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英语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10-29李为山李康熙
李为山, 李康熙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2017 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2017-0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双一流”建设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必须拥有本学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科研的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英语教育的历史使命[1]。“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2]2018年“新时代高教40条”和 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卓越拔尖和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对公共英语教学的要求。
学术英语(EAP)是对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的通译。这一术语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1974年。1975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将“学术英语”用于系列文章和著作的类称,当时主要为科技英语,也有少数关于英语学习技能的著作。1980年,随着《专门用途英语》杂志的问世,学术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两大分支之一的地位被确立下来。此后“学术英语”这一术语的使用愈发广泛。它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置的”[3], 是“对特定学科的认知、社会和语言要求进行教学设置的手段”[4], 是“正规教育体系中以学业用途为目的的英语交流技巧”[5], 是“把重点放在学术环境中某一特定群体的交流需求上而进行的教学”[4]。自 2011 年 9 月,清华大学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学术英语课程的实施[6]。2012 年 7 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宣布将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并着手制定了以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7]。大学英语教学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变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地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出版社也出版了各种学术英语教材,学术刊物上出现了不少讨论学术英语研究和教学的文章,相应的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8]。
学术界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术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但英语教育研究学者鲜有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系统性梳理,很难从总体上准确客观地把握我国学术英语研究的历时演变。鉴于此,从整体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可以准确把握国内学术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进程,为进一步提升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效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国内学术英语研究总体趋势如何?二是国内学术英语研究学者与机构合作情况?三是国内学术英语研究有哪些热点?四是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有何启示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借助可视化信息软件CiteSpace.5.7.R1软件和Excel对1993-2020年间CNKI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 期刊中有关学术英语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CNKI高级检索中,以“学术英语”为主题词在期刊文献中进行检索,来源类别设定为北大核心期刊与 CSSCI 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与 CSSCI 来源期刊权威性高,影响力大,能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内学术英语研究的历时演变。为了获取数据库中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 期刊所有关于学术英语的论文,研究没有对数据时间进行限定,最终数据下载时间为 2020 年 7 月 9 日。检索结果显示:自1993年至2020年,共得到文献 520 篇。人工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如会议通知、竞赛通知、图书推荐、报道等),最终获得文献 499 篇。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国内学术英语研究总体趋势
学术论文数量的时序变化是衡量某研究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对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对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9]。因此,为考察我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成果的产出情况,对近2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学术英语教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发文量趋势图(见图1)。如图1所示,我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27年间的论文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5年,每年所发论文数量均未超过5篇,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受到国内外语界学者的重视;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至2020年,发文量较前一阶段有大幅度提升,2019年发文量达到60篇。这表明从2006年开始,学术英语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语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图1 1993-2020年间CNKI核心期刊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发文量趋势图
499篇与学术英语研究有关的期刊文章被国内共计109种核心期刊收录。本研究整理了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来源期刊(见表1)。如表1所列,刊发学术英语教学研究文章数量较多的代表性期刊主要包括《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在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中,8种期刊都是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学术英语教学相关论文共90篇,占总发文量的18%。《外语教学》刊载的文章最多,共15篇。数据表明,各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对学术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均衡。
表1 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来源期刊
2.作者合作分析
在学术英语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能力。不同作者对学科的贡献率不同,其中对学科发展贡献率大的作者被认为是核心作者,核心作者集聚成群从而形成核心作者群[10]。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核心作者与核心作者群构建特定学科学术话语引导权、引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对其他非核心作者的研究活动产生无形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术英语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为蔡基刚与王雪梅等学者。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是国内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13 年 2 月 25 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了由蔡基刚牵头撰写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要求全市所有高校开展“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致力“培养大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研究和今后工作,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11]。蔡基刚认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着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与目前通识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若满足新的需求,除了决策层改变教学定位外,还要更新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根据不同专业学习与研究需求,开展专门用途学术英语教学。
