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工程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2021-10-27张玉星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借鉴

张玉星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大运河工程的历史文化,以及历朝历代的规划建设经验。结合当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际,介绍了工程历史文化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工程历史文化;借鉴

习总书记站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战略高度,十分重视运河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创新,指出:"要古为今用, 深人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工河道,曾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六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准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蜿蜒数千里, 成为神州大地上贯通南北的水路运输大动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工程价值丰富多样

大运河大运河始掘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 疏通于明清。显示了我国水利水运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工程文化遗存。工程遗产是大运河遗产构成的主要内容,由此又派生衍生了其它遗产。大运河是农业文明时期最具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超大型水利水运工程,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错综复杂,对工程的规划设 计者、施工者以及管理者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单就技术要素来讲,它是建设大运河并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各种技术元 素,如河道工程、北京人工河湖水系水源工程、戴村坝及汶上南旺运河分 水工程、准安清口与运河渡黄运口枢纽工程、高家堰"蓄清敌黄"大坝工程、宿迁准安段"束水攻沙"治黄保运工程等,均按照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需求进行规划设计与建造;由技术要素集成的人类伟大运河工程, 是中国大运河最显著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价值。因大运河工程而流布的奏章上谕、工程文件、专史专志、历史舆图等文献,也构成了大运河珍贵而独 特的工程技术遗产。

2历代经验均堪借鉴

作为水利水运结合实施的工程,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梳理就会发现,大运河工程的技术属性涵盖了目前分类的航道整治、航道疏浚、河道渠化、港口码头等水运工程门类,也包含了防洪泄洪、水资源利用、水文条件优化等水利工程的内容。古代和近代劳动人民面对着数次黄河改道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尽了工程规划建设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工程的技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规划技术方面,对河 流分布、流量流向、汇流关系以及区域地理等的认知,实施了对运河线路的成功规划,实现了江、准、黄,以及长江与珠江的联接。

西汉以后,主要的运河水道逐渐具备了水源保障能力。唐宋时期是运河工程体系最终形成阶段,运河与准河交汇的运口开始设闸控制流量和落差,使天然河流与运河之间平顺衔接。使得人工水道和天然河流既界限分明,又可成为统一的水利水运工程体系。

明清期间,循古伽河走向,自韩庄村至梁王城村曾建有八道"斗门闸" (只有一道闸门的单闸)。宋代在准扬和江南运河上创造了具有综合工程效益的复闸,又叫厢闸、塘闸,如运河与准河东岸交汇运口的"楚州西河闸"、江南运河与长江南岸交汇运口的"润州京口闸"、运河与长江北岸交汇运口的"扬州真州闸"等。复闸由闸门、引水渠和退水渠、蓄水塘共同组成。 除了具有季节性水量调节功能外,多级闸门和引退水渠的运用,形成了类似现代船闸工作原理的功能。这种设施一度在水利水运技术方面领先世界。

元代时兴建通惠河。面临水源以及大都与通州超过 20 米高差的逆行问题,郭守敬主持了水源与航道工程规划,引西山泉水为主要水源, 含引水、蓄水、供水功能,最多时置 24 闸,使船舶得以逆流而上。

明代时兴建戴村坝—南旺水利枢纽,实现多流域间调水和水量配置, 是一项规划巧妙、布局严谨的工程体系!通过闸、坝、堰、堤等水工建筑物的组合运用,实现了运河长江以北至山东临清高差达 50 米以上的穿越, 解决了运河最高段的水源问题。

元、明、清三代正值黄河夺准 700 年间,由于水文、泥沙条件的巨大差异,黄河洪水和泥沙对运河所造成的工程问题和整治难度超过任何时期。1128 年,黄河改道人泗水,经徐州、宿迁、邳州,至准安清口与准河交汇, 黄准合流后走准河水道人海。为尽力克服黄河洪水与泥沙的严重影响,建 设了清口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如何在保护好运河遗产和运河生态的前提下,通过适度的合理开发, 利用工程措施提升运河的水利水运功能,打造水路运输黄金水道,同时深耕运河旅游,拓展运河景观和文化效益。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任务。

最新编制的《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涉及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主河道,全长近 3200 公里河道的生态恢复、河道治理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从一定角度借鉴了历朝历代对运河进行疏挖和管护的经验。在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情况下,更应在借鉴历史的前提下超越历史,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 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国家正在开展的不同水系间运河连通工程战略研究,科学谋划平陆运河、汉湘桂运河、浙赣粤等水系运河连通工程,形成北京至广州、钦州, 贯穿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 18 个省(市)的水运大通道的工作。也从一定角度借鉴了春秋战国时期基于河流分布、汇流关系以及区域地理等条件,实施江、准、黄以及长江与珠江联接的规划技术成就和经验,这种水 运网络的互联互通,对于不同经济区间的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便捷通畅流动、以至于不同特点与属性的经济体共融发展,都将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截至目前,国家在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大江大河沿上已建成的 300 余座大型船闸,以及研发的省水船闸等水运工程核心技术,充分借鉴了宋 代复闸及其引水渠和退水渠、蓄水塘等工程结构与功能的宝贵经验积累。

黄河小浪底、葛洲坝、长江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均专门配建冲沙闸处理水文泥沙问题,尤其近年来实施颇为成功的黄河调水调沙,充分利用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流与泥沙实施有效的调节。从这些实施方案里,我们会依稀看到清口枢纽"蓄清敌黄"的影子。因为在研究和设计工程方案的过程中,都会不经意间就会借鉴了黄河夺准 期间兴建清口枢纽,尽力克服因水文、泥沙条件的巨大差异而造成对运河 的严重影响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又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近年来实施的内河航道大規模综合整治与建设,包括航道整治升级、港口资源整合、绿化美化、文化设施建设等,尤其在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对大运河工程遗产的借鉴与传承更是无所不在。尤其对于大运 河工程派生或衍生的遗产文化,例如因漕运而建设的祭祀或纪念性建筑物、构筑物如光岳楼、寒山寺、虎丘塔等。又如因大运河而兴盛繁荣的城镇如窑湾古镇、台儿庄古城等。还有见证因大运河引发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等。都应当古为今用,都是当代进行相关工程建设时应 当借鉴和继承发扬的。

结束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大运河工程历史上的经验与教 训进行批判地继承,还应当留意辨识与保存工程的致灾遗存遗迹等。如明代长达数十年之久的"迦河之议". 期间曾有多种方案几度更改,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与财力均难以奏效,教训不可谓不沉痛。终至开凿迦河功成. 南北漕运得以避开黄河水患. 运河才畅通无阻. 成为大运河治河史上的典范。

参考文献

《中流击水 江河湖海奏华章》潘海涛 陶书东等

猜你喜欢

借鉴
浅析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走进现代学徒制
美国开放数据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先进大学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与借鉴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