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变形记
2021-10-27张建
张建
追星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台湾某偶像组合所属的公司用一辆大货车拉着演唱设备在台湾游走,车停在哪里,组合里的成员就在哪里开唱,就这样举行了20场巡回演出。
当偶像组合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很多人一边骑着自行车跟在大货车后面,一边大喊着偶像组合成员的名字。
火爆的场面让媒体深为震撼,报纸为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发明了一个新词——“追星”。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歌星红遍大江南北,在国内掀起一股追星热潮,“追星族”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追星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80后佳嘉(化名)就是“追星族”的一员。
高二,花一般的年纪。课间休息时,佳嘉邻桌的男生把随身听的耳机塞到她耳朵里,女歌手独特的嗓音瞬间让她着迷。因为他,佳嘉开始关注这位女歌手。
第一次买到女歌手的磁带专辑,佳嘉高兴坏了,用随身听A面、B面循环播放,极富辨识度又空灵清澈的嗓音,似乎唱出少年男女特有的迷茫与脆弱。
那个时候的“追星族”还喜欢买明星海报,佳嘉也不例外。跟着他,佳嘉成了女歌手的“迷妹”,时刻关注校门口的“时尚”店铺内什么时候有女歌手的周邊,把各种贴纸买回来贴进私密日记本,在卧室最显眼的位置贴上几张自认为好看的海报。当然,也会用省吃俭用的零花钱多买一份送给喜欢的那个他。
可惜佳嘉和那个他终究变成了《我怀念的》唱的那样,高考成绩不理想的他失联了。上大学的第一个月,佳嘉花“巨款”买了便捷小巧的MP3,里面装满女歌手的作品和对他的想念。
没有他的消息,佳嘉更关注女歌手的动态,参加哪家电视台的节目、新专辑的发售日期、演唱会的城市以及门票价格,似乎这样可以与他隔空聊天。
2009年,佳嘉大学毕业,堂哥堂姐发来去上海看女歌手演唱会的邀请。当时,佳嘉实在提不起精神,考研失败,工作单位没着落,她不愿意向父母伸手要钱。看着堂哥堂姐分享在QQ空间里的演唱会照片,她内心无比羡慕。一个月之后,佳嘉鼓足勇气,在女歌手歌声的陪伴下,独自踏上开往另一个城市的列车,她说:“应该像我的偶像一样,把梦想找到,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
来到陌生的城市,一切重新开始。在外打拼的岁月,女歌手的歌声成了佳嘉的精神支柱。高强度的创作压力下,女歌手仍然精益求精,认真打造每一张专辑,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上进、真实,优美的情歌抚慰人心,动感的旋律给人力量。
女歌手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引领着佳嘉奋力前行,工作、结婚、生子,与漂泊的生活挥手作别,人生渐入佳境。
十年后,那个天真直爽、青春洋溢的歌手变成了大女人。佳嘉有能力支付演唱会门票,女歌手依然还在唱歌。终于在演出现场见到了她,独特的嗓音还在,迷人的魅力还在,佳嘉还像青春年少时喜欢一个人一样单纯地喜欢她。
花样的年华,青涩的爱情,佳嘉把这些纯净的生活片段封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历经岁月的沉淀,滋味愈发醇厚,无论何时回忆起来,都是一种甜蜜的幸福。
对佳嘉和像佳嘉一样的同龄人而言,青少年时期,追星是一种新潮的文化现象,大家都痴迷于不同领域的实力派艺人,但停留在远距离欣赏的阶段,看演唱会,买海报、磁带,仅此而已。
“饭圈”的畸变
2003年,《抓住怪怪粉丝:视觉行销策略》一书出版,讲述所谓视觉偶像的造星策略。这本书出版以后,从业者特别是媒体开始使用“粉丝”这个词。
“粉丝”音译于英文单词“fans”,根据词典的解释,是指“狂热者”。有学者表示,“粉丝”被用来指称围绕着视觉偶像而形成的一种粉、一种狂热的仰慕者。
“粉丝”因何成为一种现象进入大众视野?学者们把目光聚焦到一档电视选秀节目。
2004年,某地方卫视推出一档电视选秀节目,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以个人或组合的方式报名。2005年,第二届选秀如期进行,全国各地喜欢唱歌的女性勇敢地报名,自信地拿起话筒上台追梦。随着赛程推进,节目迅速爆红。
参赛歌手在舞台上倾情演唱,无数青年男女如痴如狂,拿出手机,发送短信,为喜欢的歌手投上一票。最终,一位女歌手以350多万条短信投票摘得选秀总冠军。
比赛落幕,选秀冠、亚、季军各自收获了大批粉丝,这些粉丝以喜欢的歌手的名字、名字的谐音或其他恰当的称呼被称为“×迷”“×粉”。2006年选秀结束,新的“×迷”“×粉”又组建成立。
