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型导管固定在肢体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

2021-10-29王易容刘丹妮

循证护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胶带粘贴肢体

李 想,王易容,倪 玲,刘丹妮

岳阳市中心医院,湖南414000

骨折病人伤后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1]。术后绝大部分病人切口需放置引流管清除积血,减少感染率[2]。引流期间引流管固定妥当、引流通畅是保证手术成功和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但在留置引流管过程中时有导管滑脱事件发生,而导管固定不牢固是脱管的主要原因之一[3-4]。若病人出现引流管滑脱等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则会延长住院时间[5],还会造成严重后果。研究表明,二次固定可有效降低导管脱管率[6]。临床上,切口引流管的二次固定方法有很多,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3M弹力胶带高举平台法。但运用此方法进行肢体引流管固定时,效果却并不理想,引流管松脱事件频频发生。遂根据我科实际情况进行了高举平台法的改良制作。选取我院创伤外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70例肢体骨折术后留置切口引流管病人,探讨改良型导管固定方法在肢体引流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创伤外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70例肢体骨折术后留置切口引流管病人。纳入标准:意识清醒,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能配合参与此研究;影像学确诊均为肢体闭合性骨折病人;病人术后使用住院病人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进行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均为具有中度危险性;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10 d;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有皮肤疾患,有胶带过敏史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将病人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9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引流管留置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引流管固定方法

1.2.1.1 对照组

采用高举平台法。取长10 cm、宽5 cm的3M弹力胶带在避开切口敷料距离引流管口约10 cm位置进行引流管360°包裹后无张力粘贴在皮肤上,充分按压。

1.2.1.2 观察组

采用改良型导管固定方法。①制作方法:取长10 cm、宽5 cm的3M弹力胶带,将胶带横向对折,沿折痕纵向剪开1.5 cm,再在下端1.5 cm处横向剪开3 cm;亦可根据导管粗细剪裁胶带大小灵活运用。②使用方法:第一步,在避开切口敷料距离引流管口约10 cm位置将胶带的未剪开部分进行引流管360°包裹后无张力粘贴在皮肤上;第二步,将胶带剪开部分置于引流管下方重叠粘贴于皮肤上,充分按压(剪开部分置于引流管远端)。见图1。

图1 改良型导管固定示意图

1.2.2 观察指标

①导管松脱率:置管期间因病人活动造成的管道松动或脱出的次数,依从性差自行拔管不统计入内。每班监测导管外露长度,超出范围在0.5~2.0 cm视为导管松动;超出2.0 cm以上或脱出皮肤表面视为导管松脱。如若发生导管松动,先用无菌纱布固定,配合医生重新固定或拔管;若发生导管松脱,先用无菌纱布保护切口,查看引流管是否完整,必要时配合医生重新置管。②固定材料更换间隔时间:置管期间,因伤口渗出液较多渗湿固定胶带使其失去黏性、或伤口换药时固定胶带被撕除的情况需更换固定材料予以重新固定;统计每根管道累计固定次数及材料更换间隔天数,引流液渗漏致胶带渗湿更换不统计入内[7]。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种方法在肢体引流管固定的临床应用中,观察组病人导管松脱率低于对照组,固定材料更换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固定方法应用效果比较

3 讨论

管路固定是管路护理的基础环节,良好的管路固定,不仅防止管路滑脱、移位,达到良好的引流效能,同时能提高病人舒适度,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8]。意外拔管又称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导管未达到规定的拔管标准之前意外脱出,其主要原因是病人自行拔管和医务人员操作不当[9-10]。在我国,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达到15.5%[11]。有研究表明,改进管道固定方法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简单有效方法[12]。对照组采用的高举平台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其具有操作简单,胶布与皮肤接触面积大,且黏合紧密[13]。然而,肢体骨折术后病人受臂围、腿围直径影响,固定胶带横向受力面积小无法与引流管口垂直粘贴而只能略低于引流管口水平沿身体纵轴纵向粘贴于皮肤暴露部位。且术后早期常被限制床上活动,纵向固定的引流管受地心引力影响,固定引流管的胶带由远端开始蔓延式松脱,而增加导管松脱风险。对照组的4例导管松脱病例均由胶带半松脱状态,家属协助病人进行床上翻身操作时牵拉所致。对于一些肢体活动良好的病人来说,其固定效果更会随着活动量增加而减弱。观察组采用的改良型导管固定方法,不仅与皮肤接触面积大,可以取得较为紧密的黏合效果,也较好地弥补了传统高举平台法的不足。一端剪开后重叠粘贴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胶带远端易松脱的问题,提高了引流效能,降低了导管松脱风险,延长了材料更换间隔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固定材料更换间隔时间[(3.86±0.28)d]长于对照组[(2.75±0.36)d]。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导管松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固定材料更换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制改良型导管固定方法用于肢体引流管固定时,操作简单,提高了引流效能,固定效果较好,有效降低导管松脱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且相对延长固定材料更换间隔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也为病人节省了费用。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现已通过我院管道安全管理平台推广应用,推广同时,发现此种方法因可以根据导管直径剪裁胶带大小,由此亦可用于多类型导管固定,便于导管同一化、同质化管理,得到病人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胶带粘贴肢体
帖脸谱
《猫头鹰》小粘贴
纸胶带随身笔
肢体语言
A ski trip to Japan
胶带有故事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肢体写作漫谈
简易胶带座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