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出土铭文砖相关问题研究①
2021-10-28孙泓
孙 泓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2014年10月—2015年8月,在北京大兴城区发现了古墓群,时间从东汉到明清,共发掘墓葬205座,在这个古墓群中,各个朝代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出土的文物也揭示了北京地区多个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其中有一座东魏纪年墓(编号M66),据发掘报告,此墓为男女合葬墓,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长2.12米,宽0.56—0.86米,深0.74米,墓室为平砖错缝砌筑,共14层砖,墓底用残砖铺平,墓室内放置梯形棺,棺内发现壮年男性和成年女性人骨各一具。该墓曾遭盗掘,随葬品仅存少量陶器碎片,在墓顶发现铭文砖一块。(1)尚珩等:《北京市大兴区三合庄东魏韩显度墓》,《考古》2019年第9期。文中图片均来自此文。
铭文砖(M66:1)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5厘米,砖与墓室用砖形制相同,在制坯后于正面线刻文字,砖的铭文为竖写三行“元象二年四月十七日乐良郡朝 鲜人韩显度 铭记”,字迹潦草。记载了墓主人叫韩显度,祖籍是乐浪郡朝鲜县,下葬于元象二年(539年)。(2)照片为发掘者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与此相关的问题有四:一是铭文砖所记下葬年代问题;二是乐浪郡朝鲜县的位置与变迁;三是韩显度的族属问题;四是迁入时间。
一、铭文砖所记下葬年代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发掘者认为的“元象二年”可以确认无误。查历史年表,元象二年为公元539年。
二、关于乐浪郡朝鲜县的位置与变迁问题
据史料记载,乐浪郡最初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所设,治所是朝鲜县。朝鲜县故址一般认为在今朝鲜平壤市的土城洞古城址。后乐浪郡朝鲜县因故内迁。
关于乐浪郡郡治朝鲜县的位置,日本学者今西龙认为:乐浪郡治应初置于大同江北岸的王险城,土城洞古城则应该是乐浪郡治的别城。(3)今西龙:《冽水考》,《朝鲜古史的研究》,近泽书店,昭和十二年,第175-230页。关野贞、谷井济一持不同意见,认为乐浪土城(大同江之土城洞古城)自汉武帝设乐浪郡始,就是乐浪郡郡治所在。(4)关野贞、谷井济一:《乐浪郡时代的遗迹》,《古迹调查特别报告》4,朝鲜总督府,1927年。今西龙还对王险城一带未发现相关考古遗址作了解释,苗威认为他的解释“自高句丽时代至于今日,或为国都,或为别都,或仅为重要城市之一,变故迭经,城郭曾多次修筑,在此情况之下,乐浪朝代之遗迹遂破坏无余。”“今日决不能因其地不见乐浪朝代的遗迹而遂断定当地向来即无乐浪时代的任何遗存。”非常有说服力。(5)苗威:《乐浪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0页。朝鲜学者则认为土城洞古城是由古朝鲜人及其后裔建筑的,而不是汉四郡设立后才开始出现的。(6)南一龙:《平壤地区的古代土城》,《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第2期。孙进己等也考证前汉乐浪郡朝鲜县的位置,认为:从考古发现看,在今平壤大同江西南一里处之土城洞,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周围共发现汉代古墓一千四百座。曾经发现“乐浪礼官”、“乐浪富贵”文字瓦当和“乐浪太守章”、“乐浪大尹章”、“朝鲜右尉”等封泥及前汉的钱币、铜器。(7)关野贞:《乐浪郡之遗迹》,祁蕴璞译,载《地学杂志》1930年第1期。已经为学者肯定为乐浪郡治,此城正位于大同江东,载宁江北。朝鲜县当即在此。(8)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5页。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朝鲜县为乐浪郡首县,当为郡治所在。应劭注《汉书·地理志》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9)《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 1962年,第1627页。《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郭璞云:‘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10)《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郭璞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第8页。旧说有将“列阳”做地名,置朝鲜于列阳东。然史无列阳之地名,列阳为列水之阳,即在列水之北。《史记·朝鲜列传》注引《正义》曰:“《地理志》云‘浿水出辽东塞外,西南至乐浪县西入海。’”(11)《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中华书局, 1959年,第2986页。孙进己等认为此乐浪县当即朝鲜县,则此县在浿水之东,并认为同传所引臣瓒云:“王险城在乐浪浿水之东。”也与上说同。(12)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上),第224-225页。
