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政治周期看日本
2021-10-27雷墨
雷墨
9月3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自民党内部会议上宣布,他将不会参加本月下旬举行的自民党总裁换届选举。他的这个决定也是在宣布自己首相任期终结的时间,因为退出党内角逐即意味着与下届首相无缘。
又是一任“短命首相”,這是国际舆论的第一反应。从2020年9月接任因病辞职的安倍,到2021年9月首相任期终结(菅义伟将在9月30日总裁任期结束时辞任首相),一年的任期,很符合日本政治中“短命首相”的标准。
国际舆论另一个反应是,日本是否又将进入换首相如走马灯的政治“动荡期”?在菅义伟之前,有二度执政长达近8年的安倍,就任时即被认为是过渡性人物的菅义伟“谢幕”,很容易让外界产生这样的疑问。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意角逐首相大位的几位政治人物,无论哪一位都没有显示出有能长期执政的绝对政治优势。
二战后日本政治周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基本可以归结为频繁的换首相与不那么频繁的换首相。如果从日本投降后首位首相东久迩稔彦算起,截至菅义伟任首相,日本在75年里共出现了35位首相。平均下来,每位首相任期两年多一点点。如果以任期3年作为长期执政的标准,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首相有28位,占比为80%。从概率上看,菅义伟之后日本再次频繁换首相,或许是个大概率事件。
但仅从政治周期的角度看日本,是有一定迷惑性的。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治周期表象下的经济表现。因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的经济实力向来都是检验国运的一个关键指标。
二战后日本政治周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基本可以归结为频繁的换首相与不那么频繁的换首相。平均下来,每位首相任期两年多一点点。
尽管政治上有“短命首相”的特点,但日本却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上待了40多年(1967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小泉(5年多)和安倍(两度执政共计近8年)都实现了长期执政,但稳定的政局与经济表现呈现的却是“倒挂”。
2001年小泉执政到2006年卸任,日本的GDP从4.3万亿美元增加到4.5万亿美元,增幅仅为4.7%。2007年至2011年,日本5年内出现了4位首相,但GDP从4.52万亿美元增加到6.16万亿美元,增幅是36%。2012年安倍二度执政到2020年辞职,日本的GDP从6.2万亿美元下降到4.9万亿美元,萎缩了1.3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治“稳定”与否,与经济表现之间并不呈正相关性。那么问题来了,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期”,是否意味着日本的经济运势能止跌回升,就像2007年至2011年期间那样呢?这样看就把政经逻辑简单化了。
小幅增长有可能,但向下走的大趋势基本不会变。那段时期日本经济增速表现尚可,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齐心参与救市、挽救世界经济,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从中受益。
2012年二度执政后的安倍,之所以主打“安倍经济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外部红利”效力递减的背景下,急需提升日本经济的内驱力。效果如何呢,安倍执政近8年的时间,足够检验。
还有一点尤为关键,2020年9月安倍离任时,日本的外部环境出现了冷战结束后未曾有过的变化。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人物也难以治愈经济增长乏力的顽疾,大变局下能表现得更好、逆势拉抬国运?日本政治中鲜有这样的先例。
外部的大变局与内部的“动荡期”叠加,对日本政治意味着什么,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