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百年党史推进思政教学的守正创新

2021-10-28张毅

成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党史教育思政教学

张毅

摘 要:将党史的理论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推进三全育人的进程中,深入挖掘党史中的红色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得党史文化能够为思政教学铸牢思想动力、厚植文化基因、激荡精神动能,体现其当代价值。有鉴于此,高校应当以多元化的路径开拓红色思政教学的新局面,实现党史教育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推动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取得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党史教育 思政教学 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以宏大的視野,深邃的思想,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党史学习教育在百年历史新起点的重要意义,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的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新征程。”[1]其中蕴含红色基因的党史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宝库,将党史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血脉,能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入内生动力,也能够为高校思政课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明方向,打造出立体生动、兼具特色的“红色思政课”,使得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

1 党史教育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党史文化的弘扬践行者,思政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高校应当切实发展好传递好党史文化的时代之声,全力以赴地讲透讲活讲好党史教育课程。在新起点上,将党史文化与思政教学有机统一,不仅能够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还能够深挖党史中所蕴藏的资政育人的文化资源,让党史教育成为滋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营养剂。

恰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借此时机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大热点和难点。一方面存在着教育对象认同感危机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小浪花们,没有体验过“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对于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历程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反倒是在美好的新时代环境中滋生了贪图享乐的劣根。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坐拥时代进步带来的生活之便的同时,也饱受“碎片化”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也不乏对党史文化的片面解读,对历史人物的刻意“解密”,还有出现了许多“抗日神剧”、“古装剧”等。这样的社会现状如若不加以改善,将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横行,直接降低甚至缺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另一方面,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尽管有在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党史课程的设置,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缺乏衔接性,使得党史与思政的结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的获得感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

2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时代价值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重党史的学习教育,善于向历史文化请教、向历史经验求教,从中获取解锁实践难题的秘招。在学思践悟中获得经验与启迪,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与弘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口浪尖,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一项具有意识形态特色的关键课程,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因事而化、不断加强。因此,需要深入发挥党史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让党史教育为思政课程保驾护航。

2.1 党史教育为思政教学铸牢思想力量

毛泽东曾在1938年时就明确地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奋斗历程,无不是以贯彻落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条思想主线当中发展起来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智慧带领中国人民摆脱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暗黑牢笼,领导人民群众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振奋人心的历史性跨越;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把曾经山河破碎的的新中国建设成为未来可期的全新社会面貌,创造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与经济保障;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点亮改革开放的精神火炬,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勇当新时代拼搏进取的探路先锋。在可歌可泣的百年浴血奋战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与当代中国的时代意蕴相结合,持续地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纵深发展。因而,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党史文化教育的齐头并进,能够使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起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的理想信念,为思政课教学熔铸思想力量。

2.2 党史教育为思政教学厚植文化基因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3]中国共产党气宇轩昂的非凡征程就像是一幅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的发展画卷。中国共产党能够一步步的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百年风雨的经验教训。古人有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历史交汇节点上,强调出党史学习教育的十分必要性。恰逢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推进党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新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政治自觉。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试图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占,想方设法地对我国国民输入错误的不良的思想思潮,又或是攻击、丑化、污蔑、抹黑我国在历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根本的目的则是想扰乱人心,从而占领我国思想高地。面对这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考验,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擦亮自己的双眼,旗帜鲜明地驳斥错误思潮对我们的危害,理直气壮地坚定地选择中国共产党对我们的方向指引。政治方向问题是关乎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也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前途命运的第一位问题,借助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角色优势,思政课是净化心灵的灵魂工程,也是凝魂聚气的固本工程,其培养方向不容出现任何偏差。只有将党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像一粒种子一样,深深根植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并落实于日常行动之中,才能增进当代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历史逻辑的深刻理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生生不息的青春永动力,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擦亮党史文化的红色基调。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能够让他们坚定地成为饱含红色基因的党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模范践行者。百年党史背后有着鲜活且生动的红色教材。将党史文化引入思政课堂并进行生动地讲述,能够使得共产党人伟大而鲜红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同时传承党史文化也能够推动大学生学习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英雄模范的先进道德品质,感受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体会发展建设时期讲奉献、敢攀登的大义凛然,领略新时代勇探索、闯新路的一往无前。因此,用党史的学习教育厚植思政课教学的家国情怀,能够使其在领悟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初心如磐的情怀基础上,向着强国目标、民族复兴目标进军。

