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机构异质性、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供给*

2021-10-27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南方金融 2021年7期
关键词:信贷小微供给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一、引言

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是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不断健全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各项政策推动下,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持续增加,这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化主体,当前也面临着风险承担能力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透支银行风险承担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主观意愿被扭曲的现实考验。在此背景下,出于对小微信贷风险的考量,银行机构可能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更为谨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及水平的“合意融资供给”,这对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的可持续性增加形成较大压力。那么银行机构究竟如何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及水平确定小微企业“合意融资供给”?如何进行动态调整?银行机构是否存在一个风险承担水平的理论界点,当真实风险承担水平超过这个界点时,是否会缩减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厘清上述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梳理银行机构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供给之间的逻辑联系、关系形式及其作用机理,这对于正确认识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行为、激发银行机构拓展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的潜能、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小微企业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不同银行在机构属性、市场地位、本地化发展优势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其风险承担能力及水平有所不同。一旦银行机构根据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及水平,选择“合意”的小微信贷供给量,银行机构的异质性就可以通过风险承担传导并影响到小微企业融资行为,最终体现为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的差异性(王旭鹏,2020)。因此,研究银行机构异质性因素如何通过风险承担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对于理解不同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行为的差异性、针对不同银行机构制定差异化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引导和推动不同银行机构更有效地服务小微企业、促进小微融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对银行机构异质性如何通过风险承担影响到小微企业融资供给行为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某省各地市银行机构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相关部门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政策、引导不同银行机构深度挖掘小微信贷潜能、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贡献及创新之处:一是从理论上阐释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信贷供给之间的关系形式,说明银行资本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与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形式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二是证实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存在最优结构(阈值),并根据此阈值来判定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出现过度透支风险承担的现象,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三是修正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关于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观点,指出不同类型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各具优势,不宜过度夸大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中的作用,同时还认为信贷市场过度竞争不利于提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质效,需要更加重视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转型、拓展和升级;四是验证商业银行员工和资金运用本地化、负债资金稳定性等内部环境建设,以及地方政府性存款、政策性风险分担、金融监管政策等外部环境优化,有助于激发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观意愿、实现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合理匹配。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信贷市场竞争与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

部分研究者按照传统的市场力量观点认为,银行业竞争有利于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尹志超等,2016;Rice和 Strahan, 2010;Martinez-Miera和Repullo, 2010;Rice和Stranhan,2010;边文龙等,2017)。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银行业竞争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行为的影响比较有限,市场垄断能力强的银行更容易与小微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将信贷初期的风险和成本分摊至整个合作期,并且有更多的途径来降低小微企业借贷的道德风险,而竞争的银行业市场则不利于这种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Petersen 和Rajan,1995;Hauswald和Marquez,2006)。

(二)关于银行规模与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小银行比大型银行在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方面更加专业、更具有优势,而且风险偏好程度更高,更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Nakamura,1994;Berger和Undell,1995,1998;刘畅等,2017;Jayaratne和Wolken,2019)。但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并不比大型银行更有优势,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可能性与银行规模无关(Jayaratne和Wolken,1999;Berger等,2007)。

(三)关于银企关系与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

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完善制度环境、改进信贷审批权限、优化银行网点等方式,改善和深化银企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Petersen和Rajan,1994;谢平,2003;De Bodt等,2005;徐忠和邹传伟,2010;Behr等,2011;何韧等,2012)。但也有研究者从银行主要管理者籍贯、银企关系持续时间、银企服务距离等角度分析认为,银企关系改善对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并不产生显著的影响(Harhoff,1998;Cole等,2004;李琳和粟勤,2011;边文龙等,2017)。

(四)关于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与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信用评分技术在中小微企业贷款定价中的应用,强调信息技术和贷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促进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所产生的积极作用(Perterson和Rajan,2002)。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等新技术的使用,有助于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提高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积极性(Frame等,2001)。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基于企业所有者的个人信用评分技术比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更有助于促进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信贷(Berger等,2001)。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的应用对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比如银行规模、信贷市场竞争程度、信用评分技术普及等因素(Berger等,2007)。