本研究利用CitesSpace软件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在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代表中心性,节点与字体越大,表示作者在该领域发文量大,影响力高。作者之间的连线表示在学术英语研究领域作者之间有过合作。结果显示,网络节点数为55,连线数量为11,网络密度为0.007,其中部分主要作者之间有过合作关系。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有以蔡基刚、廖雷朝为中心、以钟家宝、钟兰凤为中心、以邓鹂鸣、章木林为中心、以卫乃兴、张乐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图2中,网络密度值偏低,表明学术英语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偏少。之所以需要不同作者之间合作,是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外语教学研究课题,尤其是一些重大课题,往往涉及到资料搜集与整理、数据调查分析、实地调研、理论研究等多项工作,无论是从学术质量还是研究效率、研究周期而言,单凭研究者个人的力量恐难胜任。或许正如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所言:“科研是一项集体活动,一篇论文有适量的合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可以在知识结构等方面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成果水平。”[12]
图2 国内学术英语研究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3.机构分析
本研究考察了研究学术英语的机构情况(见图3)。自1993年以来,复旦大学共发文50篇,排名首位,以蔡基刚、廖雷朝等学者为主的研究群体科研成果十分显著。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于2020年11月启动首届学术英语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用英语展示和探讨专业话题,不断激励学生投身参与国际学术创新与交流,成长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国际化拔尖专业人才。其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大学,发文量分别是25篇与21篇,这两所大学也是学术英语研究的重要贡献机构。研究学术英语的机构主要以外国语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为主。对机构之间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发现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连线,应进一步加强学术英语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提升研究成果质量。
图3 国内学术英语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4.关键词及共现时区图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研究主题,是论文的核心与精髓。在获取的数据中,关键词频次高代表它可能成为术语网络中的研究热点。如果某一关键词节点频次高,而中心性为0,则揭示该关键词在术语网络中是孤立的,不太可能成为术语网络中的研究热点。然而,判断关键词频次并无固定标准值,需要根据数据量大小进行判断,一般认为,频次排名越靠前越能体现关键词在术语网络中的重要性。中心性是量化某个节点在连接其他节点中作用的重要程度,可理解为术语或文献在众多节点中的重要性。陈超美等认为,某个术语或文献中心性值高于0.1(带有紫色圆环)皆可视为网络中心关键节点[13]。本研究得到1993-2020年间国内学术英语研究高频次关键词的分布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写作、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等已成为学术英语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2 高频次高中心性关键词(按频次降序)
本研究得到学术英语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见图4)。结合定性分析可知,国内学术英语领域的研究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演变。1993-2005年,国内研究学术英语的文献少,主要讨论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大学通用英语的一个分支的特点和风格,为学术英语后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93年,王英格发表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上题名为《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的论文,是获取数据中最早一篇研究学术英语的论文,文章对学术英语标题进行分类,并提出了论文标题的常规惯例写法与非常规惯例写法。2006-2020年,国内研究学术英语的文献持续增长,这一期间的研究偏向应用层面,研究热点趋向多元化,主要围绕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学术英语写作等热点来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有文章探讨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与发表等应用层面的问题。
图4 国内学术英语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四、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在对国内学术英语研究的499篇CNKI北大核心期刊文章与CSSCI 期刊文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学术英语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以下四个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对于开设课程的有效实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可以让教师对学习者的需求精准定位,以便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针对学术英语比较贴切的需求理论是Hutchinson和Waters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模型,包括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14]。目标需求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后工作中需要的英语技能。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有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考察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能力。外语界知名学者王守仁、蔡基刚等对国内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需求做过大量问卷调查,认为需求主要体现在听懂全英文专业课程、用英文参与专业课课堂讨论、阅读全英文教材及用英文查阅专业文献、用英文撰写并发表学科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用英文陈述展示研究成果。调查发现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课程设计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术英语教师应对新现象和新议题有所关注,拓宽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学识,引导学生把英语学习与专业探索结合起来。这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结合的一种科研方法,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2.课程设计
