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的寝室生活
2021-10-27
策划_ 本刊编辑部 统筹_ 钱梦佳
学生记者_朱雨瑄 沈 丹 冯勇勇 滕卢涛
我们常常喊着渴望独立,寻求不被家长管束的生活。那么在高中,选择住校便是迈向独立成长之路的一大步。
在这里,我们与几个同龄人共同拥有一个小窝,小窝里有温馨的书桌和床铺,还能远离父母和老师们的耳提面命。向往的寝室生活似乎正在前方招手,但真要做出住校的决定时,一大堆问题便涌入了脑海:
当我和室友相处感到尴尬时,该如何化解呢?
如果我和室友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该怎么办呢?
万一我和室友闹矛盾了,该怎么做呢?
…………
当寝室生活出现问题,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可既然已经选择独立成长,总要学会自己解决。虽然身处的寝室环境不同,但同龄人的问题总是大同小异的。瞧,机智的答主们已经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快来看“参考答案”吧!
完美的”新型普通话“
答主:張艺桐
寝室问题:和室友相处尴尬、没话聊怎么办?
难度指数:★★★
推开寝室的大门,入眼便是肆意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柠檬黄——属于杭十四特有的风采,这里充满着家的温馨。此时的我们,在这样温暖的寝室里正襟危坐,对未知的寝室生活惴惴不安:与我们混寝的姐姐好相处吗?我们会有代沟吗?无数的问题挂在心头。我们望着那早已铺好的床位、写着“高二”的纸牌发着呆。
“嗨!”两位姐姐姗姗来迟,热情地打完招呼后便相视无言。我感觉一只叫作尴尬的手死死地把我按在原地,使我无法动弹。
第一次的相遇,似乎并没有那么美好。
此后的几周,小小的寝室好像被分成了两个领域:一个高一,一个高二。寝室中两张相隔十厘米的长桌成了无形的分界线,我们分享我们的零食,她们谈论她们的班内八卦,偶尔分享食物,也总是以“哦?谢谢!”“啊,没事!”为开端和结尾。由于高二学习紧张,她们需要早起,利用清晨的美好时光。而作为初来乍到的高一新生,我们还未进入高中的高强度学习节奏,总是希望可以睡到起床铃打响。由于年龄与阅历上的不同,她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会更加成熟。而我们对于事件的观点会更自我;甚至在食物与影视动画上,短短一两年的年龄差都会让我们拥有不同的“童年记忆”。一切因素的堆积叠加,撕扯出我们之间的巨大鸿沟。
直到一种只有我们才懂得的“普通话”体系的创生,才将这鸿沟渐渐填满。
我们的生物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将生物知识化繁为简,是金牌生物教练。当然,他幽默的大部分原因,是那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机缘巧合之下,某天这位生物老师在两位学姐所在的班级代课。如此一来,我们就有了沟通的最大桥梁。不知是谁先在寝室里惟妙惟肖地模仿,之后,在我们共同的润色、加工下,一套完美的“新型普通话”体系应运而生,成了我们寝室独有的交流工具。
渐渐地,我们发现彼此间的代沟和生活差异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一些我们本来以为敏感的话题,比如熄灯后不要聊天、空调的温度高低等,借助“新型普通话”可爱的变相发音,都平添了几分诙谐。在嬉闹有趣的氛围中,一个个小问题被化解,寝室生活也更加和谐融洽。
柠檬黄的寝室,高一与高二的混合寝,一位可爱的生物老师,合力酿就了新的寝室文化,编织了我们高中生活的美妙乐章,在西湖之畔缓缓奏响。
专家答主
朱永春(浙江省德育学会理事、省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我的普通话也很蹩脚,作为一名老师,我一直觉得有点对不住学生。看了这篇文章,我释然了。这个混合寝室里的孩子面对高一、高二之间无法跨越的人际交往“鸿沟”时,用幽默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展现了寝室成员独特的智慧。幽默,应该成为寝室的一种文化,让矛盾在谈笑间轻松化解。
寝室”灯海“
寝室问题:室友们的作息时间不一致怎么办?