(五)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部分研究者认为,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会对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产生显著影响(徐忠和邹传伟,2010;李华民和吴非,2015;朱晶晶等,2015;边文龙等,2017)。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紧缩货币政策会对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造成负面冲击(李广子等,2016)。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银行资本质量通过贷款结构、贷款规模影响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江曙霞和刘忠璐,2016)。此外,还有些研究者认为,金融监管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形成约束,从而影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放贷行为(彭继增和吴玮,2014)。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忽视了关于银行风险承担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影响的研究,未能准确刻画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的关系形式;二是忽视从风险承担视角研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未能运用实证方法系统论证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三是忽视从员工和资金运用本地化、风险定价、负债资金稳定性、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性风险分担、金融监管政策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变化特征以及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主观意愿的影响。

三、典型事实

近年来,在各项政策合力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实际行动改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规模快速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水平表现出较大差异。以某省为例,具体来看:

(一)银行机构异质性与小微企业融资供给:金融结构视角

从机构属性来看,政策性银行、区域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下同)最高,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次之,外资银行最低。2016-2018年,政策性银行、区域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分别为82.65%、43.69%,而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分别是17.78%、20.66%、11.64%(见表1)。

表1 2016-2018年某省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从信贷市场竞争程度①信贷市场竞争程度以信贷市场HHI指数作为判断竞争程度的标准。HHI指数小于或等于0.120的为高度竞争市场,大于0.120但小于或等于0.165为中度竞争市场,大于0.165为低度竞争市场。来看,低度竞争市场中银行机构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深度最高,高度竞争市场次之,中度竞争市场最低。2016-2018年,低度竞争市场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33.29%,比高度和中度竞争市场各高了2.03和3.10个百分点。可见,信贷市场引入竞争,并没有提高银行机构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水平(见表2)。

表2 2016-2018年某省不同竞争信贷市场中的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二)银行机构异质性与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经营转型视角

从雇用本地员工来看,银行机构员工本地化程度②员工本地化程度以本地员工占机构总员工的比例为标准。比例超过82.5%的为高度本地化银行机构,不高于82.5%但高于60%的为中度本地化银行机构,不高于60%的为低度本地化银行机构。越高,其对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越高。2016-2018年,在员工本地化程度最高组别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36.52%,这一指标比员工本地化中等程度组、低程度组分别高出5.41、10.44个百分点。本地员工可以借助在当地的熟人网络,对本地小微企业有更好的市场开拓、风险把控能力,有助于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见表3)。

表3 2016-2018年员工本地化不同程度的某省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从资金运用本地化来看,银行机构资金运用本地化程度③资金运用本地化程度以投向本地贷款余额占从本地吸纳存款余额的比重为标准。比重不低于140%为本地化高水平,低于140%但不低于65%为本地化中等水平,低于65%为本地化低等水平。越高,其对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越高。2016-2018年,在资金运用本地化程度最高组别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33.05%,这一指标比资金运用本地化中度程度组、低程度组分别高出1.92、2.45个百分点。资金运用本地化反映了银行机构从本地吸收存款后再反哺当地企业,体现银企之间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见表4)。

表4 2016-2018年资金本地化不同程度的某省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从负债资金来源来看,负债资金来源稳定性④负债资金来源稳定性以采用住户存款余额和企业定期存款余额之和占资金来源的比重为标准。比重不低于70%为高度稳定性组,低于70%但不低于40%为中度稳定性组,低于40%为低度稳定性组。越高,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越高。2016-2018年,在负债资金稳定性最高组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36.25%,这一指标比中度稳定组、低度稳定组分别高出6.19、11.74个百分点。银行机构的负债资金越稳定,对小微企业“敢贷”意愿越强(见表5)。

表5 2016-2018年负债来源稳定性不同的某省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三)银行机构异质性与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外部环境视角

从政府支持来看,银行机构受到地方政府支持(如列入财政存款存放指定机构)越多,其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并非一定越高。2016-2018年,在受地方政府支持力度⑤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以代理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为标准。比重高于16%为高度政府支持力度,不高于16%且高于4.5%为中度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高于4.5%为低度政府会支持力度。最高组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27.66%,这一指标分别低于中度、低度地方政府支持力组6.16、3.89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地方政府对银行机构的支持与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的贡献并不相匹配(见表6)。

表6 2016-2018年政府支持力度不同的某省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从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来看,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程度⑥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程度以政策性融资担保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为标准。比重高于5%为高度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不高于5%且大于0为中度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等于0为低度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越高的银行机构,其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越高。2016-2018年,在受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最多组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34.24%,这一指标比中度、低度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组分别高出2.12、5.21个百分点。银行机构受到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程度越大,越有助于缓解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的顾虑(见表7)。