《水经注》卷十四“浿水”记载:“余访蕃使,言城(高句丽国都)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经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13)《水经注》卷十四《浿水》,郦道元著,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第29页。孙进己等认为朝鲜县在浿水侧,而不在列水侧,因此,将此县的位置定于浿水(大同江)东,列水(载宁江)北。
而到后汉时,由于秽人的独立,岭东其县分离出去,乐浪郡所辖县仅剩18个。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乐浪郡首县为“朝鲜县”,当为郡治所在。《三国史记》卷十四:“大武神王……二十年,王袭乐浪灭之……二十七年秋九月,汉武帝遣兵渡海,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14)《三国史记》卷十四,金富轼、孙范文等校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孙进己等考证:今平壤西南大同江之土城洞为乐浪郡治,此城发现不仅有前汉遗物,且有后汉遗物。如“兴平二载四月贯氏造寿郭”。表明此城应该沿用到后汉,故后汉朝鲜县仍在大同江之土城洞。(15)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上),第269页。
同时,由于公孙氏不断扩张势力,取乐浪郡南部地置带方郡。乐浪郡的局势也动荡不安,处于割据状态。及至司马懿征辽东,才结束了乐浪郡的割据状态。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晋代乐浪郡统县六:朝鲜、屯有、浑弥、遂城、镂方、驷望。岭东七县废,南部诸县改属带方郡。乐浪郡的辖县仅剩6个。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年初,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西晋守将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内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其中于营州之境侨置朝鲜县(今辽宁义县北)。据顾炎武考证:“慕容氏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之境立朝鲜县。”(16)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三十一,中华书局,2020年,第557页。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中,曾有“迁朝鲜民于肥如(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复置朝鲜县(今河北省卢龙县)”的记载。据《魏书·地形志》记载:辽西郡领县三:“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阳乐、海阳。”北平郡领县二:“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17)《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496-2497页。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朝鲜县及海阳县入新昌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卢龙,在今卢龙县城一带),历时124年。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平郡(旧置平州),统县一……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18)《隋书》卷三十《地理志中》,中华书局,1973年,第858页。
朝鲜县县址变迁表
由上表可看出乐浪郡朝鲜县位置是在不断变迁的,从最初的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先迁到辽西,再迁至今河北卢龙一带。其中以432年为界,之前属乐浪郡,之后属北平郡。
三、韩显度的族属问题
铭文砖明确记载其为“乐良朝鲜人”,说明他来自于乐浪郡朝鲜县,那么就要了解乐浪郡的居民构成是怎样?族属为何?
