等级进行护理可让不同攻击行为风险的患者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发挥更好的护理效果;定期检查病房,消除不安全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或减轻攻击行为严重程度[7];持续监测激惹性较高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安排专人看护及对过于兴奋及躁动严重患者需对其进行隔离管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高危患者出现攻击行为;保持和蔼、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并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同情,可有效避免其产生敌对情绪继而引发攻击行为;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不良情绪,对避免攻击行为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对出现攻击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以全新方式进行解决,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起适合其个体的行为方式[8]。

综上所述,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其精神状况有关,对其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躯体精神分裂症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