这些粉丝群体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与高调姿态出现在人们身边,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追星族”的传统印象。他们不仅到节目现场高举灯牌、高喊口号为所支持的选手助威,而且通过手机短信投票等方式表达态度,甚至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分发,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偶像,号召更多人投票。粉丝们各为其主,意见相左时,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此后,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荧屏上,粉丝的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与佳嘉那样自发、单向的追星方式不同,这个时期,粉丝群体不但追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造星”。“追星族”不再是个体,而是变成了拥有投票权和一定影响力的群体组织。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BBS、即时通讯软件等线上阵地为粉丝们提供了活动和交流的场所,越来越多的粉丝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进而结成粉丝社区,信息和情感交流愈发频繁。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这一阶段,粉丝群体逐渐构建出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当时的粉丝群体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力组织,粉丝仍旧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明星,粉丝群体之间总体上还是平静的。
2014年,韩国应援文化传入中国,“流量明星”开始走红。同年,某平台“明星势力榜”上线。2014年前后,“饭圈”一词开始出现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中。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表示,“饭圈”是粉丝圈的一种特殊的说法。如果给“饭圈”下一个简短的定义,他把“饭圈”界定为在2014年前后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在中国网络社会中流行开来的一种特定的兴趣部落、特定的趣缘社群、特定的粉丝(爱好者或者仰慕者)圈层,是围绕着爱豆(英文idol的音译。在日、韩等国的语境中有网络红人、视觉偶像的意思)、围绕着“流量明星”而形成的一种圈层。
此后,资本、平台等各方基于自身利益,打造生产明星和消费明星的产业链,追星迎来“粉丝营销”“流量至上”的时代。
此时,粉丝与明星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追星演变成“我愿意为了‘哥哥付出”。管理层级明确的“饭圈”浮出水面,“饭圈”成员拥有不同的角色。“粉头”作为“饭圈”的直接运营者,负责“饭圈”的日常管理。“饭圈”内部分工明确,有应援组、打投组、反黑组、宣传组、数据组等等,各司其职,合作默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升栋认为,2014年以后,“饭圈文化”逐渐形成,“饭圈”内部拥有一定的规则和话语体系,也拥有一定的资金运作规模。“饭圈”和之前的粉丝群体有着质的分野,“饭圈”开始往规模化、结构化、组织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为了自己喜欢的“哥哥”,“饭圈”的粉丝们争相涌入社交媒体平台。从此,围绕爱与恨、战与和、黑与白、敌与友、隐私与丑闻、虚伪与真诚、赞成与反对,粉丝们扛起大旗,冲锋陷阵,“饭圈”之间杀伐四起,龃龉不断。
2018年,随着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播出,有学术研究显示,此时的“饭圈”似乎已经倒向资本,沦为资本的工具。资本手握偶像“哥哥”,打造类似“生产—销售—消费”的利益链条,制定各种规则,向粉丝灌输为偶像付出的价值观,强化粉丝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这些年,流量至上、不良应援、公开集资、为偶像“撕番”、榜单PK、控评、集体人肉、网络暴力等乱象频频曝出。
