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么教
2021-10-27樊行伍
樊行伍
语文统编教材的《两小儿辩日》是小学阶段所学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比以前学的文言文都要长,怎么教?由于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离现在比较久远,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比现代文稍难,所以在执教这篇文言文时,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激发兴趣,教给阅读方法
由于文言文的章法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很多词句的意思都和现在不同,小学生就难免会产生文言文难学的畏惧心理。因此,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着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意阅读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孔子东游时发生的故事,教学课文时,教师就用学习现代记叙文的方法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是在孔子东游的路上,主要人物是两个孩子和孔子,起因是两个孩子对太阳离人的远近产生疑问,然后两人各执己见,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结果让有学问的孔子都“不能决”。文言文虽然长,但是理清了叙事要素以后,学生连蒙带猜就能大体知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对学习古文产生了好感。在让学生产生兴趣后,就要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朗读——理解——思考——感悟,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这样就逐渐消除了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顺利地走进文言文学习之门。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古人读书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他们认为只要把文章反复读,意思也就自然明白了。现在学文言文,我们也应善于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整体感知朗读情况,然后一起探讨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同“谓”,读第三声,“知”同“智”,读第四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个句子比较难读,教师就范读引领,让学生更直接、真切地体会到长句子的读法。在学生自读时,在黑板上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节奏;读熟课文。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
●研读词句,理解分歧原因
统编教材对每一篇文言文中难懂的字词都作了注释,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就很容易自主读懂课文内容。认真研读文中词句,进一步探究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有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两小儿辩日》共有6个自然段,仔细审视课文,不难发现,这篇文言文的构段方式非常清晰:陈述观点——阐述理由——不能决断。两个小孩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使用的句式非常相似:一是運用对比的方法说出“太阳刚出来时和中午时离人远近”的观点,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盘盂”“如探汤”说明自己的理由。虽然两个小孩的观点截然不同,但是理由都很充分,没有破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小孩是从视觉的角度去思考的,依据是距离近则看到的物体形状大,距离远则看到的物体形状小。另一个小孩是根据从触觉的角度去推论,靠近热源近就会感觉热,而远离热源就感觉凉。这样,学生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的道理,在研读词句的过程中对生活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探究。
●深入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很多文言文除了讲述故事的情节以外,还会在字里行间蕴藏着很多道理,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品析精彩的语言,探究人物的动作,那么就能从古人的智慧中得到很多启发。
《两小儿辩日》的结尾部分很耐人寻味,因为一般来说,同一种现象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可是两个小孩子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还让博学多才的孔子思维卡住,一时无法判断谁对谁错。难道是两个小孩子都比孔子聪明吗?教师抛出话题以后,顿时在课堂上激起了无数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两个孩子比较善于观察生活,所以才得出貌似正确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孔子只是没有想到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才会“一时不能决”;还有学生说,由于古时候人们没有高科技仪器,对科学知识掌握得较少,才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积极思考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他们身上,又能得到什么启发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明白:从小孩身上学到了敢于思辨,敢于说出想法,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联想的精神,从孔子身上学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虽然教学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通过激发兴趣、研读词句、深入思考等方法可以引领学生逐步感知文言文的巨大魅力,为今后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