2.3 党史教育为思政教学激荡精神动能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夏儿女在苦难与磨练中铸就辉煌的百年岁月,我们更应当从中汲取催人奋进的精神动能,坚定青年大学生的中国自信。让党史教育适应并融入思政教学之中能够提振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破除思想与制度的阻碍,冲破黑暗与阴霾,迎来黎明的曙光。先是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革命状况的胜利之路,以生动的革命实践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再是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现状,最后是迎来改革开放的潮流,大刀阔斧地建设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大步踏入新时代,站上了“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国际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能够为中国创造世界奇迹的人间正道,它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奋进方向。凝聚党史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共同力量,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无论是遇到什么惊涛骇浪也依然能够坚定最初的选择,守住自身的信念,一路向前。

坚持思政课教学的铸魂育人功能,是开启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征程。党史文化的学习可以说是一座增强时代青年大学生自信卓然的精神宝库。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国内外形势的能力,正确把握并抓住历史机遇的能力,精准分析探究历史演变机理的能力,是赐予当代大学生中国自信的底气。党史文化通过思政课堂传递出磅礴的红色力量,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弄潮儿的信心。

3 多元开拓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路径

3.1 更新教育理念以提升思政教学高度

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传输有关中国共产党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还是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党史的学习教育在给予青年大学生深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用隐性资源来熏陶他们的精神家园。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背景之下,思政课教师不应再局限于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把学习党史与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提升到政治自觉的高度,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高校要做到以史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当善于将理论学习与史实史料融会贯通,走好“红色育人路”,打好“红色精准牌”,用自身所学为青年大学生筑牢复兴之梦。另一方面,高校要增强史论结合。将党史文化中无形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方法,绘声绘色地讲给当代大学生听,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至于太过生硬而降低学习效果。

3.2 创新教学形式以提高思政教学效度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上发出的明确表态。如果能在上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之上,把育人的触角拓展到第二课堂的之中,使之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教学,丰富教学活动的模式,达到尽善尽美的教育效果。第一课堂的知识传输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结合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将内化的文化知识升华为理想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首先是高校可以开展具有体验感和沉浸感的教育活动来感染青年大学生。借助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国爱党的赤子之心。其次,高校可以围绕重大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纪念日来开展特色鲜明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趁着节日氛围的烘托来进一步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吸引青年大学生加入到主题鲜明的“红色之旅”中,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育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最后,高校可以将学术性与生动性相结合,满足学生对喜闻乐见的课堂需求,比如开展历史话剧,通过历史情境的构建将历史演的“活起来”,增强感染力。

3.3 丰富教学内容以拓宽思政教学深度

党史文化中深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砥砺奋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在纵横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屡经风霜却依然甘之如始,凭借艰苦卓绝的韧劲将民族复兴的画卷一步步拉开,此过程中蕴含弥足珍贵的教育内容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深度。党史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还富有理论深度,当把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理论强度,防止学生因理解不透而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一方面,党史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要注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遵循教育对象学习认知的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党史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使得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做到“通古今之變化”,而后“发时代之先声”。

3.4 加强队伍建设以增强思政教学广度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优化师资力量的关键一步在于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思政课教师应当在丰厚的党史沃土中汲取理论学习与精神锻造的养料。同时,作为党的政策方针的忠实拥护者以及先进思想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更应该成为党史学习道路上的排头兵,让自身先受教育才有资格和能力给当代大学生理直气壮地讲好“红色思政课”。党史理论学习的推进与深入,能够使思政课教师深刻的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曲折前进道路上的历史逻辑与政治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所流露出来的历久弥坚的初心,感悟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中的气魄与雄风,从而强化思政课教师宣讲党史文化的底气,打造善于讲授党史文化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打通党史教育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党史这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能够让青年大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曾经在艰难困苦面前,披荆斩棘的奋勇身姿,培育他们的历史视野。

以党史的理论学习为重要的抓手,加强思政课教师学习掌握党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实现在思政课堂上党史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贯通党史文化与思政教学的渠道,让思政课教师在学史力行当中,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0.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8.

[3] 朱付庆.习近平对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党史教育思政教学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