关于乐浪郡原始居民的构成,笔者曾撰文讨论过,据《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乐浪、带方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良夷(即乐浪之夷)和秽人,后箕子率商遗民东走,与当地的良夷逐渐融合为古朝鲜人,秽人则仍单独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秦末,燕人卫满依靠避地朝鲜的燕、齐、赵人移民攻灭箕氏朝鲜,自立为卫氏朝鲜。古朝鲜人除箕准带领数千人南走外,其余人都留居在故地,与移居朝鲜的燕、齐、赵人逐渐融合。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设置了乐浪郡。古朝鲜人大部分人留居乐浪郡,这些土著朝鲜人的文化以支石墓文化为代表。而当时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他们的文化则以木椁墓文化为代表。至公元1世纪,支石墓文化消失,表明这一地区的土著朝鲜人已经融入到以木椁墓文化为代表的汉人之中。(19)孙泓:《古朝鲜的建立及汉化问题》,《史学论集——朴文一教授80周年寿辰纪念》,香港亚洲出版社,2012年,第1-17页。随着乐浪郡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居民的成分也不断变化。
关于乐浪郡居民的族属,学界说法不一,有认为以原住民为主,有认为以汉人为主。笔者赞同以汉人为主的观点。主要依据有三:首先,乐浪郡是设立在卫氏朝鲜的故地上,所以卫氏朝鲜的居民除一部分东走建立新罗外,大部分都融入了乐浪郡的居民中,而卫氏朝鲜的居民,前文已经讨论,他们已经逐渐汉化,融入到汉人之中,他们就应该是乐浪郡的土著汉人。同时,汉武帝出兵灭卫氏朝鲜,以其地置郡县,朝鲜半岛北部正式成为汉之郡县,汉人更大批迁居朝鲜半岛。其次,乐浪郡的汉人及古朝鲜人在语言上属汉语系的一种方言。杨雄《方言》把“燕之东北朝鲜冽水之间”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区。同时普遍使用汉字作为唯一的文字,在各种器物、封泥、砖瓦上都刻制了汉字。第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郡邑颇仿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寝多,至六十余条。”(20)《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华书局, 1962年,第1658页。说明乐浪郡人生活习惯仿效中原。中原人也把私有制和治盗窃之法带入乐浪,法制也进一步复杂和严格。在乐浪郡统治的四百多年中,当地人已完全成为中国汉人的一部分。(21)孙泓:《古朝鲜的建立及汉化问题》,第1-17页。
大兴出土的铭文砖明确记载韩显度为乐良朝鲜人,在乐浪郡地区的汉墓中,曾出土“韩□私印”木印、“王云”铜印、“王野之印”铜印等反映墓主汉人身份的印章,“利王”、“利韩”、“王氏造”、“韩氏造”、“吴氏造”等等反映工匠汉人身份的漆器铭文及墓砖。(22)榧本杜人、町田章:《汉代纪念铭漆器集成》,《乐浪汉墓》1(收录),乐浪汉墓刊行会,1974年;榧本鬼次郎:《乐浪带方郡时代纪年铭砖集录》,《昭和七年度古迹调查报告》1(收录),朝鲜总督府,1933年;三上次男:《古代东北亚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66年。三上次男依据乐浪遗址发现“十二枚印章”及有铭砖上出现的姓为王、韩、张、孙、吴、贯、佟八姓, 认为“王、韩、吴、贯、杜为乐浪、带方土著汉人的姓。”“该地方的土著汉人豪族代表是王、韩二氏,二者均为卫氏朝鲜时代延续下来的家系,有很强的该地土著性。”(23)三上次男:《古代东北亚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66年。可知韩姓为乐浪郡汉人的姓氏。
另外,乐浪郡中的韩姓,也可认为是箕氏朝鲜后裔。据《三国志·东夷·韩》引《魏略》记载:“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24)《三国志》卷三十,中华书局,1959年,850页。说明韩氏到乐浪郡时,已成为汉姓之一。而且支石墓文化衰退为木椁墓以及文化的同化,都可作为这地区古朝鲜人汉化的证明。
所以可以确定韩显度铭文砖的记载,其祖籍为乐浪郡朝鲜县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应该是古朝鲜时期从中原迁至乐浪郡融入当地的汉人后裔,所以称“乐浪朝鲜人”。
四、迁入时间问题
铭文砖记载“乐良朝鲜人韩显度”,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为乐良,一为朝鲜,乐良是指乐浪郡,朝鲜是指朝鲜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在什么时间点乐浪郡改为乐良郡,同时又辖有朝鲜县,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可以得出韩显度一系迁到今大兴地区的时间。
(一)乐浪郡与乐良郡的通假问题
乐浪郡与乐良郡之间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乐浪与乐良是否通假的问题,一是乐良郡是否为乐浪郡所改。
在史书中,经常会出现乐浪与乐良通假混用的问题。那么这里是否是乐良郡为乐浪郡的通假呢。梳理历代史书的《地理志》列表如下:
