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应用
2021-10-28马静
马静
【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我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以及伤残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伤残率,观察组死亡率和伤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过程当中对其实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死亡几率以及伤残率。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心肌梗死;抢救效果;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
随着人们生活以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作息时间的不规律,导致心肌梗死的人数不断增加。针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1-2],每年约有8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其发病率约为55/100000,且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急性或者是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出现心肌坏死的情况[3]。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压痛,且用药以及休息后不能够自行缓解,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4-5]。基于此,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当中,尽早对患者实行有效地抢救措施十分重要。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改善院前抢救环节,做好院内院外护理交接工作,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服务[6]。本文研究优化护理流程抢救效果,针对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进行分析,现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我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36-57岁,平均(40.38±3.77)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4-59岁,平均(41.66±5.46)岁。纳入标准:(1)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判断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患者家属不愿了解本次研究且明确表示不愿进行配合;(2)患者存在遗传病史。将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医务人员接到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分派任务后,立即出发,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抵达现场。在到达现场之后,了解患者的情况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工作。转运途中由医护护送至医院及病房。
1.2.2观察组干预方法
观察组实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由急诊科护士长进行人员的挑选,采取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模式,选取优质的小组成员,组建优化急诊护理小组并确保其专业素养。针对选取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使其能够在抢救患者的途中,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够与其他护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将抢救效果发挥至最佳的效果。不定期抽查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熟练地讲清各类抢救物品以及药品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的目的,确保其专业性。针对急救设备以及相关物品,严格进行检查,确保在任何时间所有物品的完好率达到100%。针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案进行有效地探讨,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间进行分析,鼓励医护人员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对以上所提出的情况进行逐一解决。要求针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改善,把握抢救时间,做好与院内急救的交接工作,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佳的治疗方案。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根據患者的心率、心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病情程度越危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时间就是生命。因此,要求所有小组成员严格把控各抢救环节时间,避免耽搁患者的抢救效果。在患者入院之后,针对重症患者实行绿色通道,即设立急救患者专用检查通道和专用电梯,避免因为人流量过多需要排队而耽误患者救治的时间。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优化院前急救流程:急诊室在接到120指挥中心的出诊任务时,应当迅速通知优化急诊护理小组,立即准备出发,要求小组成员能够严格把控时间,将准备工作至出车时间应当控制在5min之内,确保争分夺秒。在出车途中,小组成员应当立即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系,要求其能够提供最短的到达路线。在可以的情况下,最好能找到一人迎接救护车,尽量避免时间的浪费。在小组成员到达现场之后,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简单询问患者病史以及用药状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给予患者简单的生命救护。针对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的患者,协助其进行转运,在转运途中强化基础措施,稳定患者病情状况。对于意识不清醒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立即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同时询问患者家属其病史以及用药状况,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立即协助进行转运。在转运的途中,将患者的年龄、性别、意识状况、主要症状、预计到院时间等情况迅速发送给院内人员,使其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随时迎接患者。在转运的途中,急救护理小组成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免异常状况的发生。若患者在转运的途中突然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的状况,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应当立即重新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判断,并协助医生做好相关抢救工作。待患者病情平稳,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应当再次与院内人员进行联系,再次报告其患者的状况,做到紧密监测、实时汇报。确保院内人员能够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发展状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避免耽搁患者的抢救时间。
(2)优化院内急救流程:院内人员在接收到急救护理小组所传递的患者信息之后,应当理解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前来进行协同会诊,准备好一切抢救用药以及复苏用品。在患者到医院后,要求10min之内做好患者的安顿工作。值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面部表情以及口唇颜色等,判断患者此时状况。进一步加强生化以及精密仪器的检查,依靠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患者情况。与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告知其此时的状况,需要住院或者是手术进行进一步治疗。在患者家属表示清楚并同意之后,由值班医生打电话跟相关科室协调沟通,并向其进一步讲述患者此时的状况,提醒相关科室准备好床单位或者相关手术用品对患者进行救治。针对住院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急诊护理小组应当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查看患者的意识状况。询问患者的感受,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协助患者在病房安置妥当之后,与病室人员进行交接,要求认真填写专科交接记录,并再次进行详细的口头交接,交接内容要全面,事无巨细确保科室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的状况,确认无任何疏漏后,返回待命。提前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术准备(包括手术所需器械、针对患者进行备皮、留置导尿、寻找患者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等)均在15分钟完成,避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再次确认患者用药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药物过敏、溶栓禁忌的状况。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耽误患者的抢救时间,影响患者的抢救效果。
(3)优化心理护理:在转运途中,急救护理小组人员在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注意患者以及其家属情绪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语言的安抚以及行为上的支持,向其讲述目前的病情发展情况,使其尽量放松心情。医生以及护理人员都会在其身旁给予其生命救治,且会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减少其恐惧心理,避免患者及家属过度紧张而影响病情。在患者实行院内救治地过程当中,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其家属可能会出现情绪激动甚至失控的情况。基于此,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应当提前对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使其能够稳定自身情绪保持相对的冷静,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共同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
1.3 观察指标
救治效果:针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以及伤残率进行有效地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来表示,X 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
将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行有效地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伤残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肌梗死主要的发病原因:与冠状动脉急性或者是持续性的缺血缺氧、高血压等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且此病起病较急、发展的速度较快,普通用药后不能够缓解其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7-10]。基于此,在其对患者开展急救措施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地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几率。在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当中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相应的救护措施,主要是对其实行院内用药护理,容易忽视院前护理的重要性;导致其出现病情延误等状况,抢救成功率较低。随着近些年急诊护理流程不断进行发展,将院前急救护理时间不断进行把控,优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针对类似心肌梗死等病情急且病情危重的患者;急诊护理小组成员在接待分配任务时,严格把控时间,将准备工作至出车时间控制在5min之内完成。在抵达现场之后,对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进行评估,并简单的进行救护,针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并与院内人员取得联系,做好相應的抢救措施,有效地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1]。
本文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80%(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伤残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不断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时间,优化院前院内交接流程,提前做好迎接患者的准备。在对患者实行院内护理的过程当中,要求医护人员负起责任,10min之内能够安顿好患者并对其实行有效地救治。结合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实行不同的救治措施。开放绿色通道,针对需要立即手术患者,15min之内完善手术术前准备,有效地解决患者等待的时间,保证患者的抢救时间。国外研究证实,针对心梗患者治疗以及抢救时间每提前15min,其院内死亡的几率下降0.4%,抢救成功率可提高至1.8%[12-13]。
综上所述,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当中,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等待抢救时间,针对其病情发展状况进行有效地评估,并实行有效地救治方案。将院前与院内护理进行有效地结合,保证患者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4]。缩短患者抢救时间,优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358.
[2]刘文红,马丽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1):55-58.
[3]朱莉,龚黎琳,侬宇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6):750-752.
[4]梁钟琴,吴月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82-685.
[5]度学文.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医药,2019,43(7):1162-1163.
[6]王小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卒中患者抢救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1):118.
[7]卫枝,杨媛媛.基于胸痛中心基础上的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8):1368-1370.
[8]倪加风,赵振娟.无缝隙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84-87.
[9]刘凤刚,王娟娟,刘小平,等.优化护理流程对减少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中介入护士辐射的效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8,38(8):617-620.
[10]曹教育,陈霞,尹丹丹,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救护时效性优化的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3):1782-1787.
[11]傅华,孙媛.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AMI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8):2706-2708.
[12]赵超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动脉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S2):148-149.
[13]孟艳婕.分级分区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步救治时间及抢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5):261-264.
[14]张同,刘春花,李婷,等.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1992-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