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演员和流量艺人不是同一物种
2021-10-27李少威
李少威
上一期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陈道明、巩俐要和“娱乐圈”划清界线,“耻与为伍”?解析角度是历史的、纵向的,即演员受人尊敬的地位来之不易,是几代人流血流汗挣来的,今天正在被“流量”败坏。
现在换一个当下的、横向的角度:真正的演员和流量艺人确实本质上不是同一物种。何以故?
我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当代社会含义不清、大而无当地主张“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因为它已经沦为口号,更因为如果给所有领域都开“工匠精神”的大锅药,结果适得其反。
工匠精神是相对凝固的封建生产形态的产物,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整体上格格不入。
其一,工匠与产品是一体的,产品包含工匠的思维、体温乃至情感;其二,工匠制作产品不以效率优先,甚至不以利润优先,而是“讲究”优先;其三,工匠是“自带干粮”的,不会被第三方投资所控制,不会被产品所异化。
而现代工业生产,一切都是相反的,劳动者与产品分离,产品不包含劳动者的想法;生产上效率至上、利润至上;劳动者和产品一样都是投资者的工具。这并不是说现代工业生产不好,而是说它的特点就是如此,与工匠精神挨不着边。
多数情况下,现代劳动就是在资本组织之下的、高度分工的、不带情感的、极度片面化和片段化的、机械性的动作重复。如今这些劳动正逐步被自动化所替代—这雄辩地证明了工匠精神在多数领域不合时宜,也不必要。
在流量艺人时代,资本以规模化生产的组织方式介入了需求有限的精致审美领域,改变了整个领域的生态与法则。
但工匠精神并不代表着过时和没落,在适合它的甚至召唤它的领域,这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比如很多隐形冠军企业,正是靠工匠精神获得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在这些企业,丢失了工匠精神就相当于丢失了一切。反过来说,因为需求有限以及工匠门槛高,大型资本试图以规模化生产的方式踏足,也是做不到的,短期內就会以失败告终。
恰好,演员行当,就是一个这样的行业。真正的演员和流量艺人的区别,相当于工匠与现代工人的区别,他们所属的组织形态,也相当于隐形冠军企业与规模效应企业的区别。
社会对演员的需求其实一直是有限的,影视—以前是戏剧,其行业本质是审美,是精神的穿透和共鸣,而不是工业消费。中国历史上几个戏剧繁荣时期,如宋朝的瓦舍勾栏,元朝的杂剧,清朝中后期的南北合流创造的戏剧爆发,其特点都是演员、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需求的结合,支配性的力量是社会生活,而不是金钱的力量。
而在流量艺人时代,资本以规模化生产的组织方式介入了需求有限的精致审美领域,改变了整个领域的生态与法则。它把影视作品变得极度过剩,让人们日渐不再保有对影视作品的超越日常的向往,而且让消费影视产品的边际收益无限趋近于零,甚至为负,自然就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真实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以“演员”面目出现的流量艺人,与流水线工人差别甚微,甚至与机械臂十分相类,千人一面,左手右手慢动作都一模一样。
工匠只要肉体不死,一生都是工匠。而流水线工人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可替代性,自动化出现之前,他们就很容易失业,相互激烈竞争,参与竞争者的年龄越来越小……
今天我们看到那么多流量艺人,三年不到就河西了,他红火的时候你不知道他是谁,他消失的时候你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这茬刚刚隐没那边已经站起来一茬新的,道理就在这里—
陈道明和巩俐都有潜台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