表7 2016-2018年政策性风险分担程度不同的某省银行机构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从金融监管约束压力来看,存在金融监管约束压力⑦以是否存在金融监管约束压力为标准,将银行机构分为有、无金融监管约束压力两类。分别计算全省各地市银行机构的期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与各项贷款贷款余额增速之差、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本期与上年同期之差、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本期与上年同期之差三个指标,如有一个指标为负值,则说明银行机构有金融监管约束压力。的银行机构,其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较低。2016-2018年,在无金融监管约束压力组中,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平均值为42.25%,这一指标比有金融监管约束压力组高出13.62个百分点。当银行机构小微信贷监管指标逼近监管红线,银行机构的小微信贷投入明显不足(见表8)。

表8 2016-2018年不同金融监管约束压力下某省银行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深度单位:%

四、理论模型

本文对Dell' Ariccia等(2010)、江曙霞等(2012)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主要分析政策支持下银行风险承担与信贷供给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第一,银行受有限责任保护,使用监督贷款损失的努力程度来衡量其风险承担的大小。鉴于银行负债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即股权)和存款,因而银行股权资本占比会影响其监督贷款损失的努力程度,进而也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第二,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货币政策支持,通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风险承担和信贷供给;另一部分是政策性风险分担等其他政策支持,也通过影响货币政策中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共同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风险承担和信贷供给。

在该理论模型中,政策支持对银行风险承担乃至信贷供给的最终影响取决于组合配置效应和风险转嫁效应的净影响。组合配置效应和风险转嫁效应分别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分析政策支持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及信贷供给的影响。当政策支持减弱时,组合配置效应从资产端通过传递效应提高了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增强了银行监督的努力程度,银行风险承担上升。当政策支持增强时,银行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下降,从而削弱了有限责任对银行投资决策的影响,此时风险转嫁效应降低。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求解

(三)模型结论

由式(5)可以推导得到以下定理:

鉴于在现实中政府通常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励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因而政策支持力度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上述定理,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推论:

推论1:当银行资本占比从初期高位回落到后期低位时,银行风险分担与政策支持力度之间的关系从正相关关系转向负相关关系。考虑到政策支持力度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呈“倒U形”特征。

推论2:当银行资本占比从初期低位上升到后期高位时,银行风险分担与政策支持力度之间的关系从负相关关系转向正相关关系。考虑到政策支持力度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呈“U形”特征。

推论3:当银行资本占比始终处于高位时,银行风险分担与政策支持力度之间的关系呈现正相关关系。考虑到政策支持力度与小微企业等信贷供给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呈正向单调线性关系。

推论4:当银行资本占比始终处于低位时,银行风险分担与政策支持力度之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关系。考虑到政策支持力度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呈负向单调线性关系。

五、实证设计

(一)实证思路

上述理论模型论证了政策支持下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的关系形式,那么这种理论关系与现实是否一致呢?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实证检验:第一,从整体视角实证研究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的关系形式,试图论证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时是否存在风险承担阈值、是否存在过度透支风险承担,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基准。第二,从金融结构视角实证研究不同属性银行以及银行机构数量增多所带来的信贷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是否会有助于激发商业银行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第三,从经营转型视角实证研究银行员工和资金运用本地化、负债资金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论证银行员工和资金运用本地化水平提升、负债资金稳定性增强是否会有助于激发商业银行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第四,从外部环境视角实证研究地方政府性存款分配、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金融监管约束压力对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论证外部环境优化是否会有助于激发商业银行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小微企业融资(RSLOA)——采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反映银行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情况。

2.核心解释变量

风险承担(RISE)——采用银行机构信用风险资产与资产的比值作为代理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银行风险承担越高。

信贷市场竞争状况(COMP)——运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测度各个地市信贷市场竞争程度。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当地信贷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低。

银行机构属性(BLATT)——银行机构按属性划分为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含邮政储蓄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外资银行等类别。

银行本地化经营水平(BLOL)——采用银行籍贯为本地的员工人数占全部员工人数比重(BLOL1)和投向本地贷款余额占从本地吸纳存款余额的比重(BLOL2)两个指标来表示。上述两个指标值越大,表示银行机构本地化经营水平越高。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LGI)——采用代理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作为地方政府对银行机构支持力的评价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地方政府对银行机构支持力越大。

