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营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1-10-29洪云曦

关键词:老城区老城合肥

洪云曦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迅猛期,城市不断地进行增量、扩张式发展,出现只关注经济增长而进行大拆大建的房地产式模板化发展趋势[1],缺乏因地制宜、保留历史肌理的老城区空间更新,以及忽视了老城区带有集体文化记忆场所的功能更新,导致老城区文化内涵及历史传统文脉逐渐失色,不同年龄层的大众对城市历史文化无法产生集体共鸣。但随着城市发展模式转向存质化、精细化[2],近年来,各地老城区的文化空间营造及地域特色文化传承逐渐受到关注,大众也更加渴望城市规划者能采取优化策略,在关注民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城市人文风情的形成与赓续,塑造具有文化自觉[3]的老城空间。

二、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营建的必要性研究

1.塑造合肥老城空间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渗透在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历史文化建筑、风土人情,还是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文化就存在。文化铸成了我们大众生活以及民族国家的血肉[4],直接影响着大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5]。因此,我们在`强调老城保护、更新时,需要强调老城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提升,强调老城场所文化的记忆,创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6]。

(1) 合肥老城区“场所记忆” 营造是大众与城市文化沟通的桥梁 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把城市的“记忆场所”归为三类,分别是对大众有纪念意义的物质属性、具有纪念性的象征属性和具有标志性的功能属性的城市场所[7]。城市记忆场所是一个可以连接大众记忆与城市文化元素的特殊通道,例如合肥的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合肥九狮桥纪念雕塑、合肥遗留的工业建筑等,各个空间都充斥着合肥的历史文化与大众记忆元素,这些场所承载的是合肥居民丰富的个人情感、集体记忆与合肥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是城市文化与大众沟通互动的桥梁,更是新一代大众感受合肥城市魅力[8]、风俗人情的对象,是对合肥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唤起合肥老城空间场所文化记忆是老城区文化空间营造的必要途径。

(2)合肥城市“文化认同”提升是增强老城区活力的手段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人与行为的关系,当大众愿意参与城市社会活动以及社区交流时,文化认同感就较高;大众参与的频率越高越积极,对所在城市、社区相关事务越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就越强;而当大众不愿意参与城市、社区活动时,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就越低[10]。因此,大众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与对城市文化认同程度成正比。城市文化认同构建是城区文化场所记忆营造的积极结果[11],若合肥老城区可以积极有效地更新、维护文化空间的场所记忆,则可以提升合肥老城区的居民文化认同感,进而激活大众参与老城区更新的集体意识,增强整个合肥老城区的活力[12]。

2.合肥老城空间文化更新需求的必要性

(1) 宏观层面 我国2012年开始强调通过设计手段挖掘旧城潜力,提升老城空间活力以及生活环境品质,把旧城更新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方向;2015年,中央城市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14],进一步确定了老城区文化空间营造的必然性和趋势;2016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城市修补的重要性,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失、历史空间场所损毁、功能落后等问题,需要积极恢复和补救(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21/content_5044367.htm;;2017年开始实施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计划中,也提醒城市规划者需要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解决快速化、增量式发展城镇化带来的老城文化空间失落等问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5号],2017年3月14日,http://www.mohurd.gov.cn/fgjs/jsbgz/201704/t20170410_231427.html.;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魂,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8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因此,老城区文化空间营造势在必行,是城市精细化发展、功能更新的必经之路。

(2)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属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层面。老城区空间更新若从社会性的公众价值理想出发,则必须要进行老城区深层次文化内涵挖掘,这有利于规划者精准掌握老城区空间不同属性、确定规划倾向[14];有利于吸引大众更多地参与老城区社区活动,凝聚民心;有利于城市文脉延续、社会安定,进而提升大众的城市认同感。若老城区更新只考虑开发商群体及行政管理相关规划机构所强调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表面装饰需求,那么老城区更新并不能弥补控规在城市特色属性空间管理与文化塑造方面的不足[15],同时也会使得大众群体丧失场所记忆、社区情感淡漠。城市文化传承是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城区文化空间氛围营造也打破了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设计方面仅仅针对以土地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弊端[16]。

