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助推党史教学新发展
2021-10-28薛晶晶
薛晶晶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教育系统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落实党史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主要渠道,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方针、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等,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旨在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五册共105课,其中近半数的课程专门讲述或涉及党史内容。教材中的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密切联系。努力探索并做好党史教学,是对每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依托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扎实开展党史教学,并实现党史教学的新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其他素养得以提高的理论保证。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在党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分清主流和支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注重历史教学的特点,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握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特点,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章(党纲)、中共中央权威理论文献等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场景中分析和理解问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历程,厘清党的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决策的来龙去脉,认识中国共产党今天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培养家国情怀。小学党史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初心”,初中党史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知党事”,高中党史教育的重点则是让学生“悟思想”,即让高中学生在掌握党史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智慧、理论智慧,感受贯穿党的历史的磅礴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党史教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在知晓党史的基础上感悟贯穿党的历史的磅礴精神,继承和弘扬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为新时代培养出经得起考验、担得起使命的时代新人。
拓展历史视野。一是树立大历史观。新时代的学生需要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与世界历史发展密切相连的历史。树立大历史观,从时代潮流、全球风云中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和重大举措,既能让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党的历史、深入认识党的智慧,也能增强学生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教材名称为《中外历史纲要》,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必须立足“中外”,将中国历史部分的教学内容放到世界舞台上去考察,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是坚持历史发展观。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寻求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之路,并最终赢得人民解放的历程。第九单元和第十单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将党史教学置于历史长河中,抓住关键节点,才能把握住党的历史发展大势,明晰发展主流,分清主次,认清脉理,从而深刻理解党的政策和策略,感悟党的智慧与思想,形成对党的更加深刻而准确的认识。
把握历史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发展着的历史,是在现实中延伸着的历史。要充分认识党史教学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很强的现实性。党史内容教学要及时融入党的新的理论成果、新的战略决策、新的党史研究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等内容,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梳理历史逻辑,凝练概念统摄教学
梳理历史逻辑。今天的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内容时间跨度长、历史事件多、信息量大、素养要求多维,党史内容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高中学生达到学、思、悟的目的?必须将学习内容置于纵横发展的历史大势之中进行分析,梳理历史逻辑。“纵”即党史本身的发展脉络,“横”即当时中国和世界历史發展潮流。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主要讲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世界发展来看,这一时期正是一战后资本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从中国历史来看,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的思想、青年学生及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作用下,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为广泛地传播、国际社会进步运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了革命斗争道路的探索历程。
凝练概念,统摄教学。基于以上的逻辑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可将这一历史时期定位于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并以“社会新气象”“中国新政党”“革命新面貌”三个概念统摄全课,在形成本课历史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的成果及失败的教训三个方面的问题。
带领学生立足于较长的历史时期,以宏观视角梳理教学内容的历史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凝练教学概念以统摄教学过程,着重进行对重点问题的深入分析,是解决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有效方法。
加强党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课程资源。在进行统编历史教材中党史内容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课程资源,除正文外,要注意运用辅栏中的导语、题图、地图、插图、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思考点、探究与拓展等内容,深化教学。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中,“导语”部分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介绍,这是本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子目“学习聚焦”中提到“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拨乱反正的意义,有利于明确学生的认知。
挖掘红色乡土资源,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门基础课程。师生可以结合襄阳地区的历史经历,挖掘红色乡土资源,在确保历史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教学计划实施的前提下,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发挥育人功能。
学史力行,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假期红色研学活动等校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行动中领悟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与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更加感激党和革命先辈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党史教学乃至整个历史教学中,应着眼未来,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战略远景规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未来的中国人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责任编辑: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