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研部门助力青年幼儿教师成长

2021-10-27周靖彦吴克艳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研修青年教师案例

周靖彦 吴克艳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顺义区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不断实施,伴随各园所发展的是大量非专业青年教师的涌入。调查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区新增幼儿园教师1565名,其中,1259名教师为非专业教师,占比80.4%。非专业青年教师专业上的稳步成长已经成为关乎区域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该教师群体的培养不容忽视。区级科研部门在区域范围通过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传统的科研工作研修方式并非促进非专业青年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基于此,为了在培养非专业青年教师方面寻找突破口,寻求适宜路径,顺义区级科研部门尝试通过以案例撰写为抓手的行动研究研修方式培养非专业青年教师。

相关概念

行动研究 科研部门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势必带有“研究”的味道,因此,在探索培养非专业青年教师的研修方式时,主要以带领其开展行动研究为基本路径。行动研究是一线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研究范式,它直指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研究导向,强调以行动为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以及行动者参与研究的典型特征,能够使青年教师在行动研究的研修中通过自主反思、实践改进、共享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和研究素质。

案例撰写 作为幼儿园一线的非专业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最大困惑莫过于如何从琐碎的实践工作中抽离总结出可迁移的教学经验。面对这一困惑,区级科研部门尝试引领该教师群体从撰写案例入手,引领幼儿园非专业青年教师通过“清晰的案例背景、鲜明的案例主题、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明确的问题解决效果和评析与反思”五个要素撰写案例,以“记录—梳理—提炼—反思”为基本流程,将自己零散的经验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讲好教学故事之余,看到自身专业成长的力量。

基于案例撰写的行动研究之于非专业青年教师培养的路径

基于对非专业青年教师自身特点的剖析,坚持“经验+反思=成长”的原则,初步生成了培养我区非专业青年教师的路徑,即以案例撰写为抓手的行动研究研修方式,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青年教师的前期经验转化为研修的起点设置?区域层面之所以需要打破原有的研修模式,其根本原因是非专业教师群体有其专业成长的特点及需求,因此为了确保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培养方案。

首先,基于区域实际开展调查,找准制约非专业青年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痛点:其一是专业保教知识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凭经验做事,没有将经验与实践建立联系;其二是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系统的反思能力,往往就事论事,不能看到儿童发展的规律和保教工作的本质。

其次,基于调研的两个集中问题,针对该群体设置研修目标:掌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各领域目标,在主题活动中寻找适合研究的专题活动,以案例形式总结梳理教育教学经验。

最后,基于研修目标的确定,初步确立研修程序。即建立团队,制定方案;组织培训,专业引领;园所诊断,细化方案;拟定主题,实践行动;评价反思,调整改进。其中,培训是前提,园长(业务园长)直接参与指导是关键,团队合作是基础,园所主题拟定是起点,实践行动中的介入指导是核心,反思改进是行动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目的。

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青年教师的“实际经历”转化为研究的起点?研修起点的设置是教师培养的开始,因此要重点凸显非专业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和培养机制的建设,促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起点,进一步带动专业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通过建立“幼儿园课题视导制度”和“倡导基于合作的课题研究”为青年教师的经验积累提供机会。尤其是课题视导时“青年教师案例分享环节”的设立,促使青年教师在课题带动之下,进行案例撰写,养成反思的习惯,初步具备研究的意识。

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三轮行动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青年教师撰写案例的习惯转化为追求自我成长的起点?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归根结底需要的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那么当非专业青年教师已经借由案例撰写开始教学反思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这一成长的动力,使专业成长的“习惯成自然”。

为了维持非专业青年教师通过案例撰写进行教学反思所获得的成长动力,首先,将非专业青年教师的案例撰写成果化并进行推广,使其感受到自身研究的价值,例如通过基于网络的成果共享、基于“研究经验展示活动”的成果共享等方式,将这个教师群体的成长经验成果固化下来。

其次,通过园本研修机制的建立,将非专业青年教师纳入长效的学习与研究共同体,不断触发其成长的愿望。如研究基地园所建构的 “三个三”园本研修模式,即以教学、研究、培训为基点,搭建专业平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种途径,建立常规保障、评价、激励三种机制,激励非专业青年教师参与园本研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N”园本研修模式,即 “围绕一个主题(案例撰写),实施多元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等等,都能够从一定意义上维持非专业青年教师的成长动力。

讨论与思考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区域科研部门从研究的角度介入整体推进 面对体量较大的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说幼儿园层面的各自为战也许能解燃眉之急,但却解决不了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内涵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需要区域层面有设计、有计划地推进培养工作,作为区域科研部门,更加可以发挥研究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从研究的角度介入,基于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合理地促进区域内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区域层面以研究为导向的整体推进,一方面能够减轻园所的研修压力,更重要的是基于研究的顶层设计,能够从一定意义上建立起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在促进同质性教师有效成长的同时,为区域层面的分层研修不断积累经验和做法。

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一线的实践阵地 教师的专业性往往体现在对实践中“细枝末节”事件的有效处理,这就是本研究以“案例撰写”为载体的根本原因。首先,案件撰写中所描述的故事本身,是真实地来源于非专业教师的观察,是对幼儿学习的记录,与实践工作契合度高。其次,案例是“个案”“个例”“事例”等,案例内容来源于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 没有经过理论的抽象与精简,是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将案例研究作为非专业教师研究的起点更容易被其所接受。最后,案例研究探讨的是现象背后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研讨中深入解读“怎么发生”“哪些相关的学习发生”“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支持”等问题,帮助非专业教师了解幼儿学习的来龙去脉,所以难度适宜。

因此,“案例撰写”能够成为非专业教师看见孩子、关注实践的有效抓手,能够使非专业教师的成长在实践场域中拔节成长。

唤醒教师群体的研究意识应顺势趁早而为 通过对非专业青年教师培养路径的不断探索,最重要的认识在于,我们需要打破以往分层培养时培养目标的固有成见,即对骨干教师的培养更注重于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诚然,非专业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领悟能力,然而我们常常说“方向和理念”是“正确做事”的基准点。因此,对于初入“幼儿园生态系统”的非专业青年教师而言,“研究意识”的确立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这种研究的态度,能够更好地帮助非专业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萌发他们对教师专业性的尊重、为他们提供教学的科学方法、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教学的计划性,审视教学的合理性等等,而这些通过研究能力带来的专业上的认知和成长,正是我们对于“高素质善保教”的学前教师队伍的专业期待,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的培养最终会成为一种“教学思维”的习惯,使其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实。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案例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DFB17341)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 北京市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研修青年教师案例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样板案例
青年教师“赴考”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