Hutchinson和Waters 指出课程设计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将有关学习需求方面的原始数据进行诠释、处理,以制定出一系列综合的教和学的指导原则,其最终目的是将学习者带领到某一特别的知识状态。蔡基刚认为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应将学生的个人的主观需求引向学科、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客观需求上来。由于国内大学生专业领域差别大,英语学习能力与需求有显著差异,课程设计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逐渐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开发了适合医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模块,包含前期课程模块:医学英语(医学英语阅读与翻译等);核心课程模块:中医英语(中医临床英语、中医文献翻译等);实践性、拓展性课程模块(英语查房模拟教学、中医学的国际交流等);最后过渡到以英语为工具学习专业内容的双语教学(BT)课程阶段[15]。合肥工业大学针对工科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从2018年开始对全校一年级研究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阅读模块通过学习英语科技类文献的阅读步骤和技巧,掌握科普文献的语言特点和篇章结构,培养学生学术阅读的技能以及综合人文素质与思辨能力。学术写作模块初步介绍英文学术论文的分类、结构、语言特点;此外介绍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具体方法,例如,授课教师结合SCI论文实例讲解英文学术论文的标题、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图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与参考文献等部分的写作技巧,从而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能够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模块主要包括海报(poster)的设计与展示、大会发言(presentation)的语言与技巧以及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时的其他环节沟通技巧,如提问与评价。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主要环节,提升语言技能和沟通技巧。简而言之,课程设计的焦点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对教师而言,课程设计促成了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安排教学活动方面扮演着“导演”角色;对学生而言,基于需求分析基础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程,并积极参与其中,既拓展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术英语阅读、写作与演讲能力。
3.教学方法
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和课程内容模块确定后,教师最关心的是何种教学方法与学术英语教学最匹配,既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又能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是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它采用与学生相关专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堂内容越贴近专业内容,学生就越觉得有实用价值。例如,对于有用英文写作和发表需求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目标期刊相关栏目中下载一篇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语言质量,避免因为语言表达问题而被期刊拒稿。对于有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学术成果需求的学生,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国际会议交流实况录像,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模拟发言的机会,也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学术会议参展海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是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从而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产出导向教学方法,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分工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流程清晰:确定项目、分组分工、制定项目计划与方案、实施计划、撰写报告、汇报演示、项目评价,它是一种模拟仿真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实际项目做出前期准备。不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法,都是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学术英语教学鼓励他们不能安于现状,不思变动,激励他们至少愿意考虑教学中的创新。
4.课程评价
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美国学者斯塔弗比姆1965年提出CIPP评价模式,该模式以管理为导向来使用评价方法,它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做决策之前提供了参阅信息服务。CIPP评价模式包含四个阶段(见图5),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特点。它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一阶段的背景评价用于确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和课程目标,包括:学术英语课程是否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不同专业学术英语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哪些?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能否帮助大学生掌握学术英语所需达到的基本技能?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模块是什么?在怎样的真实环境下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理想?第二阶段的输入评价用于确定课程设计与课程计划,包括: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哪些学术英语教学材料?如何有效地结合学术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发展需求? 使用不同的学术英语教学材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最后成绩评价是否公平?学术英语课程应该哪个学段开设?多少学时最合适?第三阶段的过程评价用于执行学术英语课程的步骤,包括:学生是如何进行学术课程的学习?学校是否有专项研究经费支持学术英语课程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开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不同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模块是否匹配专业发展需求?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发展的障碍有哪些?最后阶段的结果评价用于衡量学术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术英语课程开设是否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一致?学术英语课程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学生对于现行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满意程度如何?学生的学术写作、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能力是否有显著提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困难是什么、满意度如何?通过给各项指标设定权重并开展问卷调查,教师就能把握四个阶段中的重点指标与内容,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应该重视重点指标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灵活运用这些关联性达到最佳化的教学效果。
图5 CIPP评价模式框架
五、结 语
本研究对27年来的CNKI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 期刊中有关学术英语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近15年来,学术英语发文量稳定增长,成为国内外语界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是此领域的领军研究学者,外语学术期刊对学术英语研究重视程度不均衡,机构之间研究合作欠缺;研究热点从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分等理论层面问题转向需求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等应用层面问题。本研究采用的知识图谱分析以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不包括专著、报告等其他文献,因此覆盖面不够全面。就本研究而言,由于CNKI数据库与CiteSpace的兼容性存在问题,软件无法对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共被引和期刊共被引分析。此外,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参数多,设置复杂,阈值与时间切片设置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谱效果。尽管如此,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为发现学术英语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