难度指数:★★★★
答主:方梓豪
学校的寝室非常特殊。男生宿舍是由三个小寝室串连成的大寝室组成的,美其名曰“三联寝室”。三个小寝室之间没有门,只是用薄薄的隔板在中间部分隔断。人多了,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小麻烦,但只要这些麻烦是在熄灯之前产生的,都不能算大问题。如果是在熄灯之后产生的,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三联寝室”中,有三个爱学习的同学,分别叫夜莺、猫头鹰和百灵。夜莺同学在熄灯之后静待宿管阿姨查房。等听到阿姨的脚步声逐渐远离,他就飞到课桌前,扭开小台灯。一瞬间,涓涓光流从小灯珠中流了出来。他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任凭光流浸润自己的课本。殊不知,此时光已汇聚成溪流,漫到了下铺同学的床前。下铺的同学惊醒了,不得不被子遮住眼睛,防止光流到眼睛中。
不一会儿,夜莺同学去睡觉了。此时,猫头鹰同学倏地俯冲下来,拧开了台灯。瞬间,光河倾泻了出来。光流从这里悄悄地溜到了隔壁寝室,有的人只得忍受光浪的拍打……
等到百灵同学起床,已经是清晨了。他索性把寝室灯扭开。一瞬间,光瀑哗啦啦地倾泻下来,把三个寝室都变成了汪洋大海。此时,其他同学再也忍不了了。有的一跃而起,试图与百灵争个是非。双方的雄性荷尔蒙不断散发。那些同学责备百灵让他们无法休息,但百灵已有自己的生物钟。在一场激烈的口角即将发展到高潮时,那些同学一低头,猛地看见了光照下端正清晰的解题步骤,意识到自己并不能改变对方的想法,于是秉持着“以和为贵”的理念,停止了争吵,游回床铺,任凭光海泛滥。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虽然没有想到解决方案,他们却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习惯了沉浸在光海中。有些同学甚至已经对光海没有反应了。争吵声渐渐地淡了下去,寝室里又恢复了新生报到时的愉悦氛围。
而夜莺、猫头鹰和百灵同学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了他人,于是想方设法去弥补。夜莺同学准备了一些一次性眼罩,当他准备夜行时,总是给受影响的同学们送上一个。猫头鹰同学买了一些零食,在熄灯前将食品分发出去,“弥补”自己的过失。百灵同学则收敛多了,不再把寝室灯扭开,而是用上了自己的小台灯。
又到了晚上,光海仍然在寝室中激起波涛。然而,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这个在熄灯之后产生的麻烦,经过数个月的磨合,最终化作微波。光流变成纽带,将同学之间的情感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专家答主
朱永春:教育已从授人以鱼这种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授人以渔的能力培养方式。但许多人对能力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总觉得能力就是指解题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殊不知,还有一种能力更具有价值,那就是适应能力!“三联寝室”的男生无疑是一群宽容大度、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三位“夜游神”也能三省吾身,努力减少对他人的干扰。可见,多些宽容,不只是一种善,更是一种能力。
以动求静
寝室问题:室友的呼噜声太大怎么办?
难度指数:★★★★★
答主:梅雨潭
“呼格格格尔……”
“嘶啦嘶啦……”
我睁开紧闭的眼皮,瞄了一眼12时为始边2时为终边的60°夹角,心想木匠真是太敬业了,这么晚还在熬夜加工。可这木匠怎么还边加工边打呼噜?