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属幽州。应召注曰:故朝鲜国也。师古注曰:乐音洛,浪音狼。《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1627页。乐浪郡,武帝置。雒阳东北五千里。《后汉书·郡国志》志第二十三,3529页正始六年,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以领东濊属句丽,兴师伐之,不耐候等举邑降。……侯准即僭越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尤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三国志》卷三十,849-850页。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二百。朝鲜、屯有、浑弥、遂城、镂方、驷望。《晋书·地理志上》,427页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曰乐浪,后改,罢。正光末(524年)复。治连城(今义县)。 领县二 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带方”。《魏书·志第五·地形二·上》卷一百六,2495页北平郡“领县二: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魏书·志第五·地形二·上》卷一百六,2496-2497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历代史书对乐浪郡的记载均为乐浪,不存在乐良的问题,仅《魏书·地形志》记载为乐良郡,且明确记载:“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曰乐浪,后改,罢。正光末(524年)复。”说明乐浪郡后改为乐良郡。而《魏书》成书于公元551年,是当代人记当代事,应是可信的。
《魏书》在宋朝初年就已经残缺,无全本传世。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廷曾命馆阁官校勘《魏书》和《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今存的《魏书》版本前有目录、序,署名为刘攽、刘恕、安焘和范祖禹,没有写明年月,大体是在宋治平四年至熙宁三年(1067-1070年)之间刊印完成的。
《魏书》北宋初刻本的确切年月无考,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考证,至迟不晚于政和中。北宋初刻本在当时流传并不广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曾在四川翻刻《魏书》和其他六史,遗憾的是,北宋初刻本和南宋四川翻刻本这两种本子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目前流传下来最早的《魏书》刻本是南宋时翻刻的,但传世的这个刻本都是经过元、明二朝补版的,即所谓“三朝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曾经影印出版过所谓“宋蜀大字本”,实际上也就是这种“三朝本”。目前国家图书馆所藏《魏书》善本三部,也都是三朝本,该馆善本书目七三五四号一种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所据底本相近。
梳理国家图书馆现存古籍《魏书》的不同版本,其中关于乐浪郡的记载如下:
毛氏汲古阁明崇祯九年本《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第五》记载:“北平郡,秦置,领县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改,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后置,属焉。”“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属乐浪,后罢。正光末复,治连城,领县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带方。”(25)李慈铭校,毛氏汲古阁明崇祯九年本《魏书》(114卷),国家图书馆藏,中华古籍资源库。“乐良郡,天平四年置,领县一,户四十九,口二百三。”
宋刊元明递修本《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记载:“乐良郡,天平四年置,领县一,户四十九,口二百三。”“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属乐浪,后改,罢。正光末复,治连城,领县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带方。”“北平郡,秦置,领县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后置,属焉。”(26)宋刊元明递修本《魏书》(114卷),国家图书馆藏,中华古籍资源库。
从记载可以看出:同一记载中,同时出现“乐良郡”、“乐浪郡”,说明它们不是通假,而且记载中称“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属乐浪,后罢。正光末复……”“乐良郡,天平四年置”,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名称。
(二)乐浪郡改称乐良郡的时间
那么乐浪郡何时改为乐良郡呢?据《魏书·地形志上》记载,北平郡领县二:“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曰乐浪,后改,罢。正光末复,治连城)。 领县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27)《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492、2493、2495-2497页。
