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四岁的宝宝都喜欢搞破坏?
2021-10-28大鹏
大鹏
用妈妈的口红在墙上涂鸦,试试鸡蛋从多高的空中落下能摔破,把金鱼捞出来哄它睡觉……
我知道小孩子好奇心强,没有刻意地制止他,但他的破坏行为让全家人忍无可忍
在幼儿园门口,薛女士向同样等着接孩子的几位妈妈抱怨:“我家帅帅最近在家像是打了鸡血,疯狂搞破坏!昨天晚上睡觉前,他趁我没注意,悄悄溜进厨房,打开冰箱,拿出一个鸡蛋放在灶台上,然后用手指推着它滚落,摔破在地板上,害得我收拾了半天!”
杜女士接茬儿:“我家东东在家也是破坏分子,简直是恶贯满盈!刚装修的房子,搬进去不到半个月,1.5米以下的墙面都被他的涂鸦占领了。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他的颜料不仅是粉笔、蜡笔、墨汁和丙烯,还有他爸爸的鞋油、我的口红和他奶奶最爱的香菇酱!”
马女士坚持认为,儿子龙龙在家搞破坏纯属故意:“他好像把拆家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每天在家大闹天宫,害得奶奶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残局。有一天,奶奶从商场买回了四个漂亮的玻璃杯,小心翼翼地放在厨柜的顶层,心想這下子龙龙拿不到了。可是她刚离开,龙龙这小魔兽就迅速搬着凳子跑进厨房,踩着凳子爬上厨柜,准确地找到那四个玻璃杯,然后失手把它们全部摔碎!奶奶闻声冲回厨房,看到一地狼藉和凳子上吓得哇哇大哭的龙龙,一边心疼杯子一边安慰宝贝孙子。唉,养男孩就是闹心啊!”
米女士说:“养女孩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家玲玲这一段儿也不知怎么回事,总是破坏家里的花草,经常折断花枝,然后插在土里,声称自己在种花。我告诉她这样不行,可她不听,只要我不在家,她就糟蹋我养的花,把我气得要死!这几天,她又盯上了我家鱼缸里的金鱼,总是问我鱼在水里冷不冷,我懒得搭理她。昨天我买菜回到家,看到她弄了一身水,正跪在沙发前用手裹着什么。掰开她的手我吓了一跳,原来是一条早已断气的金鱼!她说,给金鱼裹上被子,它就不冷了。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她一个3岁的孩子,是怎么从鱼缸里把鱼弄出来的?”
赵先生也凑过来吐槽:“我儿子荣荣不爬高上低,但他也是一个拆家能手。3岁的时候,他喜欢拆玩具,见什么拆什么,现在他4岁半,拆东西的技术越来越高,能熟练地拆开魔方,我到现在都不会拆。当然,他只负责拆,不负责恢复原样,所以也属于破坏。如果家里没有可拆的玩具,他就拆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沙发上的靠垫、墙上的挂钟、窗户上的密封条、电视遥控器。上周,他居然完整拆掉了钢琴的踏板!我知道小孩子好奇心强,没有刻意地制止他,但他的破坏行为让全家人忍无可忍!”
三四岁的宝宝喜欢在家里搞破坏是普遍现象,让家长防不胜防。宝宝为什么这么调皮?要不要制止?一味纵容会不会让宝宝养成破坏的恶习?让我们听听心理学专家的意见。
长到三四岁时,宝宝的肢体力量发育到了“准自主”的水平,于是探索行为增多,但由于能力有限,难免破坏东西
心理学研究表明,宝宝喜欢搞破坏,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宝宝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探索世界。从半岁左右开始,宝宝就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而感兴趣必然导致尝试和探索。比如吃饭的时候,宝宝会用手抓食物,拒绝父母喂食,还会把勺子反复扔到地板上。长到三四岁时,宝宝的肢体力量发育到了“准自主”的水平,有能力进行探索活动了,于是探索行为增多,但由于能力有限,难免破坏东西。
第二,宝宝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模仿父母。宝宝的成长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对象大多是父母。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对许多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宝宝的模仿行为一定是笨拙的,有时会破坏东西。玲玲帮金鱼取暖,就是明显的模仿行为,只是搞错了对象。
第三,宝宝搞破坏,目的是吸引家长的关注。只要家长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宝宝处于安静状态时,家长很少关注他;当宝宝调皮捣蛋时,家长总是围着他转。这个现象会很快被宝宝觉察和利用,为了吸引家长的关注,他会故意弄出些动静来。
第四,宝宝是在搞破坏,目的是宣泄负面情绪。有些被溺爱的宝宝,一旦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进而用破坏东西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怒。
最好的对策是多陪伴宝宝,在保障宝宝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宝宝大胆探索周围世界,满足其好奇心,逐步增强规则意识
由此可见,宝宝喜欢搞破坏,一方面是好奇心使然,另一方面是负面情绪造成的,那么家长的对策也就有眉目了。
第一,积极保护宝宝的好奇心,陪他一起探索。好奇心对宝宝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一定要积极保护,宽容对待宝宝在探索过程中的破坏行为。
家长要教会宝宝使用物品的正确方法,让宝宝知道物品的不同用途,应该在使用中注意什么。对于需要轻拿轻放、不能靠近、不能触碰的东西更应该多多科普。
为了满足宝宝的探索欲望,家长可以给宝宝买一些拼插、组合类玩具,既能开发宝宝的思维,也能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至于家里贵重和危险的东西,还是趁早收起来为妙。
家长最好能和宝宝一起游戏。既然宝宝的破坏力来自好奇心,那么家长不妨参与宝宝的探索行动,至少,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宝宝的人身安全。
第二,允许宝宝适当破坏,但要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宝宝的探索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家长完全可以借机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比如不准摸电源插头、不准靠近火源、不准动天然气开关等。
第三,用“自然后果法”惩罚故意搞破坏的宝宝。如果宝宝的破坏行为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是在报复家长,家长不妨用“自然后果法”予以惩罚。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卢梭反对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遵循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比如:宝宝在愤怒中摔坏了玩具,至少一个月内不再买新玩具;宝宝弄坏了燃气灶,那就和家人一起挨一顿饿;宝宝摔坏了碗碟,那么至少两周内不得吃冷饮,以省下钱来买新碗碟;等等。宝宝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胡闹了。
总之,三四岁的宝宝喜欢搞破坏是其成长规律决定的,家长不必着急,更不要粗暴地打断其探索之旅,最好的对策是多陪伴宝宝,在保障宝宝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宝宝大胆探索周围世界,满足其好奇心,逐步增强其规则意识。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