追星,已经变味了。
“饭圈”的“江湖”
开心(化名)现在已经离开了“饭圈”,只关注着自己喜欢的男明星的动态,她跟几个“三观”一致的朋友组成一个小团体半solo追星(大意是不混圈,只关心明星,不是特别在意其他粉丝的想法和做法)。每晚十点半之后,忙完孩子的事情,追星群里就会热闹起来,朋友们你来我往,讨论一下“哥哥”的动向,聊聊娱乐圈又发生哪些新鲜事。
表面上看,开心是佛系追星,其实她的追星经历很丰富。
2014年,韩国应援文化传入中国,国内出现两个新事物——站子和站姐。
站子,是“饭圈”对由粉丝成立的明星官博的称呼,是粉丝在线上的聚集地。站姐,就是使用高级相机拍摄明星的粉丝,也是明星应援站的组织管理者,是“饭圈”里“粉头”的标志性人物,老大一般的存在。站姐干的活很多,拍摄明星的图片,发布明星的消息、行程、周边,代购专辑,组织粉丝为明星应援等。
开心就当过站姐。
上大学的时候,开心开始追韩国明星,先追歌手,后来喜欢追演员。因为她学过摄影,有器材,所以去看演出时会拍明星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网上后发现,粉丝很喜欢,开心就做了明星的站子。但她只是分享资源,没出PB(Photobook,即明星的写真集,PB会加很多周边物品如特典等一些赠品一起捆绑,组成一个套装出售),没从这上面获利。
开心说,当站姐,一開始是为了追星。后来,站姐成了一种职业,站姐们喜欢明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这个职业确实很赚钱。
开心的一位朋友也是站姐,正在追国内某平台选秀刚出道的明星,会出PB,一套PB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元钱,出售标价至少上百元,买方一般是粉丝。PB的销量跟明星的流量相关,流量越大销量越大,获利在数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甚至更多。
2020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各种交流活动暂时停止。因为之前就追国内一“顶流”男明星,居家期间,开心开始混国内的圈,见识了“饭圈”的“江湖”。
开心喜欢的男明星被牵扯进一场骂战中,各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或许是年岁渐长趋于理性,开心和圈子里的朋友们没有加入骂战,选择闭麦让事件慢慢降温。
但是“饭圈”里的职业黑粉会故意放大坏的东西,引导舆论互相攻击,以此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和流量,方便他们从中获利。在某平台就可以看到,有人注册ID冒充某位明星的粉丝,到对家(其他明星)那里去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这样就造成不同明星的粉丝发生冲突。这个引战的人说话可能不需要自己负责,他(她)冒充哪位明星的粉丝,就是哪位明星负责。
这些职业黑粉做事很有章法,一步一步进阶,有严密的组织。
开心刚加入国内某个“饭圈”的时候,在数据组待过。她发现,数据组里的人就跟机器人一样。每天,群主会发一些帖子让群里的人剪辑,群主发的链接很多是自媒体的营销号。哪家自媒体发了一篇文章,文章里有相关的明星,就需要粉丝给文章造热度,热度造起来了,这些营销号可以从社交平台分钱。因为明星不可能自己花钱去养营销号,所以,开心认为这些营销号跟明星经纪人之间是有关系的。这是“饭圈”的另外一条产业链。
开心发现,国内娱乐圈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饭圈”里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能量很大,可以影响明星。这些人给明星造热度,有时会和明星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出现意见分歧,如果沟通不畅,最后就会把明星弄得很难看。
“饭圈”的粉丝之间也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吵架。以某部电视剧的两位男演员为例,这两个男演员各自都有大量的粉丝,还有一部分粉丝把这两位男演员当成CP(情侣档或人物配对)来追,两位明星的粉丝群体就分成三块,经常会有争论。
“粉头”都会维护自家明星的利益,如果发现“有人在黑我家‘哥哥”,就会去举报,同时指挥“饭圈”里的相关小组控评应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在做,只是部分数据组的粉丝会听命于“粉头”。
开心看过“饭圈”的战争,只是默默地关注,不会参与吵架,她现在支持明星的方式主要是参与一些线下活动。有些未成年人加入“饭圈”,就特别容易被煽动。这些未成年人可能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参与线下活动,如买演唱会门票,他们支持明星的方式就是在社交平台上刷词条、做热转,帮明星多讲几句话。所以有的明星可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没有多少,但是流量很高。
