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困生情况调查及心理特征研究
2021-10-27向羽李芳
向羽 李芳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1)
近年随着高职高专的大量扩张以及单独招生的推广,高职院校门槛进一步降低,高职学生特别是分数线偏低的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困难学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这部分学生正是影响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
然而,我们首先要认清的一点是这一部分学生的学困情况并不是因为先天智力上缺陷引起的。实际上,这一部分学困生经过了从初中到高中的一轮比例较大的淘汰,基本学习能力并不欠缺,只要引导得当,助学有力,完全有可能摆脱学困状态。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大比例是处于一种习得性无助状态。以住的学习挫败经历,使得他们在面临学习困难时,习惯性出现自卑、自我贬低、逃避等自我否定倾向的负性认知。如果负性认知会再次被强化,非常容易选择放弃。这类学困生如果不解决心理问题,就根本谈不上解决学习问题。
因此,深入分析高职学困生(学习困难学生,且限定为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他们关于学习的负性认知转变为正性认知,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并落实到努力寻求学习能力和效果提升的行动上,对于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进而提升高职学生质量,十分必要。
本文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部分高职院校学困生为例,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对高职院校学困生的特点及形成心理内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帮扶对策进行了思考与探析,以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人才质量。
一、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课题组确定的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部分高职院校里的部分学困生。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最终回收问卷共计1848 份。调查对象中男生875 人,占比47.35%,女生973,占比52.65%,大一、大二及大三人数分别占67.59%、30.09%及2.33%。
二、学困生特点
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困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欠佳
学习状态欠佳首先体现在高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理想,高中时期成绩一般及以下(包含差、很差)总人数为1200 人,占比69.94%(图1)。在所有调查对象中,1153 人在大学有至少一门不及格课程,占比高达62.39%(图2)。而平均成绩在90 分以上的仅有258 人,占比13.96%(图3)。仅有183 人表示总是喜欢学习,只占总人数的9.9%(图4)。结合这些学生的高中成绩可以看出,高中基础知识底子欠缺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听课难度增大,学习效果不明显,加之自学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挂科或者成绩不理想。
在课堂上,经常存在讲话、睡觉、玩手机及走神等影响上课效率的行为。当某门课程听不太懂或者成绩不太理想的时候,有34.03%的同学会抱有放任心理,在平时能坚持自主学习的人数为607,占比32.85%,而64.12%的同学的自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图5)。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习惯有欠缺,学习态度不主动,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环境与家庭关系欠佳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家庭富裕或者比较富裕的仅有166人,占比8.99%,家庭条件一般的有1301人,占70.4%,而贫困家庭有381人,占了20.62%(图6)。家庭成员之间交流频繁且融洽的仅占了55.79%(图7)。结合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大都不是很好,同时,与父母亲的沟通交流也不是很和谐。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
(三)心理素质与自我调节欠佳
有1118 人认为自控能力一般或者很差,占比63.50%(图8)。对于自我期望高的仅有321 人,占17.37%,对于自我期望一般或者很低的占比37.77%(图9)。从来不会感到自卑的人仅有385,只占20.83%,其余的1463 人均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卑,占79.17%(图10)。只是偶尔或者从来没有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快乐或者成就的人有1053 人,占56.98%(图11)。由于学困生在自我控制力方面的薄弱,导致了自我期望大多不高。因为成绩的原因,大多数人很少能销售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或者成就,相反,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心理的困扰。
三、心理内因探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以及对学校相关学生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研判分析,认为学困生成因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意志薄弱,信心缺失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困生的群里中普遍存在学习意志薄弱、信心缺失的问题。“学习意志是学习必备的能力,是遇到困难时必备的决心,只有充满了学习学习意志,才能克服一个个学习难关,勇往直前。[1]”通常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习意志的不坚定会导致对学习缺乏信心,在遇到听不太懂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也是大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很少会刨根究底地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习基础不牢,成绩不理想等不良后果。不怎么喜欢学习,课堂学习效率也不高。大多数人也只有在应付考试的时候才会想着学习,从而造成成绩不理想的现象。长期反复,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如此,学习意志薄弱信心缺失作为学困生产生的内因之一,致使学生进入一个学困的恶性循环中。
(三)自我调节管理能力较弱
现下的高职学生基本都是00 后,有着很强烈的自我意识。然而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却常常遭遇迷茫状态。因为在大学里,需要自我驱动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于高中,在离开了老师和家长时刻的督促后,更加强调个人安排、自主计划、自我调控。经了解,在被调查的学困生中,在没有了家长老师的督促后,变得找不到方向,感到非常不适应。这就是大多数学困生面临的思想意识独立强与学习行为依赖性强之间的矛盾性[2],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缺乏作为学困生产生的内因之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于是很多人内心发生退行,产生了逃避心理,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之外,或玩起了游戏或者谈起了恋爱,而重心的转移却导致后期注意力更难集中,造成成绩下滑学习困难。
(四)自我认识不到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困生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多元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然而高职学生还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类似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读得多不如挣得多”等扭曲的价值观严重削弱了学习动力。再加上就业不景气,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导致学困生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产生焦虑心理或者自卑心理。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对于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有些家长对于子女过于苛责或是过于溺爱,都会导致孩子自我否定,产生不同心理问题。自我认识不到位,作为学困生产生的第三方面内应导致其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将家庭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放大,造成自我教育目标选择不清,最终导致学困的问题产生。
四、帮扶对策的思考
(一)因材施教,激学困生内驱动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快成长,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秋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4]。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接收能力去调整教学思路和进度,结合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实践,以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为原则,根据每个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难度和进度。力求在教学内容上分层渐进,在教学形式上不断调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保持学生学习新鲜感的同时,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状态,“多从学困生能够掌握并愿意主动学习的情境出发,设计课程的难度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5]。
(二)重点关注,为学困生保驾护航
通常而言,学困生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多的心理障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应当及时关注这类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困生疏淤解困。要“对症下药,找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转化方案,并在转化的过程中根据转化的情况随时调整,以期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6]。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学习,完成从习得无助到习得乐观的转变,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和压力能够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特定任务上,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强烈的消极情绪以及相应的认知常常会削弱动机,干扰学习并降低成绩。[7]”同时,可由学校牵头,组建成立包含心理咨询教师、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专业人士的专业学业指导帮扶队伍,在加强师生沟通的同时,通过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管理服务、朋辈导师等各种途径引导他们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品德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与父母沟通,教育学困生正确客观认识自我,健全心理。并尽可能地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困生成长保驾护航。
五、总结
助力高职院校学困生“脱困”的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多方联动,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立体育人体系。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当从学困生内在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利完成脱困转化。