负债资金稳定性(DFSS)——运用住户存款余额和企业定期存款余额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银行负债资金来源越稳定。

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RISS)——采用银行机构基于政策性融资担保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表示。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机构发放小微企业信贷受到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支持越大。

金融监管约束压力(FSPR)——在期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之差、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本期与上年同期之差、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本期与上年同期之差这三个指标中,一旦有一个指标值为负数,说明该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受到金融监管政策约束压力。

3.控制变量

资产规模(LNAST)——选择银行机构资产规模的对数值作为银行机构体量的表征指标,主要指银行机构拥有或者控制的现有总资产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机构经营放贷能力。

杠杆率(LEVR)——选择银行机构资产负债率指标反映杠杆变化情况,旨在衡量银行机构利用存款人等提供的负债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拨备覆盖率(PROR)——指银行机构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

资产利润率(ROA)——是指银行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反映银行机构资产盈利能力。

成本收入比率(CIR)——用来衡量银行机构盈利水平和成本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该指标值越低,表明银行机构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

中间业务收入比率(IBIR)——指银行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净收入中的占比,用来衡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造非利息收入的能力。

存贷比率(LTDR)——指银行机构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机构盈利的角度来看,存贷比越高表明银行盈利水平越高;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来看,存贷比例不宜过高,存贷比过高易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危机。

存贷利差(ISODAL)——指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平均成本率与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之差,是衡量银行机构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利息收入率(IIR)——指银行利息收入额与贷款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在推行差别利率条件下,利息收入率是考核评价银行贷款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宏观经济信心(EXECOM)——采用各个地市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表示。选择该指标作为宏观经济信心代理指标的理由如下:各地政府在每个月、每个季度都会向当地金融机构共享地区经济发展数据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虽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是在下一年稍晚时候统计公布出来,但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具有紧密关系,基本上是各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均值,因此,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银行机构对当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样本说明

本文样本数据由某省各地市银行机构提供,样本期限为2013-2018年的年度数据。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代理财政性存款余额占比等指标数据来自于银行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口径报送的报表数据;信用风险资产与资产总额比值、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率、中间业务收入比率、存贷比率、存贷利差、利息收入率、调整后贷款质量总体向下迁徙率等指标均来自于银行机构按照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口径报送的报表数据;银行分支机构数、基于政策性融资担保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等指标来自于金融机构自行统计的数据。

(四)实证方程

1.银行异质性、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2.银行机构属性、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3.信贷市场竞争、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4.本地化经营水平、银行机构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其中BLOLq,q=1,2分别表示员工本地化和资金运用本地化。

5.负债资金稳定性、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6.地方政府支持力度、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7.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8.金融监管约束压力、银行机构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

六、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模型分析

由表9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研判: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这意味着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存在某个阈值,在小于阈值的区间内,银行有意愿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在大于阈值的区间内,银行没有主动意愿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从模型测算结果来看,当前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即阈值)为95.3%。即当银行机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信用风险资产/资产规模)大于95.3%时,银行机构依靠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的主观意愿不强。

表9 银行异质性、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总体估计结果

(二)金融结构视角分析

1.银行机构属性视角分析

从表10的估计结果可知,不同属性银行在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风险承担的容忍能力各具优势。具体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

表10 银行机构属性、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一是政策性银行风险承担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呈显著的“倒U形”特征,从主动意愿增加风险承担以扩大小微信贷供给到非主动愿意的风险承担阈值为356%,远大于现实中银行风险承担的实际水平。对政策性银行来讲,提供小微信贷供给的主动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应当更加重视和发挥好这类银行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的重要作用。

二是国有大型银行风险承担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呈现“U形”特征,其阈值为80.9%。这与国有大型银行的客户对象层次以及开拓优先次序有关,国有大行客户对象相对丰富,当优质大客户开拓到一定程度或不足时,有主观意愿转向小微企业客户。因此,在第一阶段优质客户资源充足时(小于80.9%),银行机构依靠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不强。随着优质客户拓展承压(大于80.9%),银行机构依靠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增强。

三是全国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呈现“U形”特征,其阈值为103.5%。与其他几类机构相比,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银行的客户结构更接近,“U形”特征的解释与国有大型银行相类似,但其阈值明显高于国有大型银行。这表明全国股份制银行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对小微信贷供给的意愿要滞后于国有大型银行。