(3) 微观层面 随着城市功能精细化发展,老城区更新是大众的根本需求。老城区一般是城市最初发展的核心地带,但时过境迁,城市不断扩张,老城黄金地带资源逐渐被新区分化,其内部景观环境、功能、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追寻文化脉络,重新规划定位老城社区空间,是老城区居民的心之所向。从经济角度来说,重拾城市文脉,旧城区政府也可以依仗文化脉络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们提升老城区物质空间与景观环境,增加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营造是国家政策引导的,是城市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所规划的方向,是大众对文脉传承的基本需求,其更新迫在眉睫。

三、合肥老城文化空间概念界定、分类及现存问题与现有价值

1.合肥老城文化空间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开始,合肥发展规划就以城中整个环城水系为中心,内部井字形、外部环状围合、放射型为整体结构,主城区如图1虚线内范围所示,南至环城公园南路,西牵环城西路,北沿环城公园北路,东至环城公园东路。经历城市快速扩张发展后,2016年国务院通过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并明确了以环城水系为中心的建设发展区为合肥老城区。本文所探索的老城区文化空间是指基于合肥老城区范围内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公园、街道等物质文化空间,除此之外,还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能展现合肥城市文化发展历程的工业遗址老厂房空间。

图1 合肥老城区范围界定

2.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分类

本文所探索的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共分为三类:

一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公园,例如有着“张辽威震逍遥津”传奇和大众儿时记忆的逍遥津公园;被誉为合肥翡翠项链的环城公园;展示传统“忠、孝、清、廉”价值观念的包公园等。

二是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包括具有晚清历史、人文荟萃的淮河路步行街;栽满法桐、具有文艺气息的芜湖路街道;具有市民生活缩影、热热闹闹的宿州路、拱辰路街道等。

三是传统工业遗址老厂房,一般指从计划经济开始发展创建起来的国有大型工业厂房。老厂坊往往是挑高、大跨度结构,并由钢筋混凝土和大型排架结构以及红砖构建而成,具有一定的特色,整个空间高大、明亮、开敞、通透,具有很高的改造和可塑价值。

3.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现存问题

(1) 商业色彩浓厚致使历史文化氛围滞后 合肥近几年城市改造更新如火如荼,老城区商场鳞次栉比,林立在各个生活社区周围,生活气息浓厚。但老城区历史文化空间却一直保留原样,默默无闻,缺少关注度。笔者曾对合肥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性的相关地点进行 “相关地点第一反应联想”的街头随访,结果见表1所列。其中 “芜湖路”的第一相关地点是“包河万达”,第二是“法桐树”,第三是“包河公园”,只有10位大众提及了包公祠以及清风阁两处文化景点;“淮河路”的第一相关地点为“银泰中心”,第二为“小吃街”,第三为“明教寺”,除此之外,百盛广场也是较多被大家提起的关键词,而李鸿章府只有两人提及;但大众对于“环城路”的初始联想都是环城公园,并肯定此公园为老城区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蒙城路”的前三相关联想词为“杏花公园”“蒙城路桥”“城隍庙”;“金寨路”的前三相关联想词为“金寨路桥”“三孝口”“南七里”;“长江路”的前三联想词为“之心城”“新华书店”“三里庵”,也有八位年长者提到了“长江饭店”与“安徽农业大学”。从调查结果来看,除了可供大众游憩放松的公园文化景观之外,商业空间是老城区大众较为熟知和在意的,而历史文化空间却鲜有人关注。

表1 大众关于合肥老街第一联想词的调查结果(仅显示前三项)

(2) 文化空间元素挖掘、更新、宣传不足 笔者在街头的随机访谈中发现,大众对合肥老街周边的历史文化空间认知不足,除传统的旅游文化景点外,对合肥老城区相关老街的历史文化缺乏共识。