开心有一位朋友在演艺行业工作,两人会聊一些娱乐圈的话题。现在的“流量明星”,一个比一个好看,资方选角的时候喜欢这样的人。朋友告诉她,有的资方在选艺人的时候,演技不好,没关系;歌唱得不好听,不要紧;台词功底不好,可以配音,但是艺人一定要长得好看,一定得是那种粉丝们一看就会“哇”地尖叫,然后心甘情愿为这张脸买单的人。
开心追星也是如此,不追求明星一定有顶尖的演技和唱功,基本的业务水平过关,然后就是帅,必须要帅!看着喜欢的明星一天天成长、成熟,开心内心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偶像养成类节目的粉丝也是如此。
开心也组织过集资应援。那时她还在追韩国明星,集资的规模在几千元到一两万元。她会在群里发消息,“哥哥”过两天要过生日了,大家在韩国什么地方给“哥哥”买个广告牌,或者挑几样礼物,大概需要多少钱。她会公布一个收款账号,群里的人会往她的账号里打钱,然后给她发邮件,她在站子上公布收款的ID和钱数。
开心说,现在的“饭圈”就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资本造出来的。“饭圈”已经资本化了,处处充斥着利益。明星需要应援,有专门的中介公司从中牵线,粉丝把钱打到中介公司,中介公司是要抽成的,而且这种集资还有很多未成年人参与。
国内娱乐圈不说,国内的粉丝为韩国明星集资应援,更显荒诞。有媒体报道,韩国某知名舞蹈女明星在中国涉嫌非法集资。开心知道这种集资的做法,粉丝直接到工厂下单买明星的专辑,如果选择不运回中国,工厂就给粉丝打折,这些专辑可能都不生产,粉丝也拿不到,但是线上却能看到专辑的销售情况,就是直接给明星送钱。
“饭圈”AB面
尽管“饭圈”负面信息不断,但也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2019年和2020年,“饭圈女孩”做的两件事,让人们对这个群体有了不一样的观感。
据媒体报道,2019年,香港身陷乱局。越来越多的中国艺人发声支持香港警察,高喊“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争做国旗“护旗手”。有不少人还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了相关内容。
2019年8月14日,香港某艺人因为转发“护旗手”的微博,成了港独分子的眼中钉。港独分子不仅曝光了艺人在国外的住址和在香港的行程,还扬言计划进行攻击,还要在其面前撕毁国旗。
不止如此,包括国内的歌手和演员等众多在海外社交平台发表“撑警”言论的明星,几乎都遭到了示威者的辱骂攻击和人身威胁。
谁也想不到,第一个“狂虐”港独示威者的,就是平时因疯狂追星而被诟病的“饭圈女孩”。
自己的偶像被“黑”,各家的“饭圈女孩”都坐不住了,决定暂时放下恩怨一致对外,8月14日晚,“饭圈女孩”结成统一战线,联合出征各大海外社交平台,“血战”港独示威者账号。
这一天,“饭圈8·14大团结”刷爆网络。
2019年8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快评,肯定“饭圈女孩”爱国爱港的举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1月22日下午,《人民日報》客户端和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湖北省拟向国家请求紧急支援,调拨医用口罩、防护服、红外测温仪等防疫物资。
适逢春节假期,工厂停工,工人放假,焦头烂额之际,各粉丝团体却有条不紊地向医院输送物资。仅1月23日晚,就有多个粉丝团先后宣布筹集到的物资信息,30余万只口罩寄往武汉。
据媒体报道,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物资被充分利用,有的粉丝团保证从厂家、快递到医院均为应援站内直接联络,一些粉丝团组织了联合应援。
“令人骄傲的‘饭圈女孩们”“‘饭圈女孩花式抗疫”等话题引起热议。据不完全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2月初,有300多个粉丝群体发起捐款捐物近400次。
反应迅速、组织性强、账目透明,这是“饭圈女孩”在常年应援活动中训练出来的过硬本领。她们把这种追星中养成的战斗力,用在了驰援武汉的行动中。
而发生在“饭圈”的另一件事,却让人看到了混战和暴戾。
2020年2月下旬的一天,某位写手在一网站发布一篇同人文章,文章中将国内某位明星定位为女性,并配上女装画像插图,由此引发该明星唯粉(在某一真人偶像团体中只喜欢某一个成员)的强烈抵制。
