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正面导育策略探究
2021-10-28胡玉宝
胡玉宝
[摘要] 在了解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上,采用情感联结、鼓励教育等正面导引与培育的方法做好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班级朝着正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班级非正式群体;正面导育;策略探究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笔者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三五成群,他们有自己的活动区域、自己的游戏方式和规则,有的甚至还有自己的“小头目”,这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少先队、班委会等,负责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觉自愿、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中有时还会出现“小头目”,大家自愿服从他的指挥。像这样的小团体在班级中起到的作用绝大部分取决于“小头目”的表现。如果“小头目”学习认真、遵守纪律,与各个小干部的关系也比较好,那么,大家也会认真、努力、团结;反之,如果“小头目”本身行为不良,又与班干部不和,这样可能会出现欺负弱小、不服从管理的
现象。
对于非正式群体,如果采用限制、处罚等传统管教方式,学生只会表面上顺从;而如果采用和善而坚定的正面导引与培育策略,则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谈谈如何运用正面导引与培育的策略教育,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问题缘起
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的班级时,就听有关老师介绍,这个班级管理起来比较困难。班上有一个小团体,经常破坏纪律,不服从管理,特别是有位叫晓澄的同学,经常拿别人的东西,好吃,成绩差,是这个小团体的“头目”。接班之后,我特别注意他的举动。他常常和五六个调皮捣蛋的同学一起玩。有时,他会带领这些同学欺负、捉弄班上弱小的同学,对于班委的管理不配合、不服从。有一次,上音乐课时,在他的煽动下,这些“捣蛋鬼”们竟无视课堂纪律,大吵大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这个“小头目”的行为明显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在学习方面,上课经常分神,做小动作,找周围同学说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偶尔还会抄袭,甚至找别人代写。他有时候会故意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顶嘴,引起别人的注意。
2.在日常行为方面,课间休息时间,他总是带领一帮小兄弟,在教室里大谈特谈网络游戏,或者是在走廊上玩一些恶搞游戏。
3.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对老师的教育存在敌意。对于在课上批评他的老师,还会存有报复心理和行为。
4.特别在乎同伴对他的态度,对于听从他指挥的同伴,讲义气,还会经常帮助他们。
二、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有被需要、被接纳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存在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兴趣、情绪等,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而在正式群体中,他们往往没有适当的机会和途径表达,于是便寻求非正式群体或场合。小群体的存在弥补了这种需要,提供了学生被接纳的机会,增强了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
2.兴趣、爱好相近。相同的志趣爱好可以让群体成员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也比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他们之间相互吸引,形成同伴关系。在学生当中,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理想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容易相互吸引,形成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正面导引与培育策略
1.善用情感联结,主动团结、赢得孩子。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听,用对方的心去感受,这就是情感联结。要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教师的关爱是他们感受到情感联结的首要
因素。
刚接手这个班时,晓澄等人对笔者并无太大的敌意,他们还处于观望阶段。我主动团结他们,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时,笔者向晓澄等人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他们正确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关心着他们。下课后,适当与他们一起游戏,并经常找晓澄谈心,对他进行正面教育。这些举动对晓澄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他上课时能较认真地听讲,纪律方面也有所好转。对于他的进步,我在班上公开予以肯定,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当晓澄犯错时,我也不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而是将他叫到办公室,先让他坐下冷静一会儿,然后根据萨提亚模式中的“一致性”沟通方式与其交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渴望和需求,先共情、倾听,再给出建议。这种方式的沟通在晓澄身上非常有效,他放下了防御,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和接纳的,自我价值感也得到了提升。渐渐地,笔者赢得了晓澄的信任。
2.巧用鼓励模式,提供机会、推动成长。开学初,笔者没有安排同学对眼保健操进行管理,这使得大家做眼保健操时的纪律较差。该由谁负责管理呢?这时,笔者想到了晓澄,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一是让晓澄管理,表明老师对他的信任,这样他就有了自信心;二是利用他的“威信”,对“捣蛋鬼”们施加压力,带动这些同学进步。于是,笔者找晓澄谈话,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宣布了这一决定,并要求同学们服从管理。当时,一些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晓澄,他的脸涨得通红。第三节课的上课铃响了,我悄悄来到教室外面,只见晓澄有些不好意思地走上讲台,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地喊道:“同学们,赶快静下来,做眼保健操了。”他的话还真管用,大家一下安静了。他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对每个同学都很严格,就连平时的小伙伴,他也毫不留情。可以看出,他非常珍惜老师给他的机会。放学前,我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在班级中进行了总结分享,鼓励晓澄再接再厉。从那以后,晓澄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遵守纪律,课后还能阅读一些课外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3.创设活动情境,发挥特长、提升效能。“正面导引与培育”理念注重营造合作、相互尊重的氛围,激发孩子用内驱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自律、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晓澄在逐渐地转化,笔者趁机引导他带领伙伴们为班级出力。在我校十八届冬季运动会到来之际,笔者找来了晓澄,对他说:“我们学校马上要举办运动会了,你和晓杰等人体育都不错,希望你把他们组织发动起来,为我班争光呀!”他开心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并立刻行动起来,带领他的伙伴们刻苦训练,终于在运动会上为我们班争了光,获得乙组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为了更好地鼓励他们,我还给每位参赛者颁发了小小的纪念品——一张贺卡,并写上了祝语。
四、正面导引与培育策略的效果
1.非正式群体中的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正面导引与培育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将学生的他律变为自律。
2.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原来在班级中总是处于被忽视或被指责的群体成员,在正面导引与培育的引导下,逐渐找回了自尊心、自信心,价值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3.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正面导引与培育是以尊重为前提,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心,让教育从“心”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坚持“坚定与和善”并行,能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在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尊重是引导的前提,鼓励是引导的“催化剂”,提升自我价值感是引导的动力。班主任需正确认识、对待非正式群体,用爱心和智慧将学生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学农.班级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继秀,王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
[3]黄子容.正面管教,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4).
[4][美]尼尔森.正面管教[M].王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5]魏全胜.运用“正面管教”走进孩子心灵[J].教书育人(上旬刊),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