在随访的家庭单位中,以年龄为界限(表2),4-14岁(幼龄)占总随访人数的11.11%,13-18岁(青少年人群)占总随访人数的12.35%,19-35岁(青年人群)占总随访人数的28.4%,36-50岁(中年人群)占总随访人数的20.99%,51-65岁(中老年人群)占总随访人数17.28%,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占总随访人数的9.88%。

表2 被随访人数年龄层比例

在此基础上统计大众去过老城区传统文化空间(城隍庙、李鸿章府、明教寺、包公祠、清风阁)的次数,结果发现,如表3-7所示:

表3 不同年龄层人去城隍庙次数比例

表4 不同年龄层去包公祠次数比例

表5 不同年龄层人去李鸿章府次数比例

表6 不同年龄层去清风阁次数比例

续表

表7 不同年龄层去明教寺次数比例

幼龄群体是在学校或者课外活动要求下主动去李鸿章府、包公祠等地; 36-50岁的中年人群体由于需要陪伴孩子或社交活动,占比例最高,19-35岁青年人群其次,主要为参加大学的组织活动;明教寺由于宗教性质明显,51-65岁及超过65岁具有明确宗教信仰的群体才会到访3次以上。从整体随访结果来看,大多数人群表示合肥历史文化空间宣传力度不够,设施陈旧,场所孤立,文化氛围失落。

在调研中,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市民对于老街周边相关文化元素及历史的知晓程度,笔者对随访群体也进行测评。我们将了解标度设为1-5(表8),测评结果显示,大众对于包公祠与合肥的桑梓情缘相关历史文化元素知晓标度较高,标度为4;其次为李鸿章府与逍遥津三国古战场等文化历史,标度为3;但对于杏花公园“藏舟蒲”“争笛浦”、环城公园赤阑桥与环城路的历史相关元素只达到标度2;至于高家祠堂、城隍庙历史与风貌、金寨路京广驿道、长江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姜夔文化等相关历史文化为标度1。

表8 合肥老城区历史老街文化元素评价标度表

通过街头随访、调研发现,老城区传统文化景点中,大众认同度较高的仅仅只有李鸿章府和包公祠,其他相关文化元素了解的并不详尽,特别是芜湖路的“姜夔文化”,受访大众中,仅有一人知晓相关历史元素。大众在接受随访时表示,合肥传统文化元素传播力度不足,文化景点更新力度不够,无法形成行为深刻记忆点,并且合肥传统特色的活动资源匮乏。

(3) 人文历史景观空间生态品质不佳 在受访人群中,关于环城公园的生态景观经营不缀等问题也被提及多次。环城公园以合肥古城墙为根,集纳周边文化历史元素,逐渐发展成环城带状大型公园。但由于城市内部空间增量式发展,忽略了这座公园的生态维护,特别是公园内部的人工水体由于曲水环绕,并缺乏与外部水系的沟通互流,导致整个水系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虽然近几年来相关方面会对之进行定时集中维护,但因常年缺乏活水循环,部分水域还是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除环城公园外,合肥老城区内的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现状也多被人诟病,大众都认为这两所公园的景观资源更新力度不足,景观设施陈旧,同时也缺乏可供大众科普、学习、宣传的人文历史方面的元素。

(4) 旧工业空间缺乏文化活力 合肥老城区老工业建筑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及科学研究价值,是能够体现合肥历史文化特色和精神文明属性的建筑物。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它们逐渐消逝在历史舞台上,随之一起消逝的还有属于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以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城市文脉印记。在随访中,大众表示对工业旧址的印象匮乏,只有中年以上人群还有部分记忆。大众都表达了对于现有旧工业空间文化活力的需求,例如期待改造成类似于“合柴1972”开场的文创空间,即既保留原始厂房外形,又对其内容进行填充,丰富其内涵。内部遗留物件不仅能让幼龄儿童科学的了解合肥历史,开场的空间也能成为大众娱乐放松的又一去处,成为合肥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17]。接受随访的市民还提议,即使大型旧工业空间的改造由于土地及规划原因难以实现,也可以浓缩成小型空间或在旧址周围街道留下印记,以便大众追忆和广大孩童了解城市文化。