四是区域中小银行风险承担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其阈值为117%。与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相比,区域中小银行在优质客户资源相对匮乏,在前期阶段对小微信贷供给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意愿,但随着实际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大于117%),突破自身能承担的风险容忍空间,区域中小银行提供小微信贷的主动意愿将会减弱。

五是外资银行风险承担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呈现“U形”特征,其阈值为160%。这说明外资银行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信贷供给的意愿要滞后于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

2.信贷市场竞争视角分析

由表11的估计结果可知,通过提高信贷市场竞争程度促使银行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并不符合市场最优化要求。具体来看,在信贷市场不同竞争状态下,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均呈显著的“倒U形”特征。根据模型计算结果,低竞争状态下风险承担阈值最高(165.4%),其次是高竞争状态(118.9%),最低是中度竞争状态(79%),这说明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并不一定能扩大银行机构的小微信贷供给。

表11 信贷市场竞争、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三)经营转型视角分析

1.员工本地化视角分析

从表12的估计结果可知,员工本地化程度不同的银行机构,其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均呈“倒U形”关系特征。从阈值水平看,高度、中度和低度员工本地化的银行机构风险承担阈值分别为130.6%、126.5%和56.6%。这表明,员工本地化程度越高的银行机构在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风险承担容忍度更高。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贷款抵押物、经营稳健性以及财务透明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小微企业虽然深耕本地多年,生产经营状况向好,但不一定满足银行机构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而银行机构本地员工通过熟人网络,对当地小微企业及其企业主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贷款风险的把控能力更强,因而其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容忍空间更大。

表12 员工本地化、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2.资金运用本地化视角分析

由表13的估计结果可知,不同程度资金运用本地化的银行,其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均呈“倒U形”特征。资金运用高度本地化的银行机构组,其风险承担阈值为173.8%,分别比资金运用中度和低度本地化的银行高81.9个和69.6个百分点。这表明,资金运用本地化程度高的银行,在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能够承担风险的容忍度更高。资金取之本地、用之本地是衡量银行机构扎根当地的一个重要指标,资金运用本地化程度高的银行机构一般都建立了以本地客户为主的本地化服务网络,对本地小微企业客户经营情况及风险更加了解,对小微信贷风险的控制更有把握,因而风险容忍空间相对较大。

表13 资金运用本地化、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3.负债资金稳定性视角分析

从表14的估计结果可知,负债资金稳定性较高的银行在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风险承担容忍空间更大。具体来看,第一,负债资金高度稳定性的银行,其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呈正向线性关系,表明其始终愿意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第二,负债资金中度、低度稳定的银行机构,其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实际风险承担水平超过阈值时,银行机构提供小微信贷供给的主动意愿逐步减弱。从风险承担阈值水平比较看,负债资金中度稳定组(113.9%)远大于负债资金低度稳定组(41.3%),这表明银行机构负债资金稳定性越弱,风险承受能力越小,对小微信贷投放更加谨慎。

表14 负债资金稳定性、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四)外部环境视角分析

1.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从表15的估计结果可知,地方政府支持力较高的银行在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风险承担容忍空间更大。具体来看:第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高的银行,其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呈“U形”关系。与政府密切关联的国有企业和以民营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在信贷市场上是两类不同的市场主体,当地方政府对银行机构支持力度较大时,银行机构优先将信贷资源配置到国有企业,此时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相对较少;当国有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满足之后,银行机构更愿意将余下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从而使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呈现“U形”结构。第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中等或较低的银行机构,其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均呈“倒U形”特征。从阈值水平比较来看,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中等的银行机构(97.9%)比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低的银行机构(67%)高出30.9个百分点,说明地方政府支持有助于扩大银行机构机构对小微信贷的风险承担容忍空间。

表15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F统计值 14.6881 9.3553 13.8149 AIC 8.9280 8.9738 8.9353 SC 8.9818 9.0276 8.9892 H-QC 8.9480 8.9939 8.9554样本数 1476 1476 1476

2.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视角分析

从表16的估计结果可知,拥有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支持的银行,在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风险承担容忍空间更大。具体来看,政策性信贷风险分担支持对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形式产生显著的影响,由原来的“倒U形”变为“U形”特征,但其风险承担理论阈值为-120.4%。鉴于现实中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大于零,因而拥有政策性风险分担支持的银行机构,更有意愿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

