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搬向“稳稳的幸福”

2021-10-28舒小铃冯雅可

四川党的建设 2021年20期
关键词:凉山州易地群众

舒小铃?冯雅可

初秋的凉山,红叶慢慢浸染山林。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美姑县塔哈村、普格县甲甲沟村……在一处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彝家新寨在柔和的秋日阳光里格外宁静祥和,崭新的民居与彩色的山林构成美丽的画卷。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之一。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围绕搬迁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帮助搬迁群众就业等方面着手,确保群众搬向“稳稳的幸福”。

住得更安心

住的是宽敞的楼房,出门是平坦的水泥路,学校、卫生室等就在居所附近,在马边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鸟拿妈麻57岁时搬出大山,在荣丁场镇后池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鸟拿妈麻感激地说。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7.9万户136万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进新居,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同时,围绕路、水、电、网络等的基础配套设施全面推进、全面覆盖,搬迁群众大踏步迎来新生活。

不仅住得好,还要让大家住得安心。“搬进了新房,拿到了红本本,这下心里踏实了。”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的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村民程宗勇高兴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是保护搬迁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为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让群众真正吃下“定心丸”,省自然资源系统将为搬迁群众及时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从建立工作台账、完善地籍数据、出具政府承诺、倒排工期计划、统筹登记力量等7个方面发力,加快登记发证力度。

针对部分搬迁群众产权意识不强、登记意愿不高等问题,各地通过召开“坝坝会”、入户走访以及举办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集中颁证仪式等,提高登记发证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切实做到“应登尽登”。今年上半年,四川提前1个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共登记颁证36万余套房屋的不动产权证书。

工作更顺心

9月23日上午,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举行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活动现场,来自成都市的“邬学强蜀绣”“马志伟美发”等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行业技术带头人,现场开展“技能大师教你学技能”活动,吸引2600余人次咨询,365人进行培训登记。

当天,成都市相关区(县)带来的刺绣、文创产品加工、养老护理、婴幼儿照护、互联网营销等“居家灵活就业项目推介”,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咨询和报名申请,他们表示,成都带来的项目,都是集中安置点群众非常需要和实用的职业技能项目,特别希望参加学习。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之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针对全省70%的大型及以上安置点都集中在凉山州的实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坚持把凉山州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作为全省人社系统“一号工程”,千方百计引导和帮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目标。

劳务输出促就业。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通过运输直达方式,转移输出1600余名搬迁劳动力到浙江省宁波市务工就业,如布拖县、雷波县已输送224人到宁波奥云德电器、创裕制衣等11家企业务工就业。

挖掘吸纳空间,强化就近就业。美姑县牛牛坝安置点就业帮扶载体“乐美扶贫工厂”吸纳搬迁劳动力639人,实现工资性收入700万元。

今年5月以来,凉山州集中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劳务输出由4.8万人增长到5.04万人,增长5%;就地就近就业从2.19万人增长到2.75万人,增长26%。

生活更开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9月16日下午,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里传来整齐的诗歌朗诵声。为喜迎中秋佳节,感恩社区社工联动青年之家组织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等100余人开展了以“情满中秋 爱在社区”为主题的庆祝活动。活动中,社区孩子们朗诵诗歌、表演舞蹈,欢笑绽放在大家脸上。

感恩社区是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入住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合”和治理,现已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的集中安置社區。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与搬迁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针对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的各类现实问题,省民政系统按照“硬件上有改观、软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要求,着力探索社区治理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构建“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治理框架。

为引导搬迁群众切实融入新生活,去年策划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在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等6个大型集中安置点,以社工服务为切入点,着力强化环境营造、资源链接、特色服务、场景呈现等,有效引导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积极适应。

今年以来,推广“彝路相伴”经验,策划实施“牵手伴行”行动计划,把全省800人以上共33个安置点全部纳入,强化搬迁户动态监测、落实兜底保障,加强老幼弱残等群体关爱,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完善自治组织体系,培育丰富多样的治理场景,指导慈善力量参与,链接更多社会资源,防止规模性返贫。

随着各项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安置社区呈现出了积极变化。“社区酗酒吵闹的情况渐渐少了,卫生习惯有了变化,群众精神面貌也好起来了,各项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安置社区干部纷纷表示。(责编/王兆伟)

猜你喜欢

凉山州易地群众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