毛氏汲古阁明崇祯九年本《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第五》记载:“北平郡,秦置,领县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后置,属焉。”“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属乐浪,后改,罢。正光末(524年)复,治连城,领县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带方。”(28)李慈铭校,毛氏汲古阁明崇祯九年本《魏书》(114卷),国家图书馆藏,中华古籍资源库。“乐良郡,天平四年(537年)置,领县一,户四十九,口二百三。永乐县,兴和二年(540年)置。”
宋刊元明递修本《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记载:“乐良郡,天平四年(537年)置,领县一,户四十九,口二百三。”“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属乐浪,后改,罢。正光末(524年)复,治连城,领县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带方。”“北平郡,秦置,领县二,口一千八百三十六。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后置,属焉。”(29)宋刊元明递修本《魏书》(114卷),国家图书馆藏,中华古籍资源库。
《资治通鉴》亦记载:“北魏延和元年(432年)九月乙卯,魏主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30)《资治通鉴》卷一二二,中华书局,2009年,第5044页。
《辽海丛书·盛京疆域考》卷三:“按《魏书·地形志》营州条:营州属有乐良郡平州、北平郡属有朝鲜县……其地形志北平郡朝鲜县注云: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县,属北平郡,是朝鲜一县,明为侨置。而乐良郡注云:正光末(524年)复置,疑亦因迁来之民侨置此郡,盖皆在直隶境非两汉旧地,然则辽河以东没入高骊久矣。”(31)《辽海丛书·盛京疆域考》卷三,辽沈书社,1985年,第2331页。
从以上文献记载看出:各版本《魏书》均明确记载:乐良郡,前汉武帝时置,两汉晋时属乐浪郡,后改为乐良郡,罢。正光末(524年)重新设置乐良郡。而朝鲜县,两汉、晋时属乐浪郡,后罢。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朝鲜县,同时朝鲜县改属北平郡,为北平郡所领县。可知朝鲜县432年以后属北平郡,同时乐浪郡改称为“乐良郡”。
313年高句丽占领乐浪郡,慕容廆在辽西侨置乐浪郡,前燕时已不见乐浪、带方二郡,这是乐浪郡最后见于记载。432-524年之间,乐良郡不见记载,所以乐浪郡改称乐良郡的时间应为432年。
(三)朝鲜县改属北平郡的时间
各版本《魏书·地形志》均记载:“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曰乐浪,后改,罢。正光末(524年)复。治连城(今义县)。 领县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带方”。 北平郡“领县二: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32)《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492-2497页。
北平郡条明确记载朝鲜县原属乐浪郡,后罢,432年徙朝鲜县民到肥如时才又重新设置,并隶属北平郡。说明朝鲜县改属北平郡的时间为432年。此时肥如县境应该在今天的昌黎、卢龙南部和西部、迁安县一带,朝鲜县应该在今天的卢龙县东部。
(四)韩显度迁入的时间
从朝鲜县归属北平郡、乐浪郡改称乐良郡推算,432-539年,其中经历了107年,以当时人的寿命来计算,他应该是出生在蓟县(今大兴地区),其先祖从乐浪朝鲜县迁至此地。具体还有待于人骨的数据分析,据发掘主持人介绍,预计5年后能够有结果。
铭文砖记韩显度为“乐良朝鲜人”,乐浪郡设立于公元前108年,313年高句丽占乐浪郡,慕容廆在辽西侨置乐浪郡,前燕时已不见乐浪、带方二郡,这是乐浪郡最后见于记载。那么其祖先迁入大兴地区的时间应该是在313-432年之间,不排除其零星迁入的可能。
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韩显度一系的迁入时间有如下两种可能:
1、350年随北燕迁都蓟县迁入的可能性
那么就要了解高句丽占领乐浪郡以后,乐浪郡居民的去向。公元313年,高句丽趁西晋末年衰乱,攻占了晋的乐浪郡、带方郡,开始进入朝鲜半岛。乐浪郡的汉人部分北徙中国,部分南迁百济、新罗、日本,部分留居大同江流域,北徙中国的部分在313年北迁到辽西。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纪》记载,“美川王十四年(公元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两千余口。十五年(公元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33)《三国史记》卷十四,金富轼著、孙范文等校勘,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从史料记载可知,高句丽美川王时期曾经从乐浪郡虏获两千余口。
东晋时,慕容鲜卑自辽西迁至辽东,并以棘城(今辽宁义县)为根据地,打着“尊晋勤王”的旗号,开疆拓边,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十月,慕容皝正式建国,自称燕王,是为前燕。慕容鲜卑骁勇善战,对富饶繁荣的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为了便于向中原扩张势力,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皝将国都迁至龙城(今辽宁朝阳)。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三月,慕容儁率军占领后赵北方重镇幽州,攻克蓟县,并随即从龙城迁都蓟县。随着疆域向东南的不断扩展,再次将都城由蓟县南迁到邺城(今天河北临漳西南)。
