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在数学课堂绽放
2021-10-27刘文
刘文
将青少年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而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更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责。与此同时,各科任课教师上课的总时长远远超过德育教师、班主任、校领导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耐心渗透、循循善诱。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课任教师抓学生的德育培养,需要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施以正面的德育熏陶,做学生的表率,要把知识传授与德育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以自己的品德修养教书育人。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课堂教育的内涵”,即充分揭示和表达课堂教育,既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传授知识的本质属性,又要寓德、寓才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用自己的行为育人,要把握和运用好对学生产生系统条件反射的基本环境——课堂,营造好条件反射的第二信号系统,使学生通过无数感知表象的叠加,产生喜欢爱慕的情感,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具有“四有”素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意识,最后树立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意志”。
要做到这一点,每位任课教师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注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时时、事事注意用语言和行动诠释德育培养目标,宣扬中华民族的美德。长此以往,各科任课教师的美德相互补充共臻完善,让耳闻目染升华表象,巩固记忆,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心灵。
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开展具体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对在高中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努力思考的问题。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数学史的伟大贡献,只要教师用心寻找,善于运用,便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数学教材中介绍的“祖暅原理”,祖暅是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祖暅给出的原理比其他国家的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在欧洲直到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才给出同样结论。其实,数学教材中像这样展现我国先贤智慧与才能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等,这些伟大的成就,都是我国数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潜心研究所得,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美 数学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它与生活、艺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北京故宫、巴黎圣母院等建筑构图中都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这便是数学和谐美的体现。带领学生感受生活、艺术中的数学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些鲜活的例子还能使原本如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形象且生动,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组织有趣的课内外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将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尝试将丰富多样的活动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的目的。其实,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同样是渗透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数学教师不仅要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数学建模等课外活动,拓宽数学视野,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實际应用能力,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注重教学中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渗透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书写板书的行为,可以向学生传达要认真对待学习及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思想;通过展示详细严谨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明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行”的道理,教导他们“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能够告诉学生要与人为善,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并勇于与同伴进行分享,在感染他人的同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总之,数学作为基础学科,集科学、知识、思想于一体,每一位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公民。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