表16 政策性风险分担、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LEVR -0.1628***(0.0442) Adj-R2 0.0872 PROR -0.0027***(0.0006) F统计值 9.2459 ROA 0.1795(0.3243) AIC 8.9561 CIR 0.0896***(0.0313) SC 9.0193 IBIR -0.0058(0.0078) H-QC 8.9799样本数 1210

3.金融监管约束压力视角分析

从表17的估计结果可知,金融监管约束压力对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仍为“倒U形”关系,其风险承担阈值为115.1%。在金融监管约束压力下,随着银行机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监管指标值逼近监管红线,银行机构的小微信贷行为更加谨慎,对小微企业增加融资供给的意愿减弱。

表17 金融监管约束压力、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前文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将银行风险承担变量,用调整后贷款质量总体向下迁徙率加以替代,重新对上述实证模型进行检验(限于篇幅,具体结果可向课题组索取)。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与前文实证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是稳健的。

七、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根据上面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对政策支持银行扩大包括小微企业在内信贷供给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对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等信贷供给之间关系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影响特征上表现为门槛效应。

第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透支风险承担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现象,导致银行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受到削弱,从而不利于通过市场化方式将信贷资源高效配置到小微企业。

第三,运用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引导银行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时,不应过度强调通过调整银行业组成结构特别是不同规模、不同属性银行发展地位以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能力,也不应当过度侧重于通过增加银行机构数量、提高信贷市场竞争程度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规模,而是要更加重视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转型、拓展和升级以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效,为商业银行主观愿意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夯实基础。

第四,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征也由“短、小、频、急”转为“长、大、稳”,具有轻资产特征的小微企业趋于增多。商业银行需要更加重视员工本地化建设,提升资金运用本地化水平,夯实负债资金来源稳定性,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完善和经营模式转型,为实现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有效匹配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有效支持。优化地方政府性存款分配,强化政策性风险分担支持,健全金融监管政策市场化约束机制,完善货币政策精准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商业银行增加风险承担、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主观意愿,有助于吸引和引导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

(二)政策启示

从上面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第一,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促进银行风险承担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合理匹配。改进和强化宏微观审慎监管,优化银行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健全商业银行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夯实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基础。完善小微金融服务考核评估和差异化监管体系,在制定监管考核目标和构建政策激励机制时,要严格遵循经济金融规律,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避免政策措施缺乏弹性和“一刀切”;要尊重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合理利益诉求,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有效激发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观意愿,减少政府规制行为对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的不必要干预,避免形成运动式、政策性、慈善性、低效率、扭曲式的小微金融服务;要引导商业银行因地制宜设定信贷投放计划,按照银行风险承担能力选择金融服务方式和对象,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国有大型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在基层落地,增加小微金融基层网点数量,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覆盖面;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常态化发展,引导督促区域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加快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坚持竞争中性原则,对各类小微企业一视同仁,客观评估企业资信水平和融资能力,根据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作出授信决策和利率定价。要重视金融科技在促进银行实际功能发挥中的作用,扩大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开放银行、虚拟银行等新业态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等机构开放用户账户信息权限,提供全部必要的API接口权限,利用开放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稳健的金融服务。

第三,加快推进银行经营和服务模式转型,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银行落实细化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不良贷款容忍要求,降低小微金融从业人员利润指标考核权重,让基层信贷人员服务小微企业时“愿贷、能贷、会贷”。探索设立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引导各类银行机构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促进信贷市场良性竞争,优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深入开展银行经营本地化建设,利用地缘、人缘、亲缘等熟人网络优势,挖掘与小微企业相关的软信息,同时加强“线下软数据+线上大数据”的资源整合,鼓励商业银行基于小微企业“数字足迹”开展大数据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收益覆盖风险、保本微利的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银行负债资金来源多元化,鼓励商业银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商业银行资金与各类投资机构对接,推动银行服务模式向“商行+投行”等转型,大力开展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第四,强化市场化发展与政策支持有机结合,形成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有效合力。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作用,着力加强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健全差异化监管政策,完善小微企业贷款监管考核、资本占用、贷款风险分类等监管政策,促进监管激励和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完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运作,强化与省级融资担保或再担保公司开展合作,为市县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发挥信用增进和风险分担作用。充实地方政府担保机构资本金,切实降低或取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盈利要求,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加快推进银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法开放相关信息资源,推动数据共享,搭建并完善涵盖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大数据的服务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猜你喜欢

信贷小微供给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小微企业借款人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