综上所述,合肥老城区商业消费主义色彩浓郁,文化空间则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其文化元素挖掘不够、利用、传播不足;自然资源虽成体系,但空间生态品质不佳;合肥城市文创热情及发展需求强烈,但所承载的空间活力不足,特质不凸显。

四、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营造的原则

基于合肥老城区文化空间现存问题、被随访大众的基本诉求,以及文化空间营造的基本要素等,我们整合出一套合肥老城区特有的文化空间品质优化原则和文化空间活化路径。

1.合肥老城文化空间营造原则

(1) 地方性原则 不同城市有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所以在文化空间营造时应结合地方特色,从特有的城市文脉或城市IP特色出发,增强大众认同感,提高本地特有文化的影响力。

(2) 多层次针对性原则 这里的多层次是指老城区的文化空间营造既要从宏观层面按照国家城市设计导则确定老城区文化空间的格局规划范围及更新核心问题;又需从中观层面关注合肥老城区位文化本质属性,考虑老城中不同文化空间要素的营造需求及使用价值;最后从微观层面,即大众基本诉求层面对不同文化营造要素提出针对性的更新目标、方法和要点,让不同文化空间展现独特的文化生命力。

(3) 灵活控制性原则 由于老城区人口数量庞大,用地紧张,寸土寸金,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空间业态和空间系统。因此,需灵活根据老城区现况控制更新范围及内容,保持可塑性的弹性维度,正视空间发展的不确定性。

(4)可持续更新原则 城市更新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步,才能在满足当下功能需求的同时,不断根据城市发展、大众新需求激活新的潜能,保持城市活力。因此,合肥老城区的文化空间营造也要在保留历史文化信息、更新文化空间的同时,根据大众产生的新文化需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可持续地更新出与之匹配的文化功能,维持整个老城区文化空间的文脉传承。

五、基于大众需求的合肥老城文化空间更新策略

基于大众对商业文化的推崇、对文化传播力度的需要,以及对景观品质空间和重塑工业遗产活力的期待,再依据文化空间的营造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让大众重拾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合肥市民的地域自豪感。

1.地域文化传播方面

(1) 挖掘历史文化触媒点,充分展现合肥老城文化符号 从上文中大众被调研“关于到访历史文化空间景点的次数”的结果来看,目前合肥地域文化景观已经无法唤起大众激情和文化认同感。需创造可激起大众兴趣的历史触媒点,例如提取三国故地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包拯清正廉明形象等触媒元素,还包括老城街区的老字号、特色餐饮,景观公园历史轴线,老城区工业历史建筑的外在肌理和造型,娱乐性民俗活动等,并利用其进行大众传播。让大众感知触媒元素,从被动到主动地去区挖掘文化触媒元素背后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增加对于合肥老城的文化认同感。

(2) 以商业文化带动合肥历史文化传播 调研中大众更推崇社会各类商业、消费文化,表示商业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更具有吸引力。因此,从商业角度出发,以合肥老城区被挖掘出的文化触媒点为定位,找出契合点,加强商业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让商业与文化产生链式反应[18],以激活大众兴趣点。例如合肥老城区文化景点可以开发相关历史的文创周边商品,包括包公形象的卡通造型手机壳、T恤衫,具有三国历史故事插画的丝巾伴手礼、书签,等等;工业旧址可以根据现存的工业遗产打造文创空间,让年轻创业者入驻,发展多样化的文化,吸引大众到访;历史街道可以设置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艺术装置,让游客和市民在这里拍照打卡,以“网红打卡地”商业模式宣传本地历史文化;历史公园则可以整合现有的碎片式历史资源,设计具有故事性、科普性、纪念意义的手绘游园地图册,供游园大众购买、讨论、传阅,增加历史公园趣味性。

