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延续中大学生心理分析与心态调整研究

2021-10-28荆秀娟

成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荆秀娟

摘 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严峻挑战。三千多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就业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多方调查显示,重大疫情期间我国大学生的疫情认知、情绪心态、应对行为各方面总体表现良好,仅有小部分大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疫情延续期间,需要建立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大学生自身积极应对的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诊断、干预、治疗体系是重大疫情延续期间需要长期解决的大问题。

关键词:重大疫情 大学生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灾难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对社会协调与组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心理应激与干预等各个领域带来严峻考验[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2]。重大疫情是这代大学生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必将对他们的身心成长造成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疫情相关信息的爆炸式涌入势必对心理健康产生强烈冲击;另一方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如果不及时调适,可能带来抑郁等病理性障碍[3]。在重大疫情延续期间,有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指导其进行心理调适和心理干预,是帮助他们成功应对、防御身心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确保健康成长的关键。

2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认知状况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了及时、全面的调查。2020年4月,西南大学研究者发表了针对19850名大学生的全国最大规模大学生心理状态调查研究[1]。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能科学理性认识病毒特性、暴发原因、个人和国家防控措施,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认知偏差[1]。大多数大学生高度认同党和国家对此次疫情的应对措施,更加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锻炼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1]。赵春珍从对疫情的认知和态度、情绪和行为反应、日常的学习生活情况、对疫情的影响评价四个维度调查了376名大学生重大疫情下的心理状态。结果表明,99.47%的同学能够通过手机等媒体网络关注本次疫情,对疫情的认知情况良好[2]。总体来看,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筛选、认知、态度等方面表现良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

2.2 大学生情绪状态分析

情绪问题是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疫情极大改变了原有生活方式,健康风险、人际隔离等应激事件必然带来相应的情绪反应。西南大学研究者的访谈发现,疫情暴發初期,很多学生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情绪也逐渐趋于平稳[1]。自己是疑似、确诊病例,或者身边有疑似、确诊病例的大学生,反映出比其他大学生更明显的害怕、恐惧和愤怒等情绪[1],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台风眼效应[4]。在负性情绪蔓延的情况下,85.9%的大学生能够觉察和接纳自身状态,正视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主动寻求心理支持[1]。赵波等人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自我友善、自我批评、普遍人性感、自我隔离、正念和过度沉迷等八个方面对1102名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情绪和自我关怀现状进行了网络调查[3]。结果发现,疫情导致大学生负性情绪增加,且波动较大,并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的特征状态:因担心身体健康导致害怕、恐惧;因关注各类消息导致悲伤、愤怒;因居家学习导致倦怠、焦躁;因就业、升学压力导致焦虑、失落[3]。赵春珍的调查发现,疫情应对期间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慌害怕、焦虑担心、压抑焦躁、抑郁失落等。其中,表示无聊郁闷的同学最多[2]。这些研究表明,重大疫情应对期间大学生情绪总体平稳,但部分同学出现明显的情绪问题;积极的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了负性情绪,使大学生情绪问题保持在较低水平。

2.3 大学生行为表现分析

重大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和参与疫情防控。超过95%的大学生能积极遵守国家防控措施,更有86.2%的大学生主动参与防疫工作,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1]。居家隔离期间,大部分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1]。这些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行为表现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学习和成长,行为习惯整体向好,这必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2.4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分析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疫情应对过程中出现了认知偏差、情绪问题和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素养造成认知偏差。一是对新冠病毒缺乏认识,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病毒具有意识,可选择性传染特定人群。二是缺乏必要的防疫知识,对防疫措施缺乏必要的重视[1]。三是对伪科学缺乏鉴别力,易盲信谣言。四是对信息的筛查、判断力不足,易受不实信息和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1]。五是社会认知麻木,失去正确的认知和方向[5]。科学素养是影响大学生理性认知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事关时代新人培育大计,必须引起高度关切[1]。

2.价值观念薄弱导致认知失常。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易受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出现不良社会行为[5]。比如,一些大学生不仅未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还出现聚会聚餐、瞒报行程、发布不实疫情信息、擅自提前返校等失范行为。这反映出一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缺失、公德观薄弱、社会意识欠缺。

3.媒介素养欠缺产生认识偏差。大学生在媒介素养上存在知行分离问题,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信息理解和甄别能力,但仍出现盲目传谣等失范行为[1]。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认知偏差容易形成思想和行为的成长桎梏,甚至对心理建设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缺位、自律意识缺乏、媒介环境松散是造成大学生认知失准、行为失范甚至道德失衡的重要原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

4.社会情感不稳形成心理障碍。疫情从迅速暴发到逐步稳定,大学生情绪情感出现愤怒、悲哀和恐惧等多种形式短暂又快速的变化。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期间的心理变化过程,未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严重制约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各种心理障碍的形成表明部分大学生社会情绪和情感仍不够稳定,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干预[5]。

5.生活习惯不良造成颓废负面行为。部分大学生运动量下降,身体状态欠佳;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差,娱乐休闲过度;部分大学生社会交往效能减弱,造成孤独、抑郁[1]。疫情期间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直接导致了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等症状,进而产生孤独、抑郁情绪。

此外,疫情应对过程中大学生的心态具有矛盾的特征,表现为疫情暴发时的理性认知与恐慌交织;疫情应对中的责任意识与偏激观念共存;对抗疫战的积极态度与焦虑情绪杂糅[6]。这些心理矛盾具有多种成因,其中,重大疫情的强烈影响是其现实起因,缺乏科学认知是其主观动因,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其心理成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足是其重要诱因[7]。