据《资治通鉴·晋纪十》记载,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辽东张统据乐浪、带方两郡,与高丽王乙弗利相攻,连年不解,乐浪王遵说统帅其民千余家归廆,廆为之置乐浪郡(于辽西),以统为太守,遵参军事。”(34)《资治通鉴》卷八八,中华书局,2011年,第3542页。这部分居民有可能随北燕进军中原迁都蓟县,成为跟随前燕王室从龙城迁都蓟县的移民,韩显度一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分子。
2、432年北魏统一北方对北燕战争迁入的可能性
432年,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发动了对北燕的战争,先后占领了北燕的如水(今滦河)、和龙(今朝阳)、带方(今辽宁省义县)、建德(今辽宁省建昌西北)、冀阳(今辽宁省凌源)等,最终以北魏获胜而告终。并迁乐浪、带方等六郡居民三万余人于幽州,对此,《资治通鉴》、《魏书》等都有记载。
据《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太祖文皇帝元嘉九年(壬申、公元432年)“秋七月己未,魏主至濡水(《水经》:濡水自塞外来,过辽西令支、肥如、海阳等县而入于海)。庚申,遣安东将军奚斤发幽州民及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会和龙。魏主至辽西,燕王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牛酒犒师。”“八月,燕王使数万人出战,魏昌黎公丘等击破之,死者万余人。燕尚书高绍帅万余家保羌胡固;辛巳,魏主攻绍,斩之。平东将军贺多罗攻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九月乙卯,魏主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冬十一月乙巳,魏主还平城。……初,燕王嫡妃王氏,生长乐公崇,崇于兄弟为最长。及即位,立慕容氏为王后,王氏不得立,又黜崇,使镇肥如(以幽州刺史镇肥如,辽西之地也)。崇母弟广平公朗、乐陵公邈相谓曰:‘今国家将亡,人无愚智皆知之。王复受慕容后之谮,吾兄弟死无日矣。’乃相与亡奔辽西,说崇使降魏,崇从之。会魏主使给事郎(《北史》作“给事中”)王德招崇,十二月己丑,崇使邈如魏,请举郡降。燕王闻之,使其将封羽围崇于辽西。”(35)《资治通鉴》卷一二二,中华书局,2011年,第5042-5045页。
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延和元年秋七月己未,车驾至濡水。庚申,遣安东将军、宜城公奚斤发幽州民及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俱会和龙。八月甲戌,文通使数万人出城挑战,昌黎公元丘与河间公元齐击破之,死者万余人。文通尚书高绍率万余家保羌胡固。己卯,车驾讨绍。辛巳,斩之。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文通带方太守慕容玄于猴固,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虏获生口,班赐将士各有差。九月乙卯,车驾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36)《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81页。
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平郡“领县二: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432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37)《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496-2497页。
梳理研读史料,可以发现《魏书》仅记载“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对徙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无记载。《资治通鉴》也仅记载了延和元年九月,北魏军强行将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等六个郡的百姓三万家迁徙到幽州。对“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县)”也无记载。但二书此事均记于延和元年,应该是同一件事,只是把其中朝鲜民安置于肥如,复置朝鲜县。此时朝鲜县属北平郡,而非乐浪郡。而蓟县距肥如仅一百多公里。
再结合《资治通鉴》的记载:延和元年九月,北魏军强行将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等六个郡的百姓三万家迁徙到幽州。(38)《资治通鉴》卷一二二,中华书局,2011年,第2331页。及铭文砖所记“乐良朝鲜人韩显度”,符合“乐良”、“朝鲜”两个要素的时间,只有432年,所以笔者认为其迁入时间应该为432年,是延和元年乐浪等六郡三万家百姓中的一家。当然也不排除零星迁入的可能。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韩显度祖籍为乐浪郡朝鲜县,但他应该是古朝鲜时期从中原迁至乐浪郡融入当地的汉人后裔,所以称“乐良朝鲜人”。他应该是出生在当地,其先祖从乐浪朝鲜县迁至此地,迁入时间应该为4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