两天后,事件开始扩大,有人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捍卫该明星形象的言论,唯粉群情激愤,进行有组织的、连续的投诉举报,最终导致文章作者弃号,作品被下架。另一个同人社区也成了该明星粉丝们的举报攻击场所,平台内很多作者均遭到攻击。
又过一天,路人粉(对偶像仅仅为有好感,停留在偶尔关注一下)开始加入其中,表示该明星粉丝的行为太不理智,言词过激,各大同人圈的路人(不追星的人)也开始加入到这场对战中,捍卫并维护自己的创作自由。该明星的粉丝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强烈反击,越来越多的路人加入混战。
两天后,网站被封,同人文章创作者及读者转而抵制该明星代言的所有品牌和主演、客串过的影视剧,混战进一步升级。
这次事件的负面效应不仅在“饭圈”内部扩散,还溢出“饭圈”,成为社会热点。
“饭圈”的下一站
今年7月底,北京警方发布某明星涉嫌强奸罪被刑拘的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8月中旬,检察院经依法审查,对该明星以涉嫌强奸罪批准逮捕。
警方介入前,该明星的相关新闻已发酵了一段时间,且该明星曾发表言论自证清白。警方侦查结束,事件的每个环节都被推到公众面前,显露了原本的模样。
一直以来,该明星展示给公众的都是良好的人设,扮演的角色也获得粉丝追捧。被批捕后,粉丝们挑战法律底线和公序良俗的言论截图在“饭圈”频频出现,“凑钱集资,能救‘哥哥吗?”“可以一起去探监吗?”“‘哥哥粉丝多,可以‘营救。”甚至还出现了影视剧中才有的“劫法场”的言论。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这些粉丝的“三观”扭曲至此?
类似的事情还有。
一条倒牛奶的视频将某选秀综艺节目推到了风口浪尖。画面中,一群人正忙着把牛奶开盖,把成瓶的牛奶倒进桶里,然后再倒进水沟里。
事件由某在线视频网站推出的选秀节目引起。
在选秀节目的赛制中,粉丝们要想给喜欢的偶像投票,可以扫描特定的二维码,而这个二维码被印在牛奶瓶盖里。该视频网站和商家合作,“奶票”无上限,买得越多,助力越多。
粉丝要想给自己的偶像刷票,不仅要花钱去买牛奶,还得把这些牛奶都打开扫码。
那么多牛奶,一时喝不完,怎么办?最后选择倒掉,造成令人痛心的浪费。
新华社对此事发表评论:大量牛奶被倒掉的背后,是以浪费和挥霍为代价的吸睛牟利,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对法律的亵渎和蔑视,其最终结果是误导、侵蚀了青年人的“三观”,不只是把牛奶倒沟里,更是把青年人带沟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季为民表示,“饭圈”所导致的负面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等造成了不良影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封闭群组带来“回音壁”效应(即相似的言论不断重复出现,对外部声音的包容性不断下降),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健康正常发展;“饭圈”集体行为日趋群体极化,影响未成年人发展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建立主流社会道德意识;诱导消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价值观出现偏差;无底线追星是群体道德低下的表现,会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
李哥(化名)入行已经6年多了,从艺人助理做起,一步一步做到经纪人。随着国家整顿“饭圈”和娱乐行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他坦言,自己所在的行业也将发生变化:艺人的工作安排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挖掘新艺人要严加审核;资本望而却步,对影视剧的投资会有顾虑等等。
这不仅是经纪公司要面对的问题,“饭圈”参与主体、明星、互联网平台和社交自媒体、影视节目内容均需接受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有专家表示,畸形“饭圈文化”主要滋生于互联网平台或社交自媒体。相关部门的整顿措施将对网络平台提出更高要求,明确与演艺人员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方责任,抓住互联网这个“牛鼻子”,把演艺界上下游都纳入有效的社会监管中,形成更规范的管理机制。
崇拜偶像沒有原罪,整顿“饭圈”也不是一棍打死,而是要对那些违法的、无序的、疯狂的、扭曲的不良现象进行整治,让其回归法治、回归秩序、回归理性、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