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英语跨文化教学

2021-10-28李春荣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诺亚跨文化语言

李春荣

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肩负着教育好下一代的使命,要想把英语教透,教活,教深刻,就要用更好的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为祖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祖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教学

世界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的梦想,中华民族正在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要用更好的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用鲜活有意义的英语资源教育学生,让学生用英语学到真实、有用、有感的时事和观点,学习如何用英语理解信息,表达思想,成为具有祖国情怀、国际视野,为祖国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我国语言界权威专家一致认同:英语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它不是要培养同化于英语语言文化的人才,而是要培养英语语言文化与中国中国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型人才。这样的跨文化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能够理解性地审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

确实,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要想把英语教透,教活,教深刻,教师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要重视传授讲英语的国家背后的文化习俗等。

小学英语PEP教材中一个单元的故事里讲到了Zoom和Zip去饭店吃饭,那教师就可以顺便向学生介绍一下西餐礼仪。首先,衣着整洁,准时入场。从椅子左侧入座,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就餐时上身立直,不向椅子背后靠,保持肘部之前在餐桌上,也不要将其他随身物品放到桌上。餐巾叠成三角形放在腿上。男士负责点菜和结账,结账时付小费是礼貌和满意的代表。上西餐的顺序通常是:开胃品、汤、鱼类、肉类、禽类、蔬菜类、甜品。中场离席时,千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上,那表示已用餐完毕,而要把餐巾放在座椅的扶手上。另外,中途离席一定注意把刀叉在盘子中央摆成八字形形状,表示暂时离开。正式用餐时,要注意无论是喝汤还是咀嚼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左叉右刀进食,但不能拿刀叉挥舞。我相信如果教师能组织学生在教师模拟一场进餐活动一定会大受欢迎而又令学生印象深刻。

教材中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小熊Zoom和小松鼠Zip在感冒时打喷嚏之后,他们彼此说Bless you!“Bless you !祝福你!”是不是很像我们中国某些地方孩子打喷嚏,有的老人会说:“一百岁!”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异也有同,我们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如果会注意渗透语言背后的文化就会让语言的传授更加鲜活。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们介绍愚人节、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的来历,一定会为英语课涂上丰富的色彩。

跨文化理念的渗透会使你的课堂教学立体起来,生动起来,真实起来。下面想介绍一下关于英国交通出行的习惯特点。不知道大家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一辆红色双层巴士缓缓驶入式会场。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双层巴士(Double- decker bus)起源于英国,红色巴士在英国已成为国宝,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路主”,他在告诉我们,下一届奥运会将在英国举办,欢迎全世界的朋友们来伦敦。PEP英语教材里有一单元的故事就是通过讲述中英两个小朋友乘坐公交车告诉我们,英国的交通规则与中国正好相反,他们是靠左行走,所以公交车门是在车身的左侧区,右侧是找不到乘客的上车门哦!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介绍一下英国与中国的交通规则的不同导致车门开在哪一侧的差别。

单词的背后也会隐藏着文化。小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PEP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学到的单词:早餐breakfast一词的由来。早餐的英语为什么会是breakfast呢?break不是“打破,打碎”的意思么?而fast是“快”的意思呀!这两个单词为什么合在一起是“早餐”呢?追根溯源,原来fast也是斋戒的意思,几乎所有英国人都信教,斋戒就是他们在白天不饮食,斋月满时的第一顿就打破了斋戒,当然就是早餐了。breakfast就是这样由来的,原来这个词还带了宗教色彩。那么为什么猪肉是pork 而不是 pigs’ meat,羊肉是 mutton 而不是sheep’s meat,牛肉是beef 而不是 cows’meat?了解英法历史的人会告诉你,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逝世后,法国的威廉公爵在教宗的支持下成为了英国国王,所以法语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牲畜留在农场,畜舍时保留了旧的英文名,而上层的法国人在餐桌上就用法语来称这些肉品。再比如教授英语单词friend时,我们可以向同学们介绍fri-其实源于北歐神话人物Frigg弗丽嘉这位爱神兼婚姻的女神,而-end是一个表示人的名词后缀。那么Friday一词我们就可以明白它也是因爱神弗丽嘉而命名的。所以在文化中追根溯源,教词汇的融合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文化的融合了。

英文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那么这曲歌就唱出了伦敦桥的沧桑历史。如果你懂这个桥的故事,你才会更好地感受这首歌曲。原来伦敦桥是英国泰晤士河上资格最老的桥。公元965年建成,那时是木桥,后来经历过战争的多次摧毁,多次倒塌,经历了两个世纪后改为石桥。它是当年沟通泰晤士河南北两岸唯一通道,岁月沧桑,伦敦桥对日益繁重的交通已不胜重荷。英国人又把这座废桥作为古董宣传了它的历史华彩,卖给了美国。伦敦桥就这样上演了一出悲喜剧,现在变成了一座水泥桥。所以这曲歌体现了不同人的各种情感色彩。

不只单单是词汇、句子与文化有关,许多生活中我们听到的一些习语、典故也都是到要到文化中寻找答案。美、英国人普遍信教,我们如果读过《圣经的故事》一书自然会明白许多典故的由来。比如“诺亚方舟”,我们只知道它是用来比喻危难时刻的救命稻草。《圣经里的故事》讲的是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看到世间充满邪恶行为,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中的一位好人诺亚,于是上帝指示诺亚建造方舟,带上妻儿、牲畜、鸟类等动物,包括雌雄。诺亚造舟用了整整120年时间,上帝降雨40昼夜,方舟外面洪水漫天,浩渺无际,人鸟兽虫一切血肉之躯葬身在深渊,220天以后,洪水消退。又过40天后,阿乐山顶露出。诺亚从方舟放出一只乌鸦,乌鸦再也没有飞回。诺亚又放出鸽子,鸽子见遍地是水,冷风呼啸就飞回方舟。七天后,诺亚再次把鸽子放出去,舟中之人焦急等待,鸽子嘴里衔着一只翠绿的橄榄叶子,看出是从树上啄下来的一片新橄榄叶,表达了和平的讯息。这就是为什么用诺亚方舟来比喻避难所儿,口衔橄榄枝的鸽子为什么代表和平的出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世界名著、英语杂志、英文歌曲,英语节目,英语电影等等。学生逐渐会体会到语言是丰富的,是综合的,是有民族渊源的所以才会有魅力。学习任何语言都不能孤立的学,一定要关注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习得语言,关注文化,才会领悟得深刻,学得通透,应用自如。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达我们中华文化的独具特色与博大精深,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学生学好了英语,就可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精神,展现中华风范。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一定要将跨文化教学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圣经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者:张久宣

猜你喜欢

诺亚跨文化语言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守望“蔚蓝”的海洋卫星
生日惊喜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