我将怀疑的目光投向隔壁睡得正香的兩位好汉,顿时真相大白,也许称其为两位“音乐家”更为合适。
连续欣赏了数日“音乐会”后,我上课开始不由自主地和课本零距离接近。我试着戴耳塞,可耳塞总会在半夜掉落;试着用枕头蒙住头,结果就像用一张白纸去防御原子弹。在又一次失眠后,我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我的苦思冥想,佐以“靠谱”的医学资料,我认定只要两位“音乐家”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我就能高枕无忧了。当晚睡前,我亲眼盯着他们喝下两瓶热牛奶,便放心地爬上床。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未让我如意,两位“音乐家”甚至在呼噜声中带上了几声咂嘴声。
我心情烦躁,晚自习课后,在操场上狂奔以释放压抑的情绪。刚跑了一圈,发现背后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原来是两位“音乐家”过意不去要陪跑呢。我也没说什么,在跑完六圈后又拉了单杠,完成了原地俯卧撑,高强度的锻炼把我们仨的肺整得像风箱一般,相互搀扶回到寝室。洗过一个痛快的热水澡后,我们不待熄灯铃响就跃上床。奇迹发生了!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6:20。
从此,每天晚自习后,在操场上总会出现三个飞奔的有志青年。
撕纸般的磨牙声与打雷式的呼噜声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铃响前“呼哧呼哧”的呼吸声和铃响后的一片死寂。有时纵有几声梦呓,那也是对高质量睡眠的好评。
“动”与“静”无疑是矛盾的。我们用睡前的“动”换来了睡后的“静”,也换来了更强壮的体魄、更坚定的意志。
专家答主
朱永春: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一群人要好好相处,挑战是巨大的。当我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将会面临更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问题。所以,一个人“能群”,即能与其他人相处,是一项重要的修炼。光与自己性格、志趣和行为相似的“同类”相处,不算真正的“能群”,真正“能群”的人会主动与各式各样的朋友交往。
寝室生活
Q:室友总是不经过我的同意就用我的东西怎么办?
1号答主: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放到柜子里锁起来,要用的时候再打开就行了。
2号答主:我们寝室设立了一个“共享空间”,大家把平时用得多的纸巾、肥皂、洗面奶等生活用品都放在那里,用完了再轮流买。大大方方拿出来共享之后,既避免了私用问题,又增进了室友间的情谊。
3号答主:如果你不舒服了,一定要明确告诉对方:下次拿东西之前请和我说一声哦~
Q:我有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室友,她常常会在寝室里当着我们的面换贴身衣物,我和她说过几次但她总觉得没关系,我感到有点苦恼。
1号答主:人不动我动,不如在她换衣物的时候去寝室外面冷静一会儿?
2号答主:推荐给你的室友“披浴巾同步穿衣法”,洗完澡后,披着浴巾走到座位上,背向室友,火速穿上贴身衣物,亲测好用。
3号答主:也许在室友眼里,寝室是属于大家的私人空间。如果无法在卫生间、床铺上换内衣,有可能是物质上的隐私条件不满足。那你们可以创造一个精神上的隐私空间,如用眼神躲避室友的换衣过程,给双方一个避免尴尬的空间。
Q:室友拿我当情感树洞,总把各种情感问题倒给我怎么办?
1号答主:运用糊弄话术——“怎么会这样呢?”“说得是啊!”“振作起来!”(不过如果常常这样回应的话,可能会失去友谊哦!)
2号答主:室友愿意向你倾诉情感问题,说明你是一个非常善良、值得信赖的朋友呀!如果你担心自己被灌输太多负能量,可以在交流时不过多地代入自己,以安慰为主,减少对具体事情的分析。
Q:我们寝室五个人,其他四个人每次都两两出门,我好像默默地被孤立了。
1号答主:一般人很难毫无理由地说出拒绝的话,可以在她们打算出门的时候,勇敢地提出:“我和你们一起走吧!”
2号答主:首先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些情况,比如:经常最后一个睡或者第一个起;曾经影响过别人休息;存在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而她们依旧不愿意与你结对同行,那就调整心态做好自己或者申请换寝室,重新遇见与你合得来的室友。
寝室生活:在不断碰撞中发现自我
大部分寝室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不得不去和一些成长轨迹并不完全相同的同龄人分享私人空间。这个私人空间可能是有形的,例如共享的寝室空间或物品;也可能是无形的,例如我们的情感或个人隐私。这是一份难得的体验,人生第一次,我们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朝夕相处,同步生活节奏,交流情绪体验。
进入青春期之后,渴望独立的我们开始注重自我的边界,希望任何人(包括父母)都不要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对同龄人的生活感到好奇,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同龄人的支持和认可,所以我们对于友情也格外看重。
寝室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便利,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那些拥有不同生活轨迹的同龄人,发掘共同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学习忍耐和接受彼此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求同存异是开始寝室生活的基本准则,而求同存异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喜好,学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绪体验,学习同龄人更加成熟和实用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也学会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情感支持。
寝室生活确实会带来很多压力和人际冲突,但每当我们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时,就意味着我们向成长和成熟又迈进了一步。
李世佳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