总之,重大疫情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多样,其形成原因既包含学校、家庭和社会影响,也包含个体观念、认知和情绪发展问题。仔细调查、抓准病因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3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心态调整策略

3.1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高等院校需要从多维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双提升。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是由于人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家的防疫政策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响应和落实。高等院校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具化成一个个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英雄,还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主渠道作用,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去[5]。

2.加强责任意识教育。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责任。面对重大疫情,每个新时代的大学生都需要增强家国观念、公民意识、青年责任。二要教育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抗击疫情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加抗疫工作。三要鼓励大学生承担家庭责任。大学生作为家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抗疫期间需要引导和帮助家人正视并科学防控疫情。

3.给予榜样示范引导。疫情期间,大学生抗疫志愿者、积极参加抗疫宣传的大学生、积极捐助医疗物资的留学生、努力学习的新冠感染大学生等典型榜样比比皆是。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全民抗疫中来,提升共同抗疫的决心和信心。

4.开展成长主题教育。疫情期间,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疫情、适应社会。通过主题教育加强自制能力、强化人际能力、加强情绪调控能力增进价值观和生命观、增强道德与法制观,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成才。

5.统一规范信息渠道。高校应系统建设疫情信息平台,传播准确信息和数据、倡导科学防疫措施[8];通过公众号或其他媒体平台,保证全员覆盖,有效减少大学生信谣、传谣的现象;建设专门接收学生信息的窗口,启动可咨询、可互动、可沟通的反馈机制,从而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安全和社会信任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预期[5]。

3.2 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清心理变化,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疏导和消除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倾向。

在重大疫情中,个体出现不良情绪是正常现象,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在接纳、认同不良情绪的前提下冷静分析具体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调节方法[2]。对恐慌、焦虑和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跟踪,给予专业的支持和重点关注。对于深处“疫区”的大学生、本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采取分级疏导和精准干预[5]。

除了对心理问题的直接干预和疏导,高校还应加强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一是关心大学生心理成长,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发现大学生所困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与老师沟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对学业和就业的担心[8]。二是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需要一批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心理教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设心理服务平台、开设心理健康网课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 个体的主动调节策略

大学生是自身心理健康管理的主体,所以个体的主动调节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障碍的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的主动调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崇高的理想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自我实现是最高等级的需求,人们在竭尽所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之后,往往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的情感。

2.勇于接纳自我,敢于面对和宣泄自己的心理情绪。适度的心理应激不但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可以维持人的正常功能活动。我们愤怒、抱怨是为了吐出不满,维持心理平衡[9]。情绪宣泄是通过排除消极情绪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8]。大学生应学习自我关怀,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负性情绪,同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

3.要强化沟通,融入亲密关系,适时寻求专业支持。积极的社会支持会增强免疫系统,促进病情更快缓解[9]。大学生要认识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

4.要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提高自控能力。当学生受到挫折和压力时,学习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会失调;而这恰恰在提醒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们要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防止形成习得性无助[8]。自控能力的提高既可以有效调节无聊烦躁的情绪,又能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能确保身心健康,增强免疫力[1]。

5.适度接受信息,关注情绪变化,对前景充满希望。负性事件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严重的负性情绪[3]。大学生要适当放下手机,退出一些负能量的朋友圈,积极传递正能量[3]。大学生要明白疫情对自身的影响是暫时的,要从“墨菲定律”思维转换为“期望定律”思维,从“习得性无助”转为“习得性乐观”,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好事发生[9]。

6.要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适应能力。运动不仅有助于发泄负性情绪和消除压力,还可提高自身免疫力,被视为宣泄情绪的最好办法,也是治疗焦虑、抑郁的常用方法[8]。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质量不但能提升人的免疫力,同时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加强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缓解负性情绪[8]。

3.4 社会和家庭的辅助应对策略

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既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增强疫情应对能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化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搭建协同共构的育人环境,共同培养好时代新人[1]。同时,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和调适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原生作用。要重视培育优良家风家教,突出培养子女家国情怀;注重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每一个台阶[1,10]。

4 总结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应激事件。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疫情应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疫情认知、情绪调节、行为表现方面基本平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场和到位。但部分大学生仍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到应激事件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要积极面对、科学调节。对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做好心理咨询和干预、为大学生维持健康心理保驾护航。大学生自身作为心理调适的主体,应主动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要努力学习、提升自控能力,自我关怀、适时寻求帮助。在学校、个人、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大学生心态调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教育教学有序开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CSZ20067)。

参考文献:

[1] 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 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研究——基于全国 45 所高校 19850 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4): p. 43-48.

[2] 赵春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 15(8): p. 1-3.

[3] 赵波, 蔡特金, 张志华.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4).

[4] 谢晓非, 林靖. 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综述[J]. 中国应急管理, 2012, 000(001):21-25.

[5] 卢珊,吕天宇. 重大疫情应对中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心理研究[J]. 校园心理, 2020. 18(4): p. 352-353.

[6] 李伟.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疏导机制构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4): p. 42-45.

[7] 刘经纬,郝佳婧.  重大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波动与引导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3): p. 66-70.

[8] 陈鹏宇,张澜.  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0(4): p. 54-57.

[9] 岑宁. 重大疫情下积极心理学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扰策略探析[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 22(4): p. 72-76.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2017[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重大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重大疫情背景下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