2.文化氛围营造方面

(1) 以“城市双修”为理念带动老城区环境微更新 大众对合肥老城市公园具有物质化、品质提升的需求。物质化由于可以够被大众直观地感知、体验,是现代城市发展、扩张、更新所追求的目标[19];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则是品质提升的重要方式[20]。

合肥老城历史公园较为有名的有包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等,它们与老城区的发展、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区位历史和生态价值[21],但因为历史悠久,它们在建筑风貌、配套设施、植物养护以及文化展示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大众缺乏吸引力。以包公园为例,在城市双修理论下,可以增添一些符合包公刚正不阿形象的,具有文化性、主题性的植物,在更新环境的前提下托物明志,从细微处体现园内文化内涵;也可在周边重新设计改造成观赏型景观湿地驳岸,水养一体;在公园设施和建筑外在肌理方面,应利用微更新和渐进式修补理念,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符合园内文化的统一视觉风貌,进行建筑外层结构的更新;再配合统一视觉风貌搭配更换公共设施,包括历史游园线路导识牌、公共座椅、饮水装置、分类垃圾桶等;最后在园区的出入口进行入口形象空间和人车分流的导视空间更新,形成外部立面、内部环境、细节设施、人车线路等各方面文化、风格统一的局面,提供给大众一个舒心怡然的环境。除历史文化公园外,历史街区、广场、工业遗址的修补同样都要从内部环境、设施、人流动线、建筑与周边环境业态入手,完成环境品质的微更新和风格的统一化修补,以提升整个老城区文化氛围,满足大众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2) 增加社区活动修补大众认同感,营造老城区文化活力 老城区作为老合肥人生存、活动的场所,与老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新区扩张,大众搬迁,维系老城区邻里之间的情感纽带逐渐消失,合肥老城的历史与文化也随之掩埋。因此,增加各社区之间文化类、民俗类的联动,让市民参与到老城文化保护、更新的制度决策中,是激活社区邻里交流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传播、大众文化认同感的有利途径。

3.文化空间管理方面

主要是老城区文化空间网络智慧化管控。现代智慧化管理是大众需求的智能、舒适化服务体系。它可以对城市中的文化空间进行整合,方便城市精细化运作和城市规划者进行动态化统筹协调。从管理端来说,我们可以把合肥现有文化空间及产业相关信息数据,包括城区人口数量、历史遗存建筑区位信息、风貌、现存管理情况、功能更新情况、交通便捷情况以及全年每日到访者平均数量等相关大数据为基础信息[22],对城区内文化物质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量化数据,直观地掌握城区文化空间活力值,达到文化空间资源整合数字化、可视化、经营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在文化空间更新方面,可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活力值不足的文化空间进行参数化模拟,再通过APP推送等方式增加大众评估途径,根据所收集数据推演整体特征,提升对文化空间的认知把控效率,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改善升级。从游客端来说,智慧化管控可以开发相关APP,让游客打开手机就可以了解合肥城区文化空间的区位场景、历史文化渊源、停车位查找、大众评价、相关文创周边产品推荐等服务功能,并可根据游客定位推送城区内不同文化空间的最佳游览路线,让大众体验高效、方便的游览方式。利用科技、智慧化管理也是促进文化空间与城市化协同更新的有力途径。

六、小 结

目前,由于合肥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努力跻身新一线城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忽略老城区文化空间的协同发展,造成其存在功能衰败、缺乏大众吸引力、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为了营造老城文化空间氛围,让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文化、服务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后,确定文化空间所要营造的要素和依据原则,提出从地域文化传播、文化空间氛围营造、文化空间管理三方面入手,挖掘合肥历史文化触媒点,辅以商业宣传,依据城市双修理论的同时运用现代智慧化管理手段,维护合肥城市文脉和大众集体记忆,增进大众对合肥的文化认同感。这是对现代城市文化风貌适应性、渐进式更新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也期待可为城市精细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老城区老城合肥
合肥的春节
日出老城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合肥的春节
十里灯火璀璨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嘉兴老城区的特色建筑探寻一
小小书画廊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